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说课稿优秀1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12篇思想品德说课稿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初期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不但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感动“欲求不满”,总是不断地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与兴奋。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忽视了对真实生活、普通生活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因而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价值有个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调节。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并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可见,这课时是本单元学习的起点和支撑点,学生只有真正地感悟到快乐的真谛,他们才有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有可能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才会让挫折与失� 这样,才有可能让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得以凸显和突破。因此本课题无论是在第一个单元还是在全册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及当代学生及本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并懂得珍惜生活。
3、能领悟到“快乐他人也快乐了自己”的快乐真谛。
教学重点: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快乐是最珍贵、最持久的。
教具准备:快乐树、快乐调查表、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
(1)本课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自主学习形式。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学法引导:
(1)“情感体验法”;
(2)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流程图:
课前互动—体验快乐 导入新课—寻找快乐 凸显重点—创造快乐 突破难点—感悟快乐 走向生活
2、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这个课前互动,主要是让孩子们说一句话“今天,我(心情怎样?),因为 。”如: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站在这儿,跟同学们渡过愉快的四十分钟!以这样的两三句样句,让孩子们对自己今天的心情做个“定位”,为这节课的成效检验打下基础。
【活动一】:体验快乐,感受快乐生活。
活动要求: “快乐”地欣赏《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听听这首歌的旋律,再想想以往那些妙趣横生的画面,你感受到“谁”是快乐的呢?它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活动说明:快乐是因人而异的,各地各人的快乐感受都不一样,为此通过这部举国上下都喜闻乐见的卡通片,来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快乐情愫。)
(互动说明: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对一些“快乐价值”进行导向,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对小羊们和大灰狼们的快乐有一个更概念性的认识。)
小结:它们太快乐了!因为快乐,所以它们健康;因为快乐,所以它们自信、聪明;因为快乐……快乐的好处太多了!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快乐!(板书:生活中的。提醒学生“活字怎么写?”)(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孩子们很形象地感受到:生活就要“活得”这样“快乐”!)
【活动二】:寻找快乐,珍惜现有生活。
活动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课前完成的“快乐调查表”。
(活动说明:本堂课的“快乐大寻找”,主要是通过“快乐调查表”来完成,分“自己”“家人”“其他人”三类人调查完成,从最熟悉的自己到身边的家人再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他人进行,使得孩子对不同类别人的快乐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这里主要是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完成“快乐是什么”的初步认识。)
(互动说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个人快乐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领悟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如:“君子之乐”“成功之乐”“集体之乐”……)
小结:通过刚才的“快乐大寻找”活动,我们发现,快乐在哪儿呢?
过渡:对,快乐在生活中!其实,快乐其实很简单!我们都享受过!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它就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大家的身边!它就像一朵朵快乐的“浪花”跳跃在我们生活的浪潮中!(板画:五线谱和跳跃的音符)
(活动说明:至此,孩子们对“快乐是什么”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就完成了。但针对“学生总是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的教学背景,授者决定采用对比式的“情感体验法”——即出现一组组战争或自然灾害的苦难画面,再辅以忧伤的旋律,再给予简要的文字说明,创设一个对比式的情景,让学生静心思考,引起一丝丝的震撼……)
而后,让孩子们带着“珍惜生活”的这份感慨,进入下一个环节——“快乐大拼搏”的学习。
【活动三】:创造快乐,延续幸福生活。
活动要求:小组讨论“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让家人、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活动说明:这个活动,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是结合前面“快乐调查表”中的三类人——自己、家人和他人来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互动说明:因为有前面“快乐大寻找”的基础,所以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都懂得说“要努力,争取更大进步,让自己、家人和老师更快乐”或“要多帮助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等。那
(活动说明:在这样的引导下,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懂得了“汗水换来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但本人认为,本活动的落脚点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应该给“创造出来的快乐一个更为宽容的概念”,那就是不管你创造了怎样的快乐,只要你努力了,那么这份快乐就能像水滴一样,激起一圈圈快乐的涟漪……为此,我又采用“情境体验法”——公益广告,让学生去体会这一份份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点燃人类的“向善本性”的快乐……)
小结: “快乐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大家的心中”!(粘贴板画)。
【活动四】:感悟快乐,展望未来生活。
活动要求:制作“快乐树”。
1、请同学们在各自的“心语卡”上记录下各自的快乐感受;2、这种感受可以是一张笑脸,一双迷人的眼睛,也可以是一幅幅快乐的绘画小作品,也可以是一句关于快乐感受的小句子,如“快乐就像妈妈的怀抱,让人温暖”等(可以是名言,也可以是自己想的)。
(活动说明:制作“快乐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常想起今天的这份“快乐”,记住这份“快乐的涟漪”)
(互动说明:教师在学生静心感悟并完成“快乐卡”后,可以请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在全班范围内以诵读或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将自己的作品及时地悬挂在“快乐树”上。)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短短的40分钟就要快乐地溜走了。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论是你,还是我,咱们都要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去寻找、去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如歌”般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希望这棵珍贵的“快乐树”能快乐地伴随同学们度过每一天!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2
一、设计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而现今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看,却有过分重视空泛的、抽象的认识与理性说教而忽视真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与《孝敬父母》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整课体验次数达5次,占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二、设计思路
小学思想品德课第十册《孝敬父母》教材选用的是“陈毅探母”的事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我这样设计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前、课中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激发学生热爱父母、报达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通过表演、辨析和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乐于帮助父母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说、评、演等体验父母的辛劳,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关心父母的生活,做个好孩子。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体验父母的辛劳,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一)、课前摸清情况
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情感体验,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而,我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从家长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原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研究,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一份对家长的调查问卷来把握学生原有的情感。还组织学生设计了一张《成长卡》,在卡上贴上照片、用文字或图形记录成长中与父母之间难忘、有趣的事。调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捕捉学生情感体验中的火花,察觉其原有的情感体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从课前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课始入境入情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不同体验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新课伊始,教师应营造一种体会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波动学生内心的“情弦”,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需要,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我在课始设计了学生自己介绍成长卡说一说体会,介绍自己的成长卡,找一找成长的变化,忆一忆成长中难忘的事,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之中,对新课学习有了情感上的初步体验。
(三)、课中情通而理达
良好的开端只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打下一定的基础,而课中是一堂课的主体阶段。教师应该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
1、以情激情
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一个典型事例或是一个学生的情感有时候可以带动全体学生的情感。我在选用了《母亲》这首歌的MTV片段,把一些父母关心子女的行动与子女孝敬父母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再请学生来谈谈他的感想,以身边的事例感染其他同学、,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2、以境激情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动情”。我在本课采用角色换位,让学生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朗诵一首诗或演一演,从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又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会常碰到的两个情景:A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 B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在看了这样的情景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想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来演一演通过创设情境,达到以境引情、入境动情的目的。
(四)、课后将情转化为行
学生在课中动情,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涌动。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我在课末,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我们常说,思品课教学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注重课外的延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外的实践体验,将情感转化为品行。设计《孝敬方案》,让学生把要为父母做的事列在卡上,并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学生在家亲自做一做,从中感受“孝”的愉悦及劳动的愉悦。让学生在课后更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多维度地进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在其中起者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内化,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有、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因此,思品课教学,只有努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激荡,`才能进一步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我在教学设计中,试图走出思品课一味传授道理的,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发生、升华,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生活,体验疼爱
1、导入,生展示《成长卡》
师导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无尽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成长卡》。
生介绍《成长卡》并说说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背景音乐声
2、欣赏歌曲《母亲》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父母关爱我们的画面,感受到那冒着雨顶着风送到学校的小雨伞是爱,每一句谆谆教导是爱……父母无时无刻不想着我们,无处不牵挂着我们。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母亲》
二、表达心声,激发情感。
1、导入
师:听了这首歌,我非常感动,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这首歌唱出了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也唱出了我们作子女的心声!歌唱家用深情的歌声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呢?可以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诗都可以。谁先来?
2、生反馈。
三、借助材料,提高认识,指导行为。
1、导言: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虽然形式不同,但我们表达的心声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出示课题)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流传出许多动人的故事。你能用几句简短的话说说你知道的故事吗?
2、联系自身说说孝敬父母的事迹。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甚至在我们同学中也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同学们能说一说吗?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先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3、看故事《该把礼物送给谁》,谈看法。
的确,在生活中,一句舒心的话、一杯热茶、一块毛巾都能让父母感到子女的爱。孝敬父母应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体现。接下来我们来看个故事。
4、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将孝心转化为行动了,才是真正的孝顺。
5、角色体验
师:可说说容易,做做难。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了解到有的同学却常忽略对父母的关心,有时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事。我这里有两个情景,同学们来看一看,你遇到了会怎样处理?辨析题
(1)、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
(2)、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
四、设计方案,指导行为。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
2、发布方案
五、签订合同,指导生活
学生签合同。背景音乐《只要妈妈露笑脸》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最后一课,本课时共有两目,“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主要通过展示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使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 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
情感目标: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认同感。通过学生感受奥运,传承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民族文化影响个人情感,个人情感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
能力目标: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意义,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说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重点应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内化为一股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首先应有直观的感受,图片应精而具有代表性;其次对于一些时事及重点社会问题,应注意与教材知识的切合点;最后,应注意教学中的前后承接,形成板块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框架。
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进而通过“姓氏对对碰”、“文化驿站”、“奥运盛会找文化”、“记者调查谈文化”、 “与时俱进传文化”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讨论研究问题——交流展示、解决问题,将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
由“绿叶对根有情,每一个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同样情意深重,而我们魂牵梦绕的情感源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引入新课。
〈二〉新课
第一目:1、绿叶寻根
多媒体展示:根据现有人数多寡来确立的新百家姓。让学生找一找他的姓氏现有人数在全国居多少位。(活动:介绍二位同学的姓氏来源。点数字可以链接到相应的幻灯片)。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懂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多媒体展示:黄帝故里祭祖大典。)近年来,不少海外华人包括中国台湾的许多台胞,纷纷回到故土寻根问祖,或是祭奠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呢?(同学回答,教师总结)这反映了中华儿女情系祖国、不忘故土的情怀。
2、绿叶爱根
从四个侧面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国结、瓷器、(多媒体展示中国结和精美的瓷器的图片,配以民乐)
中国结虽小,但小中见大,它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浓郁的美好祝福。而瓷器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被喻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龙”文化(多媒体展示几幅故宫中龙的图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能到处都能感到龙的文化,比如龙虾、龙须面、龙井茶……
通过龙舟赛的习俗引出龙的成语。(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语接龙活动。目的是丰富知识,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增强自豪感。
(3)服饰文化
大屏幕展示刺绣作品,旗袍图片,配民乐“瑶族舞曲”。
服饰中内含中华文化元素
(4)书法艺术
多媒体展示几幅书法家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感受我国书法的美。
现场采访:现在有的同学认为,今后都是电脑时代了,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你为什么还要去练字呢?
使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起着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社会作用,我们不但要继承,还应发扬光大。
活动:
1.奥运盛会找文化
让学生找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都出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元素?(多媒体播放:奥运开幕式片段。)
学生边看边寻找,并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
2.记者调查谈文化
设计四个问题,请一位同学担当小记者,对大家做一次现场调查。然后通过教师的指点迷津,指出我国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补充问题: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二目: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
学生观看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回答这些故事蕴含了哪些传统美德,并完成书中的 67页的作业连线题。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诸如无私奉献、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刚正不阿、厚德载物等优秀道德品质。正是这些传统美德才使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和谐。
师:给学生补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传统美德也是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
3、绿叶报根
提出问题,学以致用。面对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自豪,骄傲,可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你的生活中是否处处洋溢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提问:你的生活中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的对比?(衣、食、住、行等方面)
�
〈三〉课堂小结
再次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同时教师小结。
目的是让学生在歌声中思想得到共鸣、情感得到升华,坚定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做中华美德的继承者、弘扬者。
四、说板书设计
绿叶寻根——绿叶爱根——绿叶报根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4
《秋天的保健》是浙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个单元主要以秋天的景色,果实,秋天的疾病,以此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融合了热爱环境,热爱粮食,热爱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
帮助学生按秋天保健有关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进一步培养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就设计了三个版块的内容:一,认识秋天的天气特点;二,秋天的麻烦,让学生认识秋天的疾病及原因;三,秋天的保健,怎样让自己更健康。
我在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意图:
课堂教学源于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我们的课堂就应该落实这一理念。秋天是一个传染病高发的季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秋天生过哪些疾病,说说生病时的难受的感觉,再让学生学习秋天的保健知识。这样源于生活的课堂教学,能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较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在生活中指导生活
品德与生活应当源于生活,但绝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学意义在于“高于生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从“认识秋天的特点”,“秋天的麻烦”过渡到“秋天的保健”逐层深入,实现了质的飞跃。学生从课前调查以及课内医生的介绍,老师的指导,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秋天保健的知识。这就是“在生活中指导儿童生活”,一定会给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帮助。
用“综合”的理念设计课堂活动
品德与生活是综合课程,就要运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以“综合”的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整体发挥教育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的准备活动中让学生向社区或家长了解秋天容易得的疾病,了解秋天关于饮食,起居,运动方面的知识,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让他们了解基本的保健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认识秋天”这一环节中采用优美的图片,在《秋日私语》钢琴曲的烘托下,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环境的情感。“秋天的麻烦”里出示一些疾病的照片非常直观,能唤起学生的记忆,“秋天的保健”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活动“秋天保健知识大比拼活动”,把小朋友分为“运动组”,“水果组”,“蔬菜组”,“起居组”四个组,分别用实物呈现,图片展示,儿歌吟诵,自由讲述,现场采访等形式让学生而“其他食品组”则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原本枯燥说教的知识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呈现在儿童面前,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其中的拍手游戏中,在《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轻松了解秋季日常起居的保健知识的同时,又同时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送健康大礼”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了“演一演,唱一唱,选一选,辨一辨”这四个活动,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思考,全体参与。在“演一演”这一活动后,让他们说说“看了这个活动后的想法”,对学生又进行了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总之,在这堂课中,我没有纯粹地进行思想教育,或者简单地将课程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拼凑起来,而注重了知识性,人文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恰当地把握了课程核心,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了各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有机融合。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的重难点、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身边的诱惑》,这为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第八课的课题是学会拒绝,本框题的任务是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可见本框题在本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鼓起敢于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 ②学会依靠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在与同学的合作中抵制不良诱惑。
(二) 能力目标:①运用战胜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抵抗诱惑的能力;②初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 知识目标:①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诱惑和不良诱惑的危害;②知道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不良诱惑的危害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中学生来说,战胜不良诱惑的可行方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
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收集有关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设计“启思园”“听故事想办法”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
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我用日常生活中收到购物奖劵和手机中奖信息引入。
2. 导学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按以下环节进行:什么是诱惑――身边的诱惑――不良诱惑的危害――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3.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
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 签名活动:(5分钟)学了就要用到,说了就要做到。这一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5.课后实践:学生填写“我的抗拒诱惑的计划”表。一个月后,全班交流实施计划后的感受。
6.板书设计:什么是诱惑――身边的诱惑――不良诱惑的危害――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七 说课后反思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拟 采用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题是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爱生活》第 14 课《生命只有一次》的第一框,它主要是从生命的个性层面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珍爱生命,教材设计首先从自然到人,引导学生探询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类的生命有别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是各不相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生命之情,为下一课题探讨生命价值打下基础,最后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成长之路。
这个课题是整个生命教育的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任何生命都应抱着肯定其意义、尊重其存在的态度,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
二学生分析:
(1) 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2) 独生子女的独尊心态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他人生命与价值的忽视。
中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到九十年代初,计划生育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女子。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结构,及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学生成为这一环境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优越的感受也容易导致他形成对他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反省太少的习惯。自己把自己当成中心,产生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着想的观念。这种观念与我们民主、平等和互相尊重的现代伦理存在冲突,非常需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意识方面的引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设计重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的教改新理念,力求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课堂以活动串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主题之中,突出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真正内化生命是多彩的、生命是可贵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所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主题探究法和游戏活动法。
四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询生命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热爱各种生命,思考和设计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路。
2 、能力:( 1 )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辨别与分析生命差异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对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反思,展示,设计与提升自我个性的能力
3 、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是具有智慧与思维的'生命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人类生命和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
2 、难点: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的热爱与珍惜丰富多样的生命。
六,组织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1 、学生 4 人为一组,采集植物的相同叶子标本;收集本组同学的大拇指的指纹。
2 、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同学的个性、品质、习惯、兴趣爱好、特长优点等等。
3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印泥、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张红色空白卡片;一棵小柏树
(二)课堂教学过程:
1猜测与想象:
教师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上的物品(与指纹有关的高科技产品)。古今中外许多事实证明,绝大多数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先提出设想,即猜测,然后再进行验证、分析、推理,从而产生新的发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特点,通过猜测活动,迅速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指纹产品广泛运用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信性。提出问题:同学们家里有没有用指纹锁?这里学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老师就要问:难道你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吗?二是没有,老师就要问:如果你家装了这种锁你担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担心。老师进而追问:难道指纹真有这么神奇吗?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这一主题。
2观察与探究 (1):
首先让学生分 4 人一组收集指纹,运用各种手段观察探究指纹的情况;要学生用准备的印泥、白纸收集;并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形形色色的指纹。然后让学生来说说各组观察到的情况:指纹的大小、形状;螺纹的形状、螺纹的疏密、螺纹的弯曲度等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采集的各种“看似相同”的叶子标本,让观察学生所收集的叶子到底是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有差异,请把它找出来。学生会从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叶脉等等方面比较、归纳。这种先收集相同的树叶,然后再找不同,实际上是运用了逆向思维法,它更能有效的说明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的道理。
然后让学生在深入探究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就观察与分析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总结出:“世界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3比较与归纳:
各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差异,每中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有自己的独特性;动物有动物的独特性;微生物有其独特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异常精彩。 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和向往这美丽的生活。
教师提问: 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让学生说说人类独特的本领表现在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能尽情的表达: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人类利用智慧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等等都反映了人类独特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 人类与其他生命最突出的不同表现就是拥有高超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不怕艰难,勇于前进的坚定信念。
在此基础上做一个 智力游戏,即:“展开你智慧的翅膀,编写我们人类的智慧的诗句”。按 4 人一组展开竞赛,先是组内选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诗句,然后全班评出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诗句。 如: “虽然没有鸟的羽翼,人也可以飞上蓝天;虽然没有鱼的腮鳍,人也可以遨游海洋;虽然生活在今天,人可以了解亿万年前的过去;虽然生活在现在,人可以放眼美好的未来;虽然没有萤火虫的荧光,人也能将黑夜变成白昼;虽然没有猎豹矫健的步履,人也能日行千里;虽然没有大象强壮的臂力,但人也能移山填海;虽然没有蜻蜓的复眼,但人也能迅速发现和避开敌人…”
这个智力游戏活动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诗句中又体现了学生间的独特差异性。
4观察与探究 (2):
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那么, 人与人之间有没有差异呢?通过“克隆老师的粉笔字”的游戏拓展学生对人与人之间“表里”都有差异的认识。 老师在黑板上随便写一个字,然后请学生上来模仿老师的这个字。通过克隆,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所写的字都具有自己的风格,尽管极力去模仿他人,但依然带有自己的特性。
字如其人,人如其面,各不相同 ,那么除了字写的不一样外,人与人之间还有哪些不同?展示双胞胎的图片,找不同。一般学生会从找出她们外表的不同,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双胞胎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通过双胞胎的外表猜一猜她们的性格。进而分析出双胞胎除了外表以外的差异,即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等内在方面也具有很多的不同。并用这对双胞胎的自我描述(课前我让她们写好的)来验证学生的结论的正确性。使学生对人的独特性有一个“由外到内”全方位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在个性、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的特殊表现是什么?为进一步推动课堂高潮做好铺垫。
通过这个活动,尤其是了解自己在各个方面的与众不同性,使学生懂得独特的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从而深刻体会到你、我、他以及所有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为生命添光彩的激情。
最后,送上老师真诚的祝福:祝愿所有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开拓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对应的课标内容: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二)教材分析
《人生难免有挫折》是人教版思品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的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是上述两个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和“做自立自强的人”的逻辑发展。学生通过上两个单元的学习,渴望做一个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的人。但是,当他们迈步去做的时候,挫折和困难是他们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而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所以,这个单元是解决前两个单元,甚至上册书中的行为实践问题,同时也为下面各单元中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作了有力的准备。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先通俗地讲解挫折的含义,然后从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入手,阐述了挫折难以避免在于“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从中得出: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分析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生态度,这三种人生态度会导致三种不同的人生结果,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本框题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挫折面前也从容》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心理素养,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
(2)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交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遇到的挫折、名人的挫折,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挫折,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是难免的,要直面挫折,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关于造成挫折的原因分析。人的活动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的,因此,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教材中指出,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有可能是各种人为因素(即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只有明确了造成挫折的因素都有哪些,才能懂得为什么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是与人生相伴的。对于重点的突出,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方式,从学生的举例及发言中,可以看出他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对造成挫折的社会因素的理解。对于人祸(即社会因素)与人为因素,学生理解上可能有疑� 其实不然,社会因素(即人祸)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到的各种人为因素的打击和阻碍,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正义得不到伸张,长期蒙受冤屈,因得不到公正待遇而使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等。可以这样理解,社会因素是人为因素的一种,但人为因素不仅包括社会因素。本教材是将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归为天灾人祸,将学校、家庭和自身造成的影响归为人为因素。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充分发挥直观教学手段,选用一些典型例子,设计了形象生动的画面。一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则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生
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现在还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型期,他们大多数都是父母的“掌中宝”,从没受过什么大的委屈或挫折。但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在初中时期,学习压力增大,学生一时适应不过来,有些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产生了不良后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学生自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来自网!
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难免的,从而能直面挫折。
三、说教法与依据
(一)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
1、上可伊始,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感受贝多芬坚强的人生态度,导入新课,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2、在第一、第二目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挫折,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小组集思广益,填写三种人在挫折面前常用的词汇,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
3、积极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使教学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是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本课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突破都是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法:为了发挥集体集思广益的优势,三种人在挫折面前的常用词汇填写以及最后的谈收获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
3、实践求知法:如课下实践作业(见附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很好地贯彻了“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
五、说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2、学习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
(1)挫折的含义
(2)造成挫折的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人为因素学校因素
生理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3)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3、学习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1)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及结果:
A:放弃者——一事无成
B:半途而废者——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C:意志坚强者——获得成功,享受真正的人生
(2)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4、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那些收获?
(2)介绍邰丽华以及《千手观音》,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遭遇挫折时,向邰丽华等人学习,勇敢地直面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5、布置实践作业(见附页)
六、说板书
由于本校多媒体教室的黑板被大屏幕所遮盖,故无法板书,知识要点均在多媒体课件中。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8
教材:山东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的十六课
第一课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本课是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述宪法的基础知识,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让学生明确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知道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渗透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对比、归纳。
2、学生情况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法律知识,但对宪法还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我将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人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2、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积极宣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
3、维护宪法的尊严,自觉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4、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三、课堂结构设计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重难点服务,结合平时学习养成的习惯,让学生阅读去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合作讨论去解决问题;把宪法与普通法律去对比,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阅读 发现问题
讨论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对比分析 巩固新知
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教学媒体设计:
我认为学生看书阅读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解决问题还是有些困难,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形象地观察,让学生真正理解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得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结论。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并最终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阅读书本,发现新知
看书P84-87页,让学生了解今天学习什么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让学生阅读,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不要过于依赖教师。
(二)、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阅读发现的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让学生学会合作,不要孤身作战;学会配合,树立团队精神。
(三)、对比讲解,巩固新知
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相比较普通法律而言,从三个方面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法律,并针对十届八大五项会议通过的两部法律来讲解。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通过对比,可使所学问题简单化,并在对比中加深对所学问题的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更好的体现中学时政化特点。
(一)、从内容上看
宪法 普通法律
全局性根本性的大问题 局部性的某一方面的小问题
国家的性质、根本任务
《物权法》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
法律
《企业所得税法》
(二)从法律效力上看:最高法律效力
母法 子法,不能与宪法抵触
基础
以宪法为准
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乐队,宪法就是乐队的指挥;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一支军队,宪法就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
(三)、制定修改更为严格:
专门的委员会 普遍法律
2/3、3/4通过 1/2
朗读相关链接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与同伴的讨论
(如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启示?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式的总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五)板书设计:A宪 法:全局、大问题
1、 内容上
B普通法律:局部、小问题
A宪 法:最高法律效力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 法律效力
B普通法律:以宪法为准
A宪 法:更为严格
3.制定修改
B普通法律:严格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新课程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参与意识是否积极主动,参与面是否广,看他们是否能通过阅读发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合作讨论得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否围绕重点问题获得新知和自我学法,通过教师的态势语言及学生的自评、互评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自我探索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课思维策略、思维水平、思维品质
2、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在学习中,通过阅读能否提出问题,讨论能否解决问题,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随时了解他们学习政治课的自信心、主动性,通过课堂观察,对于他们的回答及时给与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当然对于他们认识上的偏差,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加以纠正。
3、注意观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应用的评价
特别注重观察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重视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生成,而不是死记硬背,探索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而不仅仅是对与错的学习评价,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政治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正义高歌》,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教方法、教学预设、板书设计六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十二课的第二部分内容。
本单元是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主要对学生进行公平、正义和责任方面的道德教育。本课的第一部分主要谈公平,第二部分主要谈正义,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即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同时,两个项目的内容也揭示了公平、正义都要求人们承担责任, 崇尚公平正义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正义、非正义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但在实际生活中还缺少自觉维护正义的意识和责任感,对非正义事情的发生缺乏应对的能力。另外,他们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对“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这节课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三、学习目标:
根据对教材、课标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学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习重点: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学习正义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走向社会能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能有强烈的正义感,为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本课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点、就落脚点在此。
学习难点: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了解正义行为的目的就是学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行动中体现正义,既需要意志,也需要勇气。)
四、学教方法:
根据学习目标、本课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学案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指导自主阅读、师生互动、体验感悟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体验、践行正义;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疑惑;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五:教学预设
课件出示——水浒英雄人物像,播放歌曲《好汉歌》。
说一说看后和听后的感受?引出“正义”。。板书课题:为正义高歌
(设计意图:水浒人物,学生心中的英雄,一身正气。 )
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投出,找生快速阅读)
课件出示——电影:任长霞的葬礼的图片
思考:任长霞为什么被誉为“人民的好卫士”“当代女包公”?
过度:请大家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开始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一身正义的任长霞的案例,足以概括本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更有针对性。)
(1):自主学习:(看课本73 ---78页,完成学案上的。五个填空题,时间7—8分)
学生对答案,教师纠错。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设计意图:符合新课程精神:学生会的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四人一组探究学案上的五个问题:时间:12---15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疑释疑,点拨学生不会的、有疑问的、探究不全面的。落实好教材上的教学活动。探究1不难。探究2规则和程序的列举,老师可启示学生分类;探究3分析完后,通过75页的案例,可让学生感受正义行为、非正义行为的后果,激发学生树立正义感;体现思想道德教育。
探究4“哥们义气”:重点全面分析:“报仇”的行为不是正直地表现,而是愚昧鲁莽的行为;“报仇”轻者是一种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严重了是违法行为,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正义不能凭个人情感,而应按客观标准,这个问题中学生常凭个人情感,易产生误区;“报仇”行为侵犯别人的人身权益,伤害别人的身体,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报仇”是用非正义行为制止非正义行为,方法大错特错,可采用告诉老师,或讲清道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疑惑。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
(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自我新期待》,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说教材】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是第二单元的重点
1、本课设计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
进入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会不断提出一些与自身相关的、非常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的能力、价值、责任如何?我怎样适应社会?因而,认识自我是他们极感兴趣又需要恰当引导的问题。本课从正确认识自己谈起,以对自己提出恰当期待、完善自己为最终的落脚点。
初中学生虽然十分注重自我形象,但往往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而忽视内在素质的培养,故而帮助学生认清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也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同时,引导学生从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来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将更利于学生分清主次,重视内在美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潜能”这一话题往往令人感到遥远、神秘,而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发掘自己的`潜能将令学生走向成功。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新的阶段、新的起点,每个人都应对自己产生新的期待,确立相应的新目标,而这一目标应是在对自己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及社会实际,由自己确立并把握的,因此,通过本课引导学生能有一个新阶段新生活的目标,同时为将来树立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奠定基础。
2、课标的具体要求
设计本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部分:“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功能,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能力目标:
1.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能根据老师要求建成本课的知识框架。
2、掌握学案中各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
知识目标:
1、熟悉掌握第5课共三框题的知识点。
2、整体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与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辨析题与选择题的题型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设置重、难点的依据:初一学生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尤其是系统把握知识的能力,规范答题的能力有待培养与提高,希望通过教学,能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编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例题导引法。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形成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清晰的认识自我整体形象,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主要是把学生放在具体的设计题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成果展示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说教学过程与教学反馈 】
一、导入复习:
(情境诱思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板书课题:自我新期待
三、探究过程:
(一)任务引领、明确要求:
组织学生自读本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 1 ) 组织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我复习我会学】
(2)教师巡视(学生进行紧张的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做适当点拨,获取学生自学信息。)
(3)小组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兵教兵”、 “兵强兵”效果)
(三)你说我说、展示提升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或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让会的帮助不会的;当出现多数不会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从而树立起信心,找到自信。
(四)、梳理体系、例题引导
老师指导梳理知识点方法,一般知识内容都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路展开的,依据思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再通过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补充完善知识网络,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加强理解,为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打下基础。
在例题引导方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选取了适当的试题,借助试题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加强对学生题型答题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分析答题思路,归纳同类试题答题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为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怎样学。方法的引导和归纳甚至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五)达标测评、巩固知识
针对复习重点、难点,创设情境设计选择、辨析、材料分析等题型进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时巩固答题方法、答题技巧,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和答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学生回顾知识体系和训练题型,总结收获。)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反思,提高知识与能力水平。
四、作业布置:
课下请同学们制定一份详细的初中生活规划。
板书设计:
(略)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本人经验能力有限,本课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也希望老师们能给我更多的指点和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