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精选9篇正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精选9篇》

时间: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9篇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观潮》课文教学反思 篇1

本周,我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课验收,我于周二下午讲了一节课,现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观潮》教学反思 篇2

《观潮》虽然是篇老课文,自己也不止一次的教过这篇课文,但假期备课读到这篇文章时,自己仍被钱塘江大潮深深的震撼,被作者写作时清晰的脉络、恢宏的气势,大胆的想象所吸引。这是一篇很有气势的文章,文中蕴藏了很多东西,越仔细地读文章,越能发现文章中的许多独到之处: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观察的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方法、四字词语的恰当运用……凡此种种都关注到是不可能的,于是自己反复思考,在石校长和本组老师的帮助下,确定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段画批、谈体会、读句子、悟写法、积累词句并运用的`教学思路。教学中,注意词语理解方法的多样性及指导。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是用逐一理解语素,再连起来理解词语的方法。水天相接、满天卷地利用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有了很直观的认识,风号浪吼则采取图片和声音结合的方法,学生看图片同时听声音,让他们对词语有了更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对于课文的重点段第5自然段,我采取体会重点词语、换词语体会句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体会文章从远到近的写作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等多种方法,体会文章的气势。但对于钱塘江大潮学生毕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词品句,想象、诵读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大潮的视频,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对大潮的感受更深刻了,他们由衷的发出赞叹: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

视导时教研中心主任刘晔主任听了这节课,她对这节课的设计做了肯定。她说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抓得准,突出了中年级的特点。教学中重点段突出,训练扎实。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学习文章的写法。刘烨主任对学生的表现也给予了肯定,学生学习习惯好,一点就透。比如填一浪一浪( ),学生填的是词语:翻滚着、齐头并进。教师说还可以填句子,学生马上明白:犹如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当然,课上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可范读。感悟写法后,应让学生再读重点段,体会写法,加深记忆。另外这样的课文,讲的时候节奏要快,才能有气势。

刘老师也对这课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毕竟是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先复习词语,并把词语按写声音的、潮水的、人的分类。要帮助学生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声音:隆隆的闷雷、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城墙、战马。第5自然段抓住雄伟壮观学习,不要把课文打散了讲。要整体感悟、朗读。体会大潮声之高、形之状、色之美。其中的比喻,比喻词用的各不相同同,很有特点:形成、犹如、如同。自己听了之后觉得真是受益匪浅。

课上完之后,自己对这节课并不满意。首先是学生读课文从声音上缺乏气势,这大概和自己调动学生情绪不到位有关,我想如果从第5自然段钱塘江大潮高潮入手,学生的情绪大概更容易调动起来了。批画完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一开始就和学生争论隆隆的闷雷声是不是写大潮,学生没有准备,感觉有点不知所措,这大概也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气氛。

越教越发现语文实在是个很值得反复琢磨的学科,任何一篇课文都需要反复的“磨”,只有反复打磨才能上出好课,正如河蚌孕育珍珠一样。今后自己一定要在“磨”上多下功夫。

《观潮》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课《观潮》。

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体制内的课文,第一次感受体制内语文课的上法,所以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熟读课文、通关生字。我也提前进行了准备,精心制作的PPT,教案从草案到二案,再到最后的定稿。怎么样用简单的语言去让孩子理解我说的话,我在心里反复进行了练习。通过课堂上的反馈,孩子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但是也有几位学生做的不够好。教师有的语言还是让学生不太懂,对老师每一个环节布置的任务有的孩子不能领会。但是也有几位同学表现突出。

今天这节课,我其实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的:孩子们能朗读吗?他们喜欢这种类型的课堂吗?他们能感悟出其中的感情吗?······一系列的疑问,所以我准备第一次上课用三课时的时间去讲授。但是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用了两课时的时间讲解完了所有内容,最后另外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课后我很兴奋,孩子们也很兴奋,大概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亦或是他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下反思。

一、PPT呈现“钱塘江大潮”图片,学生回答“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导入环节,想用图片让孩子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大部分同学站起来回答的时候,都说的是“我觉得这个浪潮像······”但是乔治璋、赵元浩、苏诗雅、乔韵芝这几个孩子说的特别好,“我看到了大潮像水墙,我觉得十分壮观”等类似的答案。这一环节是老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我到现在还不是很明白,也许我们还需要多磨合。

二、生字的学习

PPT出示本课的生字,孩子预习的不错,所以生字很快就过关了。只是第一次这样学习,对读词语的方式不熟悉、有的孩子感到害羞,因此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越来越棒。

三、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这个环节,我特别的开心,一是因为孩子们能很快的知道“什么是自由朗读”,并都积极开始朗读,其中李文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边读头边随着节奏摆动,表情也很丰富。我及时的表扬了他,后来她一节课都很积极。二是因为孩子在用词语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抓住主旨,没人“跑偏”。他们说“钱塘江大潮壮观”、“气势雄伟”、“来势汹涌”、“奇特”······当我说能不能用文中一个最能概括的词语来回答时,几位学生很快地就说出了“天下奇观”,我顺势问道“这里的奇怎么解释?”李柄睿脱口而出“少有的”,其他孩子补充到“罕见的”、“奇特的”,我真为他们骄傲,第一次学习现代文,就有这样的理解力。

四、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些段落是写钱塘江大潮的全过程的?

孩子们的朗读还是不错的,也在尽力有感情的朗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越来越好。只是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到位,站起来只能回答一个段落,后来经过提示,也找到了答案,就是文章的2-5自然段。我后来反思,可能问题问的有点难理解,以后要尽量将语言简单化。

五、老师朗读2-5段,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第二课时进行的讲解。课前对第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孩子们听的还是很认真的,尤其于曜恺,看似一节课没认真听,但是复习时,全部回答正确,还可以说是全部抢答正确。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都能回答,只是语言不够精确,后来我进行了补充,有部分孩子很认真的做笔记,但是也有个别孩子觉得太简单而骄傲。

六、默读2-5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这是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开始孩子们不知道如何画句子,有的画了词语,有的画了半句话,后来经过提示都画出了完整的一句话。当我让分享时,孩子们积极的举手,并说明了原因。这个过程我很享受,因为课堂真的交回了他们手中,我只是听着,稍加评论,并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乔韵芝、赵元浩、闫佳岐、乔一轩等的回答让人十分振奋,有些害羞的同学也被带动起来了,但遗憾的是,还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参与、不敢参与。后来,当我们再次读的时候,孩子们都很投入,感情饱满,杨镇赫还主动要求要自己读,闫佳岐和于曜恺还因为没让他俩朗读而有点小意见。

七、再次朗读第4自然段,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什么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一段是重点段,里面包含了很多知识:写作的顺序、修辞等。修辞孩子们不陌生,很快就找到了,顺序有些难,但乔治璋同学表现让人惊奇,他虽然没说出顺序是什么,但是他说了两个重要的词语“再近些”、“越来越近”,一下子提醒了其他孩子,“由远及近”的顺序直接就出来了。

八、轻声朗读第5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

孩子们说的还是不错的,但有几个孩子不能投入,有些语言不够严肃。大部分孩子说的还是不错的。

九、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整节课,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很积极,基本都能跟随我的步伐。第一次接触现代文,他们的反映是非常棒的,大部分知识都是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感悟。我很享受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也很喜欢。课后,很多孩子还追着我问“老师,我表现怎么样?”哈哈,看来他们也很有成就感。

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更加优秀,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是Number 1!

《观潮》教学反思 篇4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的第1课,所以我安排了字词教学,这样有利于向学生逐步渗入课文,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由学生画出有关句子,交流感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有限,朗读时间不多,未能很好地在读中领悟钱塘江的雄奇壮观。

改进方法:

1、将生字词的认�

2、理解课题,比较"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后,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观"了哪些景象,为什么是"奇观”。组织阅读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

《观潮》教学反思 篇5

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 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观潮》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观潮》教学反思一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 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教学反思二

本学期执教《观潮》一课,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作为公开课,执教的次数很多,我自己过去也曾经教过,是循着三条主线:人物线、声音线、以及潮来线来设计教学教法的,但是这次再教这一课,在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下,如何做到老文新教,成了我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启示,值得深思和总结。

通过教学,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语文课上的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这道题我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它既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填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请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我觉得这是我执教这一课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比较成功的一点。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 教学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

四、恰当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特� 这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特别是截取了一段钱塘江大潮的录象,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有声有色,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加深了印象,促进了记忆。我还多次使用了电脑屏幕,出示了学生喜欢的句子指导朗读,出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进行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也逼着自己向教电脑的老师学习了一些制作课件的方法,觉得颇有收获。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第一课时教学

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节课,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节课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在第二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在这节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第一课时,并且直奔主要内容的教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坚持,并且还要努力创新。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由于刚接四年级⑷班,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也没有试教时那么高,教师范读也不够到位,因此教学效果比试教时稍差。从这里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从这一节课中,我还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时刻加强基本功训练,平时多练习,上课时遇到突然的变化,也不会措手不及。

观潮教学反思 篇7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文中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节课重点学习潮来时,通过观看视频、听课文录音、看课件听声音、观潮形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让学生一睹大潮的风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而小组讨论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小组讨论不积极。

学完文章后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了潮的成因及钱塘江潮的成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纵观整节课,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本该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的环节没有完全展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给学生搭设了的学习舞台,然而课堂上却只有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尽情地发挥、表演。在以后的课堂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一些学生不习惯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鼓励那部分不爱发言的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参与课堂。

一节课结束了,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高度重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完善自己的课堂。当然了,仅靠自己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多向前辈学习。

《观潮》教学反思 篇8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

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教学反思 篇9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的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先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并播放录像引入课文。再直奔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创设情境,鼓励创新。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