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观潮教案的教学设计(优秀12篇)正文

《观潮教案的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

《观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3)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的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屹立、昂首东望、人声鼎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

③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课件出示23)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24)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课件出示25)(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观潮 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⑶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 同桌交流。

⑶ 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 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板书:

观 潮       潮来前: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指导朗读。)

(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4、小组合作学习:

⑴ 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⑵ 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⑶ 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⑴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远 近)

⑵ 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⑶ 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

(看录像片断。)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⑷ 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7、小结:

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⑴ 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⑵ 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编者将这篇课文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是让学生进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和领悟的过程,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理解﹑交流﹑感情朗读体验自能读书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过渡性,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是训练重点,课文所写的“潮来之时”的内容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而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观察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很强,但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调动原有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手法,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壮美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想”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写作手法,把课堂这一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

【教学教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二、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1、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课文,感受大潮的壮观?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老师也提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使用。)

2、学习第一段:

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分“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3、学习第二段,感受江面平静,观众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文,想像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写观众多的手法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品读重点段,领悟奇观:

⑴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的景象呢?想不想看看?让我们随着录像来观赏大潮的奇景。不过要边看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感。

(学生看后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声音 样子)

⑵ 品词句,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大潮的奇特景象写下来的?哪地方写得好?请同学们边读边想,想象画面,品读课文词句,讨论交流。

(理解“闷雷滚动”“人声鼎沸”“横贯江面”“山崩地裂”,“好像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和比喻句运用的准确、生动、形象,体会“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词语连句成段的作用。)

⑶ 感情朗读,表现奇观:

引导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课文,表现出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背诵喜欢的片断。)

5、学习结尾段,潮头过后赏奇观:

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多高”体会潮头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

(按顺序、抓特点、词句准;动静结合、人景结合。)

四、练习解说,内化语言

引导学生以课本为蓝本,练说解说词,为录像配解说词,内化文本语言,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1、熟背自己喜欢的片断,摘抄下来。

2、选用从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写一个场景或场面。

3、学习作者写景的写作手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之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之时 声音 形状 (远──近)

潮头过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山河)

观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流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2、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能够表现来潮时的壮观画面的录像带;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是那么雄伟、壮丽,让人读来赞叹不已。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2《观潮》,里面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更可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钱塘江大潮那雄浑、磅礴的气势。好不好?(齐读课题:《观潮》)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理解得很到位。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大家回家预习了课文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你查到了什么?(生:)有了这些资料,同学们学习起课文就更加游游刃有余了,下面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电脑屏幕上出现第三、四自然段配乐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电脑播放录像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感觉怎样(生:声音大、震耳欲聋;场面很壮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用笔划出并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引导其感受气势大)读得不错。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最后横贯江面”,使人感觉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咱们用激动的心情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生: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比作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感觉很高又很壮观)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我们来分组比赛读读看。

生:(分组比赛读)

师:读得真不错。当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能告诉大家?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从这句话又感受到什么呢(生:浪潮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又像千万辆战车发动的声音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那么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个别学生读,其他同学挑战。)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师:谢谢鼓励,轮到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再次为你们喝彩!还喜欢别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是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教室里也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让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样子来。

生:(齐读该句)

师:谁愿意把“江面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指名生读

师:写得多精彩呀!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写的。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听——打”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电脑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输进电脑的括号里。

师读生边听边打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在电脑的括号里输入相应的字)——(),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调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电脑播放录像)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听着动情的背诵看着精彩的画面,使人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答出,师马上把词贴在黑板上)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师:反应可真快!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出示电脑上的习题————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一用。现在还有点时间,大家可以自学下课文另两面三刀部分“潮来前,潮过后”或者网上邻居或上网看看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但要求做好记录。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

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二课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2、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还记得课文为我们都展示了哪几个画面吗?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画面。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领略这“天下奇观”吧!

你们要去找找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设计理念: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读书欲望)

(二)感悟文本

1、自读感悟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并简要写下你的体会。(课件出示)

(设计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读书师要有适时的读书笔记)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预设:

A我从这句感受到大潮的奇“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见到潮水,就听到了声音,真“奇”!

师:我们先听到了声音,声音是什么样的?书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的?

生:书中是用“闷雷滚动”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的。

师:闷雷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轰隆隆的声音,不响亮。

师:是啊,比较沉闷的雷声,那快来读一读吧,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有感情读文。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才看到一条白线就有那么大的声音了,而且浪潮还是那么的整齐,好像训练过一样。

师:是啊,一条白线出现了,响声也————越来越大!这时候人们也跟着潮水沸腾起来了!你快把这时的情景读出来吧!

C“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谁再来把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文。

D“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对面那排房子那么高,想象一下那排房子就是浪潮,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设计理念:用身边的事物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更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E“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太壮观了,那样的场景怎能不叫人称奇呢?

师: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这样的气势可真是奇观啊,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生有感情读文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让我也有些忍不住去感受这奇观了!

(师范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把你们的感受用你们的读书声表达出来吧。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F让我们近距离的去看看这“奇观”吧

播放幻灯片,师引读。(设计理念:有声音和图像的展示,更容易带动起学生的激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

师:谁能再来把这壮观大潮读一读?

(生再有感情读文)

读得多好啊,让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请注意:潮来了!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设计理念:之前的是静止的图片和声音,再到动感的视频,让课堂有层次性,也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好的去理解课文。)

今天,我们观看了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如临其境,我们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同学们,让我们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吧!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 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师:�

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适时板书:风号浪吼)

师:你能再把当时的气势展示出来吗?

指导学生朗读。

B你的朗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当时的壮观,文中的“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设计理念:这个小题的出示,从而引出下文,使课堂更有连续性,还培养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生:不能去掉,因为潮来之前,江面也是很平静的,潮水去了,江面还是很平静,所以“恢复”一次不能去掉。

6、品读“潮来前”的“奇”。

师: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谁来把潮来前的美景给我们读一读?

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相机板书:风平浪静)

(三)回归整体,拓展升华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神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这样的壮观之景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感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作者不仅带我们观赏了这神奇的壮观之境,还让我们学会了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整体上潮来钱。潮来时,潮来后为写作顺序。在描叙潮来时的壮观时,作者又是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为线索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大潮的神奇!

(四)作业布置

小练笔:课下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仿照课文中潮来时的景象,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一处景物。

观潮 教学设计 篇6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课前

学情

1、  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合作搜集钱塘江的大潮的文章或者图片,互相交流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  读读p5页的“资料袋”,了解钱塘江的秋潮。

3、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预习课文,补充暑假的预习本(含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

4、教师:ppt

学习

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

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时

安排

2个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5分钟)

读第一组课文的导语,问学生:这个单元是一组关于什么内容的文章?自然奇观。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ppt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广州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广州的白云山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查字典)

理解“观”----“奇观”——“天下奇观”词语的意思。

1、理解“观”“奇观”“天下奇观”词语的意思。(词语教学)

2、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5分)

1、  交流预习情况:多音字“号”,“薄”,“称”;难写的生字:笼罩,蒙,昂

2、  学生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3、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板书:天下奇观  (景象)        号,称,薄       总写潮的壮观—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笼,罩,蒙,昂      (1)      (2)  (3-4)   (5)重视预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重写第3、4段;初步介绍写作方法(不仅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的)

三、读通课文,理解关键词语

(20分)

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a、(据说;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江边(文中的第一幅图);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

b、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写声音)

c、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写形状和声音)

d、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号,恢复

2、边听边读(悠悠课堂,情景动画)

课文读流利,读顺畅

理解并且积累重点词语

板书设计1.  观  潮天下奇观  (景象)         (看) 号,称,薄             总写潮的壮观—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笼,罩,蒙,昂             (1)      (2)  (3-4)  (5)

作业布置

1、  参考第17页,家听课文中的四字词语。(2号课文本)

2、  熟读第1课,背诵第3、4段。

3、  字贴第1课。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听读词语

课堂练习本,两组词语,当堂检查,一个学生在小黑板上写,两组词语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次性听多个词语,听一遍。)

1、  表声音: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2、  表形状: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漫天卷地

复习巩固,积累词语。

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分类词语盘点

二、研读3、4段,突破重点1、细读课文,想象画面。(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2)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两个视频)2.领悟表达方式。(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比较句子。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3.熟读背诵。再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西去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1、想像说话,创意表达2、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3、指导朗读(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三、创设情境,运用语句;小训练

1、《黄》第七题,当堂讲评。

2、老师说词义,学生说成语(口头练习);填空。ppt

读写结合,运用词语

板书设计1.观潮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潮来时                             天下奇观              !           山崩地裂     一堵水墙

作业布置1、  认真完成《黄》第1课。2、  摘抄默写第3、4段和自己喜欢的其他句子,写写体会。(读书笔记本)3、  结合第9页资料袋的内容和图片预习熟读第二课。查找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 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平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略)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在文中学会生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能积累和运用。

3、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课文3、4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那里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区别:

“观潮”与“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检查生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观看录象。

四、突破重点,朗读感悟

(随机板书)

1、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水景象的段落。

3、自由读3、4自然段:

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仔细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中理解词句,读中感悟,读后质疑,合作学习、交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读出真情实感。)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人声鼎沸”的含义,学学“闷雷滚动”的声音。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表演“人群沸腾”的情景,刚才这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

⑶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读出壮观的感受,分组比赛读。)

⑷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个别读──理解感悟──教师参与读──齐读。)

五、合作讨论,发现问题

1、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的?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六、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1、看录象背诵3、4自然段

2、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2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

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

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习、集体评议,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观潮》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设想

钱塘江大潮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 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等,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促讲,重在养成学生积累习惯,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由读到思再到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说明]要求学生说作者和钱塘江大潮成因知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

教师简介背景: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略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探究学习]

学生明确与教师点拨:

〈1〉、学生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学生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教师点拨: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3〉、学生明确: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

〈4〉、教师点拨;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B、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设计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结合课文内容为钱塘江大潮写解说词,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

教学后记

新课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魏书生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让学生自己做。”因此,在教学上,我牢记三句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导读、导疑、导思、导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确定的三项教学目标,体现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观点。教学过程主要设计朗读、释意、积累、思考、质疑、点拨、练习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导语设计注意了学习兴趣的激发,补充的课后活动设计同样注重兴趣培养,注重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设计使教与学交融,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统一,师生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观潮》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在头脑中定格。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插图,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 “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④导入学生自学。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 “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观潮》教学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quot;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三、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四、整体感知。

1.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录音、画面。

2.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雷霆A 、ting B.tin( )。②杨诚斋A、zai B.zhai( )

③艨艟 A、mongtong B.mengchong④如履平地 A、lu B.lu..( )

⑤倏尔 A、shu3 B.shu1( )⑥一舸无迹 A、ge B.ke( )

⑦善泅 A、qiu2 Bqiu3( ) ⑧僦赁A、jiu1 nin B.jiu Knin( )

⑨罗绮 A、qi2 B.qi3…( )⑩鲸波 A、qiong B.jing( )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方其远出海门 A.当……时B.才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A.城市B.城墙

③倏尔黄烟四起 A.忽然B.迅速

④皆披发文身 A.画着文彩B.花纹

⑤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A.江岸B.江的干流

⑤珠翠罗绮溢目 A.映眼B.满眼

五、目标完成过程。

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显示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

显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读翻译此段。

(备学生)如果学生翻译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指出并纠正,个别词语需要板书。

3.学生熟读课文。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字词教学,除生字外,还要注意"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教学。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注解把文章译成。

八、教学后记:

《观潮》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1分钟)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阝是)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教师朗读第四段。

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

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

1. 熟读课文。(A)

2.完成补充练习。(B)

3、投影练习显示:(C)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六、说课精要:

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场面描写十分精彩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南宋时观潮活动不甚了解,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稍作介绍。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循续渐进地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

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