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伯牙绝弦》说课稿(优秀4篇)正文

《《伯牙绝弦》说课稿(优秀4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伯牙绝弦》说课稿(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伯牙绝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 篇2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习。(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3.(课件展示课文)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 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习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4、引导学生说说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完成下面的练习。(课件展示练习)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说,知音者,字期也

⑤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三句话)

⑥师: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个。”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样,他们俩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其乐融融。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奈,世事难料,有一天,钟子期死了,再也没人能听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么做呢?(板书绝弦)

理解句子,说话训练:伯牙不由得想:当我志在高山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江河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杨柳时,也没人会说——伯牙说(我再没有知音了)于是——

师: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荆轲、豫让)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诵读:

和着动听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背诵:

欣赏

1有关知音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寻的,如《史记管仲列传》

2、欣赏古今交友的名言。

【说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难觅

这样的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简单明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 篇3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说课稿 篇4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