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猫的故事梁实秋教案(最新9篇)正文

《猫的故事梁实秋教案(最新9篇)》

时间:

梁实秋《猫的故事》阅读答案参考 篇1

梁实秋《猫的故事》阅读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课内文字,完成8-11题。(18分)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她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8。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如诟如詈 ( )( )

②调和鼎鼐 ( )

③奄奄一息 ( )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句。(4分)

①如怨如诉:

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10.文中划线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5分)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主要内容。(5分)

参考答案:

8、① gòu lì ② nài ③ yǎn

9、①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

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

10、运用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造成洗炼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11、猫对我生活的干扰,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

梁实秋的故事 篇2

梁实秋不同认为文学家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他捍卫的是文学的纯洁性和永恒性。所以,在他的小品散文中,虽然与周作人、林语堂一样,不谈政治,回避了社会的重大矛盾,但是没有小知识分子的迷惘情绪。而是在对日常人生、社会世相的描绘中,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四十年代初,梁实秋在历经坎坷,蛰居“雅舍”时,潜心小品散文的创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雅舍小品”现象,这也许是周作人、林语堂“言志”、“闲适”、“幽默”小品文日趋衰落时的一次颇为斑斓的回光返照。梁实秋以后的散文创作,也一直保留着“言志派”散文的流韵遗风。

梁实秋的《雅舍》更是“雅舍小品”的经典:一般房子的基本用途主要是遮风避雨,防止入侵,而雅舍却“蓖墙不固,门窗不严”,“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一位学术界的著名人士置身于这种陋室,正是帝国主义给我们民族造成深重灾难的一幅缩影,但梁实秋并没有像大多数的作家那样,奋起高呼救亡图存,对侵略者给以抨击斥责。却独出心裁地选取了一个表现角度——从苦难中寻觅诗意。比如像“雅舍”地点荒凉,却足见朋友之情谊,“雅舍”聚鼠成群,聚蚊成雷,作者却安然处之。更有甚者,作者竟在大雨滂沱之际,由屋顶崩裂联想到奇葩初绽。尽管有人可能会说梁实秋不关心民族危亡,还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怡然自得。但我从中看到的,是超越了世俗利害和民族狭隘而关乎整个人类的东西,就使人在逆境中所应采取的处世态度。也就是一种“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自我陶醉的处世哲学和超功利的审美心态。此后的不少散文,都是这种“雅舍”精神的延续。

猫的故事 梁实秋 篇3

猫很乖,喜欢偎傍着人;有时候又爱蹭人的腿,闻人的脚。唯有冬尽春来的时候,猫叫春的声音颇不悦耳。呜呜的一声一声的吼,然后突然的哇咬之声大作,唏哩哗喇的,铿天地而动神碉。这时候你休想安睡。所以有人不惜昏夜起床持大竹竿而追逐之。祖传有一位和尚作过这样的一首诗!“猫叫春来猫叫春,听他愈叫愈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这位师父富同情心,想来不至于抡大竹竿子去赶猫。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鼎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叨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升胯院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的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的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候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鸟梁实秋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生动的语言

难点:托物言志

教学过程:

一、文学文化常识:

1.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定居台湾。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2.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

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3、4集) 《清华八年》《秋室杂忆》等.

翻译书目:《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

3.“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雅舍小品》的第一篇《雅舍》就描写了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本无雅处,寒伧、简陋,但作者在旅居中却颇具雅兴,为什么?只因为“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作者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景物中感悟到一种旷远、安谧与亲切,从而忘记了世事的纷扰,怡然自乐,他以超然的态度来体验生活和对待时代的同雨。

梁实秋在30年代因鼓吹抽象人性论,反对文学的功利性等原因受到过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尖锐批评,但梁实秋不是一个没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人,早在1935年他就撰文批评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曾参加慰问团亲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写过像《记张自忠将军》那样宣传爱国抗日的文章。但到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是国-民-党的参议员,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投敌不仅使他愤慨,也使他感到受了愚弄;到重庆后,又目睹达官显要在大发-国-难-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在官场比比皆是。于是一种由失望引起的幻灭感使这个本来就对老庄比较亲近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思想危机,于是他转向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他采取“一切只要随缘”的态度来对等生活,寄情于巴山蜀水之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处世,以超然的目光来审视尘世万象,《雅舍小品》中的散文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1938年12月,他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发表了“编者的话”,他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有的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这段话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曾引起过文艺界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面对左翼人士的批判和声讨,梁实秋没有作过多的辩解和回复。《雅舍小品》可以说是他上述主张的艺术实践,或者借用台湾文学史家周锦先生的话说,《雅舍小品》正是上述主张遭到批判之后他的一种“无言的抵抗”。

二、听写字词 (见课本“读读写写”)

三、整体把握: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2.理清文章结构

五、思考探究

1.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与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哪四类?

2.第②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

3.第三、四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的美?

4.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5.文章2、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六、写法思考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扩展阅读】

猫的故事 梁实秋 篇5

运用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造成洗炼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文中,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有:寒荒、万籁俱寂、如怨如诉、如诟如詈、跳踉、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凌乱不堪、足智多谋、调和鼎鼐、左道旁门、殚智竭力、诸事完备、静候活捉、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姑妄从之、执法如山、不稍宽假、缓颊、等等。

倒数第二段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和“无以复加”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称。总的原因是:一方面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具有十分庄重的意味,放上去显得大词小用;另一方面,又明显有某种契合之处,因而既恰当又不恰当,谐趣就产生了。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形。一是文中所述之事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叙述过程时,作者一般用近似口语表达,突然对这桩小事的结果用上了郑重其事的词语,于是给人谐趣之感。比如“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等。二是把这些庄重的准文言词语乃至更为庄重的法律用语套在猫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使人哑然失笑。“词句品味”第1句中已举到“执法如山”等例。再如猫“光临寒舍”“历史重演”等等也属此用法。三是用在厨师身上。像称军事家一样,把厨师称为“足智多谋”“殚智竭力”,像打仗一样,把捉猫说成“诸事完备,静待活捉”“无计可施”,平时做饭又叫“调和鼎鼐”,区区小事喊着“自告奋勇”,把生活之事放大,处处煞有介事,风趣油然而生。

一般都可用适当的口语去代替,但这种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为“厨师对于捉到的猫,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作出处理,一点余地都不留”,“终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梁实秋《猫的故事》读后感

《猫的故事》觉得挺有趣的。那生动的语言让我捧腹大笑,简直就像在看电影一样。

故事讲的是猫遇见狐狸后,想跟狐狸学习如何躲避大狗的本领。狐狸却看不起猫,认为猫如果遇见大狗就会往树上跳不算有本事。狐狸吹嘘自己有很多的本领和计策,可以躲开大狗。可是当大狗真来时,猫跳到树上躲了起来,狐狸却被大狗咬死了。

可笑吧?狐狸看不起猫的本事,只会吹牛,最后连命都丢了。

梁实秋散文《猫的故事》 篇6

梁实秋散文《猫的故事》

猫很乖,喜欢偎傍着人;有时候又爱蹭人的腿,闻人的脚。唯有冬尽春来的时候,猫叫春的声音颇不悦耳。呜呜的一声一声的吼,然后突然的哇咬之声大作,唏哩哗喇的,铿天地而动神祇。这时候你休想安睡。所以有人不惜昏夜起床持大竹竿而追逐之。祖传有一位和尚作过这样的一首诗!“猫叫春来猫叫春,听他愈叫愈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这位师父富同情心,想来不至于抡大竹竿子去赶猫。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鼎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叨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升胯院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的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的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候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梁实秋《猫的故事》读后感

小时候,我好像对小猫、小狗没有象现在这么深的感情,也不是说不喜欢,只是可有可无吧。记得那会儿家里住平房,在院里养了两只小白兔。可能是买来的吧,越长越大。我还在院里用砖头给它垒了个两层的窝,每天放学的时候路过一个很大的院子给它拔草。兔子长的肥肥大大的。,后来实在是养不了了就拿到农村去了,听说刚拿过去就生了一窝小兔子,可惜没看见。

和我们家住对门的那家人养了很多猫,他们家特别喜欢猫,而且养的猫据说在当时甚至是现在都算是名猫,他们家的小孩小名都叫猫猫。家里还养过鸡,也是从小养的,长到又大又肥的时候被黄鼠狼吃了。城里的黄鼠狼现在听来跟天方夜谈似的。现在我还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有一年的冬天邻居捡了只流浪的小狗,我现在已经记不得它的样子了。只是很小很小的,邻居把它放在我们院大门的门洞里,给它放了一个窝盖了点什么破被子。喂它什么都不吃,我记得用家里的小碗给它成了点水也不喝。被家里人发现了还把我骂了一顿,我就不敢在去看它了。第二天清早,邻居发现小狗死了。死对它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终于解脱了,如果不是这样,有多少漫长的日子还在等着这条幼小的生命。

慢慢的长大了,对流浪动物的态度只是觉得它们很可怜,但没有想到要照顾它们。直到有一天在《第七日》里播了一个专门有人逮猫卖给餐馆的节目,看到那些毫无人性的人用一个编织袋里面装了几只乃至更多的猫。猫们那种求生渴望的眼神,我真的被震动了。紧接着《北京您早》里播出了丁老师收留流浪猫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丁老师(010—66173634)。记得我去丁老师家的时候,是哭着出来的,丁老师当时还在安慰我,说没关系,没关系。从那时候开时,我无论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力所能及的照顾丁老师和她的猫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一直坚持到现在。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梁实秋的故事 篇7

幽默是一种大智慧。它既能体现一个人积极乐观的处世方式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和个性。许多学者名流,都不乏幽默的“天才”。如我国著名作家梁实秋,就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他的作品,他的言谈,许多都闪耀著幽默的智光。

有“神医”之称的晚清医家王敬义是梁实秋的好友。他每次离开梁实秋家的时候,总要偷偷地在其门口撒一泡尿,梁实秋对此一直装作不知。有一天,王自己憋不住了,便自我曝短,但又自鸣得意地问梁实秋:“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吗?”梁微笑著说:“我早就知道了,因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这回答幽默詼谐,妙趣横生,从中可以看出梁实秋的机智灵活和他对人的宽容大度。

与对别人的宽容相反,梁实秋对自己就有点“苛求”了。他常常在幽默的谈话中贬低或嘲讽自己,从中表现出他做人的谦虚和低调。

梁实秋毕生致力於莎士比亚的研究,花了三十多年时间把《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毫无疑问他是这方面的绝对权威。有一次,在朋友為他举行的“庆功会”上,他却极為谦虚地说道:“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果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

第二,他必须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作性工作了;

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倖,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

还有一次,台湾师大校长刘真请名人到校演讲,某名人因故迟到。刘校长见会场上的师生都等得不耐烦了,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又怕伤了校长的面子,只好无奈地走上台,慢吞吞地说道:“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準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一席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师生们的不快气氛顿然消失。

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梁实秋也能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不过他不是剑拔弩张地口诛笔伐,而是绘声绘色地暴露写真,让人从忍俊不禁中分清美丑,得到教益。譬如,有人在影剧院看电影时,常旁若无人地抖动大腿,令人生厌。对这种不守公德的现象,梁实秋写道:“忽然觉得身下坐著的椅子颤动起来,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旁若无人》)这种詼谐幽默的讽刺,如绵裡藏针,笑裡藏刀,常常会收到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好的效果。

梁实秋的故事 篇8

梁实秋出生于北京,19考入清华学校,曾于19与闻一多、孙大雨等人共同组织清华文学社。1923年8月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1926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悠悠山大情,铭铭青岛心

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办学方针,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全国广聘名师,到上海时碰见闻一多、梁实秋二人。求贤若渴的杨振声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杨振声介绍说: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于是,在1930年夏天,梁实秋携眷与闻一多欣然抵达青岛进行考察。在青岛的“半日游览”里,他们沿街所见,绿树成荫,掩映着红瓦楼房,而且三面临海,气派壮观,令人心旷神怡,粱写下“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的感慨。一席饮宴后就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梁实秋被任命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的山东大学中又一颗明星。

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来到山东大学。生活上有情有趣,舒适惬意,尽情享受着海滨生活的慷慨赠与;与此同时,山大刻苦扎实的学风也令其振奋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之中。起初梁实秋主要着手于古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化解当代社会“蔑视经书或是提倡复古”的极端风气,提倡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古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山东大学执教做足文学准备。短短几年,梁实秋逐字逐句地研读完《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和《杜诗全集》。梁实秋还特别迷上了杜诗,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杜诗版本,几乎全部杜诗都被他“圈点了一遍”,而杜甫所撰写的仇注、钱注、千家注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饱览古书使他的文学功底愈加深厚。

梁实秋的工作十分忙碌,他在外文系开设了英语、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文艺批判等课程,还担任了其他系的公共英语课。他来山大时只有二十八岁,但讲起课来却是轻车熟路,思维敏捷,语言精炼生动。授课时间观念极强,总是踏着铃声进入教室,进屋便讲,不疾不徐,绝无赘余,一课讲毕话音刚落而下课铃声正好响起。他常对学生和同事说“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仅凭这点,他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扬。

年轻有为的他相貌堂堂、温和有礼、衣着淡雅不俗,虽是留洋出身,却不喜洋服,总是长衫棉袍,颇具谦谦君子之风;再加上他的智慧与谐趣,往往让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深受学生欢迎,这也令他的众多学生至今还能记忆起他所教授的课程。他也曾回忆说“我所讲课只要听之者不是根本不听,总能得其梗概,稍加钻研,必可臻于深刻”。虽然他极为爱护学生,但对待成绩分数又十分严格,他常说“轻画分数,才是教师的失职”。也正因这种恪尽职守的执教风格,才让他的学生在认真求知的浓烈气氛中不断拓宽知识,受益匪浅。1934年,当山东大学的学生们听说胡适信邀梁实秋去北京大学任教,便联名上书挽留梁实秋,并致函北大校长:“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材较多,至希鉴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他的敬重和信任。

梁实秋负责的图书馆工作也是千头万绪,不仅要准备每周一期的《图书馆专刊》,作为图书馆专业周刊,不仅在大学罕见,在社会上也是唯一的。他有时还特地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由于馆内收藏莎翁著作最多,中外文各种版本甚至珍藏本都囊括其中,山东大学图书馆也因此而名扬全国。与此同时,他依然奋力写作,不间断地撰写小品、散文,并准备开展莎士比亚全集翻译。

在山大四年的执教,让梁实秋结交了众多好友,与杨振声、闻一多等七名“酒徒”,加上诗人方令孺一名“女吏”八人共同组成了“酒中八仙”,他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或论道谈艺、或仗策漫游、或饮酒作乐,度过了他一生少有的快乐时光。

1934年夏,梁实秋一家迁往北平,从此他结束了在山大四年风流倜傥的名士生活,美丽的山大校园、淳厚的山大校风和性情豪爽的山东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认为这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漫漫岁月里他念念不忘这段时光,这种情怀也深深感染着一家人,其女粱文蔷于特地回青岛寻访,当她看到故居前刻着《梁实秋故居》的石碑,禁不住潸然泪下。

笔耕一生,著作等身

梁实秋在他风雨波折的八十载春秋中勤奋耕耘,成果颇丰,著作达万字,留给中国文坛一座巨大的宝库。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一生中撰写了《西雅图札记》等三十多本文集,小品文、杂文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为其代表作,以恬淡雅健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独树一帜,开拓了一片散文新天地。该散文集40年间共印30多版,创下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老舍夫人在梁实秋辞世后,用14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他的一生:“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

他也是新月派名副其实的重要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在新月书店连续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学批评专著,还在《新月》月刊发表了数十篇文艺专论,其思想观点受到不少学者追捧。他主张题材人本、描写人类最基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人性,同时也专注于以理性的解剖刀去剖析分析,用精炼简洁的笔触描写说明,与人与事的评论常是一针见血简明扼要,这种写作风格在新月派诗人中极具代表性,其作用也是无可取代的。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巨大工程几乎耗掉了他大半生岁月,这漫长的过程竟延续了40载春秋。他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开始一起参与翻译的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纷纷放弃之后,他独任艰巨,默默地承担了全部任务。在工作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也只是轻轻叹谓“译事中的困难真是一言难尽”。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直至1967年终于译完包括诗集在内的莎翁全部作品。晚年的梁实秋杂事缠身,又患有糖尿病和胆结石,身体健康明显恶化,因此对译完莎剧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甚至给女儿梁文蔷写信说“我打算以余年完成这一工作,但是上天是否准许我,我自己也无把握,只有靠你们给我祷告了。”漫长的翻译过程是对梁实秋生命和意志的'严峻考验,他顽强地经受住了。这一宏大工程竣工,煌煌四十卷莎翁全集,全部译文达300余万字。他这项历经半生的壮举重启了莎学东方之门,也被世人誉为给当代中国带来的最好的文化礼物。

1977年他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是我国英语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权威工具书,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梁实秋在人生旅途上顽强地**,生命不歇,笔耕不辍。垂暮之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又完成了两项浩大的工程:编纂《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更为惊人的是,与此同时他还计划开始另一项更大的工程:用英文写《中国文学史》、编《中国文学选》。常年的伏案写作致使他痔疮出血染红了坐垫,他却全然不觉。“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这是梁实秋给友人的赠言,却也是自己毕生的格言警句,勉励着他不停地创作。

重情重义,朴实无华

他是文学大师,也是重情重义之士。他一生朋友众多,从学界到政界,从国内到国外,吴文藻、闻一多、季羡林等人都是他的挚友。他曾写道“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当代文学名家冰心女士更是对他欣赏有加,并称“梁实秋是我的一生知己”。

虽然在国外生活多年,但梁实秋骨子里绝对是一个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情怀的人。他从美国回来立即抛开钢笔用起了毛笔,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不得不又用起钢笔。对于子女教育,很是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家从不卖弄自己极好的英文,只说北京话。他天天走小路步行到校,从不坐车。在很多人眼里他“洋派十足”,教书时,口操英语,却长袍马褂布底鞋,叠裆裤子还要扎腿带子。

梁实秋可谓是美食大家。出国后他时常念叨北京的小吃,后来有朋友从大陆带一些老北京的小吃给他,他尝后总是摇头叹气:“不一样,不一样!”。在饭桌上说起一道菜肴就想起在北京时的地道做法,进而陷入惆怅的思乡之情。人不管流浪多远,对故乡感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在美国的时候,别人特地邀请他加入美国籍,梁实秋拒绝说:“我是中国人,我以是中国人为自豪。”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带着八十多年“风风雨雨的幸福记忆”离开了,给世人留下了他一生铸就的文学瑰宝。他生前特意嘱咐葬礼时要穿长袍马褂,不要西装,并将他葬于高处,“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萦的故乡”。

猫的故事梁实秋教案 篇9

猫的故事梁实秋教案

一、出示资料:导入

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14名乘客不幸遇难,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两岁半的儿子。儿子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是啊,父母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是生命。人是这样,那么动物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散文《猫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

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结合方法“主要人+主要事”概括、交流、展示、明确。

三、跳读课文,理清情感

温馨提示:

(讨厌)——憎恨——(同情)——痛恨——(赞美)——愧疚

生跳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归纳段落,概括梳理情感。

四、研读课文,感悟情怀

1、说一说母猫给小猫喂奶的经历?这样写有何作用?

生复述课文,抓住关键词(抽两生完成)

提示:受尽折磨不顾一切,突出母爱的伟大。

2、厨师是采取什么方法惩治猫的?写厨师有何用意?

生锁定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句子。

提示:衬托,突出母爱的伟大。

3、明白真相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感叹?

①生结合第6自然段找出原句“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②引导学生理解“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

提示:天地之间最大的功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所以应当敬重生命,珍视生命,爱护生命,这道理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身上。

师总结:作者被猫的母爱所触动的同时,进一步上升到对生命的赞美。

这母爱和生命的光环,让我们触摸到了动物人性化的温情,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阅读课文第三段,说说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小组朗读第3段,勾画词语,体会语言特点,全班交流。

提示:大词小用,语言诙谐幽默。

2、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学去度蜜月。

提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六、寄情于笔,揣摩心情

文章结尾说,猫在秘密被发现后把四只小猫叨走,“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如果你是“我”,此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写出来。

抽一生回顾心理活动的写法:①第一人称;②结合语境,明确此处作者是“后悔”、“祝福”的心情。

生动笔写,小组交流。推荐优秀,全班展示。

七、类文阅读,抒发感受

猫伟大的母爱和对生命的呵护,深深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再次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

阅读《藏羚羊跪拜》,说说你的感受,每个同学只有一次机会。

生采用不同的方式阅读文章,思考,发言。

预设:

1、藏羚羊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2、作为人类,动物的生命同样珍贵。

师总结:掩卷沉思,当我们为这只藏羚羊崇高的行为赞叹之余,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作为人类的那份不足,那份愧疚。

这是神圣的跪拜,这神圣的跪拜,诠释着母爱的风采,告诉我们爱就是不顾一切的无私守护。

这是神圣的跪拜,蕴含着对生命的敬重,告诉我们任何生命都需要珍视与呵护。

为此,老师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改写文章的结尾,想看看老师是怎么改的吗?

出示:瘦猫逃走了,我将四只小猫轻轻捧下来安放舒适,派人悉心照料,瘦猫一直在周围窥视,瞅准时机悄悄跑来喂奶,猫见我没有伤害她的意思,愈加胆大起来,有时竟当着我的面给小猫喂奶,看它们亲昵着,我不禁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我想,珍视弱小的生命,善待弱小的生命。让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平等、和谐地相处,不正是对生命的一种崇高礼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