《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细心的小编山仔为大伙儿收集的9篇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P132—P13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做“传电游戏”。规则:由电头传电,传到电则成活,可以自由,可以给别人传电。传电中拍手歌:小伙伴,伸伸手,我们一起做朋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生活中经常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电话通知有关人员到场。例如:今年3月1日,我市翔安区内厝镇发生了一起建市以来最大的山林火灾,情况万分紧急。消防队队长要以最快速度通知7名正在休假的队员赶回灭火。应该怎么办?(揭示课题并板书:打电话——通知7名消防队员)。
“打电话”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和数学思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火情紧急,需要尽快通知消防队员参加灭火。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合作探究 分析方案
(一)展开讨论、了解图示法
师: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消防队长通知完7名队员要多久呢?你认为可以怎样通知他们呢?
生:可以一个一个打,需要7分钟。(板书:逐一通知 费时)
生:可以消防队长打给其中一个队员,这名队员再通知其他队员。
师:是的,这其实是分组的思想。即队长打给其中一名队员,让他当组长,再通知其他人。
师:我们可以用图示法来表现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探究多种方案
师:这位消防队长可以怎样打电话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然后用小圆片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完后汇报。汇报时结合老师的要求:(课件展示)
(1) 你们组有哪些方案?各种方案耗时几分钟?
(2) 第一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二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三分钟呢(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在箭头上标时间)
(3) 你这种分法,打完电话共需要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学生汇报,选择图例上黑板。
(三)分析方案
各组分别汇报有哪些方案。
1、分析4分钟方案。分析典型图例它的优势在哪里呢?谁最忙?
师:请你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并由你们小组另7名组员配合。各组员要听清自己是在第几分钟知道的?你接到消息后做了什么?(学生具体解说方案)
师:这个方案中有没有人闲着的,请举手。(一生举手)
师:可见,这个方案中有人忙着,有人闲着。所以不是最节时方案。
师:可以怎样调整方案?
2、分析3分钟方案。
师:组长没闲着,队员没闲着,消防队长也没闲着,即:人人都没闲着,这种打电话方法大家认为好吗?好在哪里?
三、发现规律
1、填表、发现规律。
师:3分钟方案是不是最短的呢?有人质疑了。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演绎一下,看是否还能调动“闲置资源” 。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用磁扣摆一摆,小组合作,填表,思考规律)
师:请小组来汇报分析,每一分钟的人数变化。
生:(边演示边说)第一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2,首发1,新接1);第二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4,首发1,新接3);第三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8,首发1,新接7);
师:猜一猜第四分钟又有多少人新接到电话呢?这8人分别是谁通知的,请你在刚才画的图上补画出来。
师:同学汇报从第二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第三行数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这种打电话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评析: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在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推理能力。】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还是用这样的办法,通知15个人最少要几分钟呢?通知16个人呢?5分钟最多能知通多少人?
2、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一共有几个树枝?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规律的应用呢?(生答)
师:细胞分裂、浮萍生长、传销网络,甚至“一传十、十传百”等等。
3、某传销公司规定,每个会员每周必须发展一名会员,6个星期后,他发展了其他多少名会员?若加入会员要交3000元会费,他能收取多少会费?
[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总结反思
(1)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师:(根据学生所答,引导学生编成儿歌)
电话问题应分组,关键要把2来数,
几 分钟 几个2,相乘得积含首数。
(2)从打电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师: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参与效率高。
(3)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学会总结,并用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方法上的辐射。点明分组、优化的思想]
板书设计:
打电话
1、逐个通知(费时)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价值取向
一堂课怎样才算是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所谓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我们把根据学生状况、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称作“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离开了价值取向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模糊的,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应立足于儿童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开放思路
往往我们的数学课呈现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日益失去应有的灵活性,逐步刻板、缺乏想象力,解题方法雷同且单一,甚至于不管生活实际,又是甚至荒谬的结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比如在《打电话》中渗透倍增知识,通过对这一课实际可操作性的分析、研究来体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数与形》一课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本身数形结合的理性魅力;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中提供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探索更多、更巧妙的简算方法。我们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让学生“接收知识”的同时,开放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多说、听、读、写、做数学的机会,不拘形式,学活数学。1.规范数学语言的表达: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明晰的疑点。2.聆听后学会批判老师与同学的发言:直观列举、深入挖掘以求得透彻的理解。3.阅读数学资料:建立良好的数学系统知识库。4.积极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活动课、实践与运用,多引进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开放性题型,让孩子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猜想验证、动手操作
比如,教学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时,1平方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这个猜想要有一定的根据,建立在学生空间观念基础之上。你愿意用你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吗?去验证才更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目标达成,不能走过场。让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1.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带着思考去操作。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2.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适量是指: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指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到抽象转化。
三、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合作交流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交流中主动得到对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性思考的基础之上。比如《打电话》一课,在让学生独立将(下图)表格填写后再进行交流:1.通知6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2.老师通知了哪些人?3.当老师打给4号时,这一分钟一共有几个同学在和老师同时打电话?他们分别打给了谁?4.当老师打给8号时,这一分钟一共有几个同学在同时打电话?他们分别打给了谁?5.9号同学应该打给谁?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勤于归纳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分析、归纳、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合作交流过程中:小组的构成、探索的内容、达成的目标都是值得老师推敲的。由于课时的局限性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有效引导,才能使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真实有效。过程中切不可让一部分学生就此习惯等待结果,关闭思维的闸门。
四、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优化方法改变
“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让学生经历收集、归纳、分析、整理这样一个知识“再创造”过程,去理解一个理论的形成过程。比如,在探索“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搜集信息: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否与最简分数有关?是否与真假分数有关?然后辨析: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排除迷惑人的假象和陷阱,排除干扰因素,最终归纳出正确的信息:原来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只要去看一个最简分数分母的质因数。这一过程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当然任务的设计,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学生不仅完成不了任务,久而久之还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时,有一句老话:“跳一跳,摘果子。”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在整理归纳过程中讲究方法的最优化。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也就说,在一节课上,在有限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做有价值的事才是有效的,价值越大效益越大。孩子在一年级初始阶段,自学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不如老师讲授学得快,但经过一个阶段甚至两、三年的时间,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一旦形成,会成倍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新课程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所以课堂教学还有长效和短效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图一时的效果而忽视学生终生发展的问题。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3
一、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连接知识与思想方法纽带
多媒体教学有着独特优越性,能把文字、声音、图象、图形、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幷可以全方位、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用多媒体教学概念、性质、公式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深刻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可以说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成长。只会记住公式或结论,掌握基本解题的类型和方法,长期培养出来的学生机器型的人才,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知识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思想,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课件展示推导过程:1、平行于三角形的底,沿高的一半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沿三角形的底,平行于高,分别从到高的二分之一处剪下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来理解得一清二楚,巧妙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难以发现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揭示概念、定律、公式的由来。
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未来的数学课程体系是“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合理组合。用多媒体教学引导渗透思想方法,全面掌握知识体系,把知识与技能再升华到思想渗透。我们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才会有思想的火花。教学中,只有追求一种新思想,让思想的灵魂永驻我们的课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人的话,那么多媒体教学是人的骨架,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人的灵魂。数学有了思想作灵魂,具体的数学知识才不会是孤零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思想方法纳入教学目标,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整体目标要求。实践证明重大数学成果的取得,与日常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为重要。
三、让多媒体教学成为思想方法的思维体操
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成长,在对比活动中醒悟,在发展中思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感悟深刻思想,共享智慧结晶。多媒体教学活动为思想方法的渗透提供广阔平台,充分让学生发挥思维主动性,思维活动过程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它不同于一般概念、规则、公式灌输给学生就行,教师要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知识,用自己思维方式,重新创造知识过程,让学生参与思维活动过程,弄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让思想内化成为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数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助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的拓展。在教学《打电话》内容时,“我校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人,最短需用几分钟?你能尽快地表示出通知15个人的最佳方案吗?”要求: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这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展示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佳方案出炉经历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所有人不空闲”三个阶段,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优化的思想及运筹思想。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深入地钻研教材,寻找教材中哪些可以用信息技术揭示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把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中,渗透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渗透到课堂内外,渗透到学生作业中,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操作中亲身经历、感受、理解、掌握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让数学思想方法在与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生成。在教学中只片面追求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在探究活动中获丰富活动经验,灵动的思维方式、优化思想方法,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才是数学教学探究活动的真谛。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每次设计教学时,对情境的构思一直是笔者教学的重心。笔者一向认为一个有魅力的课堂来自于美丽的问题情境,情境之于知识。笔者曾引用过一个比喻,“知识犹如香浓的咖啡,情境犹如精致的咖啡杯,滴滴香浓的咖啡如果注入精美的杯中,那得到的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能带来视觉上的满足。” 笔者执教的区级录像课《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时笔者注意从生活情境中引发问题,一方面,在引入新课时,笔者创设了让学生谈谈对生活中单位“1”的理解这一情境,尽管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零散的、甚至带有个人的情感,但却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让学生先对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有事先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单位“1”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就较容易摆脱抽象的干扰,把分数的意义聚焦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另一方面,在复习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时,笔者没有受书本的束缚,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以前学习的分数跟生活中的“1”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这个探究活动的设计,笔者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向学生提供了能充分从事这个数学活动的材料,并给予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的时间。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探索活动是积极的,效果是明显的,体现在:目标明确——用生活中的材料表示分数;思维发散——不同的材料中有相同的分数,相同的材料中有不同的分数;操作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答案多样——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出现问题的过程中被深化。这种对“1”的意义的建构过程,有效强化了把多个物体看为一个整体的数学眼光,借助对“1”的意义的建构,实际上突破的是对分数中抽象整体的认识。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活动情境,经历探究过程
叶澜教授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让其与同伴进行交流。如教学“打电话”时,笔者运用了这样一个情境:漳州最近在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校艺术团表演的童话剧不仅进入了决赛,而且将被选送到电视台表演,团里的林老师要尽快把这个好消息通知给7名队员。然后出示题目:“学校艺术团共有7人,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由生活事例创设情境导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且将探究数字由书上的“15”变为“7”,不仅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而且为探究最优方案节省了时间。提出问题之后,笔者为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时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笔者共设计了三个问题:①分组是个好办法,怎么分呢?②分组越多越好吗?试着研究一下。③让前面打完电话的同学不空闲就能节省时间了,应该怎么分组呢?在这三个设问中,笔者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学生的讨论、操作、交流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由此才有了学生多种精彩的方案设计与层层递进的问题呈现,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从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三、设计开放性的活动,促进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如在一次数学课上,笔者让学生用可能性的词语描绘生活中的事,当有学生说出青蛙经常生活在水里时,另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青蛙应是偶尔生活在水里才对吧?” 笔者在备课时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怎么办?笔者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次意外竟然成为一次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不同途径解决了问题,并且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感。
当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若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生动。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5
【案例1】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6分、7分、15分)
师:那么我们就先请用时4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下面请用时5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学生兴致不高)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依次反馈6分钟、7分钟、15分钟的设计方案。
师: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
……
【案例2】
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要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玩,但是我还没有跟他们说,怎么办呢?只好打电话给他们,那么,我怎样才能尽快地通知他们呢?(逐个通知、分组通知、相互转告)
师: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这7人要几分钟?(边讲解边画图)
师:很好,大家都很聪明,又肯动脑筋思考问题,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我们这种认真的态度。打电话是人们互相联系最常用的方式,其实,打电话里面也藏着不少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打电话通知更多的人,好吗?(板书:打电话)
师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7分、8分、9分、14分、15分)
师:如果需要时间最多,那么是几分钟?
生:15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
生:是老师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设计方案如下:
师:有同学说是14分()钟,那是怎样打的呢?
教师请用时14分钟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你觉得这1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
生:是让已经知道的学生在老师打电话给其他同学的同时通知另一个学生,这样就省下了1分钟。
接下来教师有选择地展示了学生设计的另一种方案,如下图:
师:你觉得这幅图用了几分钟?是怎样打电话的?
学生解读图意和设计方案,最后得出:先由老师打3个电话给3位同学,用3分钟,再分别由这3位同学同时再通知4位同学用时4分钟,共用了7分钟。
师: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师提出问题后,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有,3位同学分别通知时,老师在休息,有些先接到电话的同学也在休息,如果他们也打电话,就能节省时间。
……
师:那么你们觉得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生:4分钟。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时间,请你把用时最少的方案用图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设计用时最少的4分钟的方案图。接着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正确地设计出了用时4分钟的方案图。
……
【分析与思考】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统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综观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案例2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其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教法的合理选择。
(一) 由浅入深,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正确处理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探究效果不会好。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案例2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老师想打电话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玩”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从通知7个人这个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 以学定教,让学生在展示中学会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意义的过程。先让用时最长的学生展示,再让用时少一些的逐一展示,在让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做到适时启发、指导,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和感悟到好方法的优越性,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避免了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
而案例1中教师先组织用时4分钟的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当个别优秀的学生先展示并介绍了最佳设计和最少用时后,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依次展示5分、6分、7分、15分的设计方案,但其实其他同学已经失去了展示自己学习方案的热情和欲望,同样,其他同学也会因对最佳方案的关注,而失去和减弱对其他设计方案的探究兴趣。因此,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比较:“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但效果却会大大地减弱,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够深入,学习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三) 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案例2中教师先组织用时最长的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最长用时的打电话方案就是教师逐个通知,总共需要15分钟;再邀请比15分钟少1分钟的同学展示说明打电话的方案,并通过对问题“你觉得这1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的思考与回答,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如果让已经得到通知的同学通知其他学生可以节省时间。接着教师跳过9分、8分的情况,直接出示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图,组织学生解读图意,理解此种设计方案及所需用时是7分钟。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使学生明明白白地体会到只要是已经接到电话的每个学生都能通知其他学生,肯定能更节省时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邀请一开始就说用时4分钟的学生直接展示说明设计方案,而是给大多数学生时间,再来思考并设计最佳的打电话方案,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6
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21世纪,科学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学前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现代教育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也为学前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广泛应用,也对传统的幼儿教师职业及其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充分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尽快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以完成信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综合调动各种手段,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直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教育技术正是对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把这些技术引入到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最优化,以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1.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幼儿获得知识、丰富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丰富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诱感共鸣。
2.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学习资源,使学习活动回归生活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3.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幼儿园活动的互动性与探究性
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多媒体以它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通过幼儿动手操作鼠标带动画面上的变化,感受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乐趣,充分发挥电脑的交互性,将使幼儿受益匪浅。
4.有利于主题活动的整合
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是整合在各个学科之中,融入于幼儿生活和主题活动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记录主题活动时的情境,便于回顾和梳理。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摄像和数码照相,使活动变得更为生动,有利于幼儿理解枯燥的数概念。
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三种基本教育技术
1.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以它容量大、易存储、所见即所得等优点大有取代传统相机的趋势。卡片数码相机的外形小巧、重量较轻,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越来越受到非专业人士的喜爱。单反数码相机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感光元件面积大,表现出的亮度和色彩细致,摄影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数码相机。长焦数码相机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能拍摄很远的景物,调节景深,适合专业创作。
数码相机多使用存储卡用来存储数据,较为普遍的是CF卡(Compact Flash)和SD卡(Secure Digital),记忆棒主要在索尼的数码相机中使用,XD卡主要用在富士和奥林巴斯的数码相机。将存储卡中的数据传到计算机中可以直接将数码相机连接到计算机上进行,也可以使用读卡器。
2.打印机
打印机是一种常用的输出设备,在办公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已进入了广大的家庭。
打印机从其工作原理上可分为三类: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针式打印机的性价比高,打印成本低,但噪声大、分辨率低、打印速度慢,主要适用于特别介质和对质量要求不高的部门。喷墨打印机体积小、操作简单、噪音小、质量高等优点,主要适用于办公和家庭等对打印要求不太高的用户。激光打印机的速度快、分辨率高、质量好、不褪色,但是价格较贵、成本高,适用于对质量要求高、速度要求快的用户。
打印机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有并口、串口、USB接口三种,而USB接口以其数据传输速度快、支持热插拔等特点,使用越来越广泛。USB接口的打印机一端是普通USB接口,用来连接计算机;另一端是方形USB接口,用来连接打印机,接好后关闭打印机电源,将打印机驱动光盘放入光驱,自动运行。安装完成后要重启系统打印机才能使用。
在应用程序中,执行“文件”/“打印”命令,来打开打印机的“属性”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单击“高级”标签,在随后出现的标签页面中选中“使用时间从”选项,并在其中设置好打印的起止时间;再用鼠标单击设置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就能使设置的参数生效了,以后就可以随时增加打印文件到打印队列中。设置打印时间时,可以用鼠标双击“打印机”或者“打印机和传真”窗口中的指定打印机图标,随后系统将弹出一个标题为“打印队列”的设置界面,双击队列中需要进行定时打印的一个任务文件,随后看到一个与该打印任务对应的“文档属性”对话框;单击该对话框中的“常规”标签,并在后面出现的标签页面中,找到“时间安排”设置项目,然后将该项目中的“仅从”选项选中,再在其中指定该打印任务的打印起止时间就行了。
3.投影仪
投影仪用于将各种电脑信号以及ntsc/pal/secam视频信号投射在屏幕上,安装时所需空间很小,可以方便地获得大型的图像。
投影仪主要通过三种显示技术实现,即CRT、LCD、DLP。CRT技术成熟,显示的图像色彩丰富,具有丰富的几何失真调整能力;但亮度值低,机身体积大,只适合安装于环境光较弱、相对固定的场所,不宜搬动。LCD分为液晶板和液晶光阀两种。液晶板投影机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携带方便,价格低廉。但光源寿命短,色彩不均匀,分辨率较低,多用于临时演示或小型会议。液晶光阀投影仪是目前为止亮度、分辨率最高的投影仪,适用于环境光较强,观众较多的场合,但其价格高,体积大,光阀不易维修。DLP技术的诞生,终于实现了数字信息显示,它将为视频投影显示翻开新的一页。
将电脑连接线一端连接到投影机上的computer in接口,将另一端连接到电脑上的vesa接口。如果使用的是台式电脑,则首先需要将电脑显示器连接线与电脑的视频端口断开连接,将黑色的电源线与投影机背面的power接口及电源插座相连。
打开电脑或视频设备的电源,按下投影仪电源按钮,指示灯闪烁绿色,风扇开始运转。灯泡亮时,启动屏幕显示,约一分钟后,图像能达到完全光度,图像出现在投影屏幕上。如果图像不呈方形,先确保投影机与屏幕垂直,按上面的梯形畸变按钮缩小图像的上部,按下面的梯形畸变按钮缩小图像的下部。如果屏幕的左侧或右侧相互大小不一致,可以将投影机向左或向右转动几度,使图像呈方形。关闭投影机时,要按遥控器或控制面板上的power(电源)按钮两次。灯泡熄灭,风扇继续运转以冷却灯泡。
参考文献:
[1]南国农。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83-0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开展数学教学。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数学的本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呢?还得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1.合理选取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我想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教学时、分、秒时,可以让学生把时、分、秒跟自己的日常起居联系起来;教学小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把小数与自己的身高及生活中的测量、物品价格等联系起来。
2.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享受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教师抓住学校创建常规管理达标校园的机遇——学校把教学楼重新用涂料粉刷,让学生帮助校长和财务人员设计粉刷方案,制订工程预算,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测量,并了解涂料的价格、人工费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获得成功后,通常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1.遵循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并按从易到难、从因到果的顺序组织教学,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分步推进:初步感知——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验证公式——应用知识。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到。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在一种成功的体验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个面积大一些?”学生就会带着探究问题的积极心态进入下一个环节——数方格。数方格又是学生比较容易做到的,很快得出了数据,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引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的方格数×高的方格数。“如果这个猜想真能计算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该多好啊!”进而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剪、拼的验证过程中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猜想,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大脑是多么地兴奋!教师利用这一兴奋点自然进入应用练习。这样,整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2.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设计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本课开始的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长方形花坛面积的计算。教师在屏幕上打出长方形花坛的几何图形,就让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提笔要进行计算时,却发现没有计算的条件——长和宽。二是进行课堂上所用电脑屏幕大小的计算,其中有单位名称的变化。三是让学生计算自己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比如,课本、练习本、铅笔盒的一个或几个面积,还有课桌面、椅子面等。四是让学生在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方格纸片上设计一张邮票,看看有几种设计方法,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这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形成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动力。
三、让学生在乐中学
1.情境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及各种影音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第38页的插图,创设“乌鸦喝水”的实验,让学生扮演乌鸦投石子,创设活生生的情境,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从而发现体积的内涵,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自然能学得开心。
2.故事法。
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将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b≠0)“小乌龟慢慢跑,站上了领奖台。小白兔睡啊睡,只能坐在下面掉眼泪。”
3.表演活动法。
利用小学生好动、爱表演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想学、乐学。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就可以让学生表演打电话的过程,让他们在打电话的活动中找到最优的方案。
4.将数学课堂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体验。
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书中实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
(2)至少选择一个圆锥形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圆锥的体积。(课外进行)
(3)课堂汇报: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的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数学体验。下面是学生的“发现”——
用水做书中的体积实验,在倒水时,水容易流出容器外,就另找来一个盆子盛流出的水,最后一起倒进去,这样实验的效果更佳。
在实践中还发现像沙堆、谷堆等底面与其他面相连时,可以先用软绳子和尺子量出底面的周长,再用公式r=C÷π÷2求出半径,最后求它的体积。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8
一、勤奋敬业,不懈地追求探索
该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女教师,一名从96年开始就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说她普通,是因为暑去寒来13载,她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依然饱含着不倦的激情,依然对学生、对教育充满了拳拳之心,不同的只是眼角多了些许皱纹;说她骨干,是因为她热爱教育,勤奋敬业,与时俱进,从不懈怠地追求和探索。从1996年的“优秀班主任”到2007、2009年的“我最尊敬的老师”,从2006年的“市青年骨干教师”到2009年的“市优秀教师”,这些荣誉都诠释着她对教育的热爱。在Google搜索栏中输入“印刷学院该同志”,不到一秒钟就可以搜到几百条结果,东+西大学生国际海报双年展、中国印象主题招贴、奥运主题招贴大赛等赛事,这都记录着这位优秀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各个赛场拼搏的英姿,也是她探索教育教学和辛勤工作的最好注解。
二、轻名薄利,过硬的素质能力
在13年的教学工作中,该同志获得过很多荣誉,在2009年还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这些荣誉无不诠释着她对教育的热爱,而面对这荣誉,该同志却非常淡定从容,连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这个消息还是同事和学生打电话告诉她才知道,当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校园网,在验证一切属实时后才露出喜悦的神情。每次大赛结束后,该同志都会在网上找学校的名字、找学生的名字,一行一行地看,唯恐遗漏任何一个奖项,接着就会打电话给学生、同事,和他们分享快乐,因为她觉得这些荣誉不仅属于她一个人,更属于与她共同探索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关心她们的领导。十几年如一日,该同志至始至终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理念,自觉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三、热爱学生,化作春泥更护花
“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里绚丽绽放”。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广泛的,不应该以社会原因、家庭背景及平时表现而有所偏爱,应该一视同仁。“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该同志来说很真切,她热爱学生,热爱三尺讲台。有好多学生看了她上传到网上的教学视频后都跟她说,老师您讲什么都特别有激情。是的,有了热爱才会有激情,才会为之去探索和努力。尽管身体疲惫,但这并不能打消我内心的渴望。每次知道比赛结果时,她都会挨个给获奖的学生打电话,放下电话时才知道已是深夜或凌晨,她的激动与兴奋一点也不亚于那些获得大奖的学生。也正是这一次次的激动和兴奋,激励着她和更多的学生一起去探索和努力。在课下,该同志也经常和学生们以朋友相称,与他们共站在同一条线上,共同来渡过难关,享受荣誉。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一个热情和蔼的人,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教师,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爱。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即使爱如潮水,教师也要化作细雨精心浇灌。
四、重视培养,打造高素质接班人
有一句话说,宝剑锋自磨砺出,这7年来该同志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方面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几十次的比赛,不仅有省级的奖项,还有部级的,甚至有国际性奖项。学生提交的任何一幅参赛作品,无论稚嫩、偏执,还是玲珑、张扬,都是为某一特定的主题在创意。这种创意不仅赋予文字、图形、色彩以生命,更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再创造的思想结晶。该同志相信学以致用,灵活地应用知识和技法,远比掌握知识和死记硬背重要的多。另外,不断地有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对获奖学生来说既是激励也是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有影响。要提高实践能力,需要一大批练就的兵到社会的大舞台上去拼搏。如2009年7月份组织学生参加的中国印象主题招贴大赛,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意,将中国的灿烂文明展现出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给祖国献上一份生日礼物,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将社会课题引入课堂中,对该同志来说,更期望的是胜任和能力,就是说首先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再者有能力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再创造,给自己一个结果,给工作一个结果,给同学们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近年来该同志同志共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赛事73项,取得了部级奖项115个,省部级奖项315个,获奖人数达1589人次。在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映射的是该同志同志的心血与汗水。
五、甘洒青春,做优秀设计师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9
(四川省威远县严陵镇河北街小学 64245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数学知识的产生本来就源于生活实践,经过总结形成理论,最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的定位也应是让所有的学生接受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得到数学思维方式和实践运用的启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然而,数学教育曾偏离了这一轨道,数学教育只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生活,远离社会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成了抽象说教,偏重于机械计算,从而导致数学课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本身具有厚实的文化生活底蕴的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成了枯燥的演练,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另外,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还表现在忽略了对数学学习审美化、艺术化的价值导向,令数学教育乏味,审美情趣欠缺。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为了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结合,充分挖掘数学的文化生活底蕴,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体现新的课改理念。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有以下体会与收获。
1、激趣生活化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生活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计算而言,如果不精心设计,就会变得空洞而枯燥,机械而沉闷。如:在“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学中,要进行相应的口算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学生们很熟悉的生活情景——打电话。就是从每组中选一名学生,分别是1 号、2 号、3 号、4号,从老师开始,打给1 号,依次往下打,4 号打给全班同学,互相问好后,就由前一位说算式,后一位回答得数。游戏之前,先用计算机传导出日常生活中两人打电话的情形,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现在我们把打电话用到口算中,喜欢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道:“喜欢!喜欢!”在计算机传出悦耳动听的电话声之后,游戏打电话便开始了。整个过程,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洋溢。打电话这一游戏,贴近学生生活,把单调乏味的口算练习变成了有趣有益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内容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百分数的知识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过百分数。学生们在商标上、报纸上……找到了百分数,在找的同时掌握了百分数的读法及意义。课堂上让学生们汇报,气氛十分热烈。这样课堂就再不是老师照本宣科,而是成了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3、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 元,每双球鞋99 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 元,再用23 元加上找回一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 - 100 + 1 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4、实践生活化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生掌握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后,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三叶树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砍倒后量……显然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我拿来一把2 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三叶树旁边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三叶树的高。
5、创造生活化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创造欲望;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培养创新能力;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完了图形面积之后,我设计了“绿化校园”这一活动:(一)分组测量:让学生分组测量校园中已绿化地带和未绿化地带的有关数据,并填写以下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