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大全》
《大变革的时代》主要让我们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大全一
一、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上半学期我做了一次统计,我带班级共有学生41人,有许多家长是渔民长期在外,将孩子委托给祖父母管。二是目前农村离婚率也比较高,加之其他因素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比较多;三是校园周边环境不好,致使有一批学生迷恋上了电子游戏、网络小说。学生长期沉迷于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无心学习。四是由于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缺少方法,大多数也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导致他们的子女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由于义务教育,有部分基础极其薄弱的孩子升入了初中,他们学习起来也很吃力。
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及商鞅变法的实行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变化”,突出反映了变化的实质是导致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处于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都江堰的修筑、商鞅变法等是此时期的重要内容。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本课上承《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改革。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学习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以结合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于是私田和封建生产方式出现,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变法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六、设计思路:
本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切入占,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以讨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图片资料为依据,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以人物为标杆,激发学生的正气、品格、以及勇气等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小结: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
(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意义?
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吗?
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4.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生生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大全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演讲”、表演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初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夺取了政权,但奴隶制的旧传统在各方面还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革除奴隶制残余,发展封建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取得最显著成效的就是商鞅变法。
2.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12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立木为信”故事演讲(人数:一位同学)
2. “牛耕与人耕对比”表演(时间:一分钟;人数:七个同学)
3. “奴隶主的诉说”(人数:一位同学)
4. 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人数:五位同学)
课前复习
1.春秋 的著名霸主有哪些?
2.随着争霸战争的发展,诸侯国数量减少,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最主要的有七个,被称为战国七雄,它们分别是?
教学过程
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的咸阳南门前竖起了一根木杆,在 北门前的商鞅坐立,一位士兵手持赏金。
一位士兵大声的喊道:“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的问道:“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的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由一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顶多几十斤重,扛到北门去也不是难事,怎么会给那么多金子?”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
一位士兵便看到的此情景,禀告了商鞅。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百姓议论着“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走到跟前。问明事情后,壮汉扛着木头走一圈到北门。壮汉真的拿到了50金。
百姓们惊讶的议论了起来:“天哪!真的赏他50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
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
(设计思路: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从南门扛根木杆到北门”如此容易的事情居然奖励50金,学生会产生好奇,最终知道是为了树立威信。教师,在引导,树立威信是为了商鞅变法,而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何要变法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学生独学完成导学案。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那些农具,比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等?
接着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教师结合课本第36页“动脑筋”进行总结:选“铁农具”,原因有二:①铁农具的优越性:石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农具虽硬但比较脆容易断;而铁矿与他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②冶铁业的发达:直到春秋后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产量都大为提高。
补充: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呢!
因为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工业的发达,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了较快推广。
板书: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有了铁农具了,干活快了许多,可还是干得很累,人手不够用,而家里的鸡、鸭、鹅、猪、狗、牛又整天白吃白喝,要是能出来干活就好了。
大家都看到了,由于牛耕的出现使得耕地的速度快了很多,于是到了战国时期大都使用了牛耕。
板书: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过渡: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拖长音)~~~~~~
二、著名的都江堰
板书:都江堰
引导学生边阅读课本第37页的《都江堰示意图》边结合课本第37--38绿色字部分,并讲解都江堰工程所在的位置及其工作的原理。
选择题:有名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A大禹B管仲C李冰D皇帝
问:李冰的这次工程使成都平原有了哪些改变?(让学生举手回答)
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现在经整修的都江堰灌田800万亩,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看课本第18页李冰石像及石像下的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说明了李冰的光辉事迹中国人将永难忘怀!
过渡:这样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提高了生产力,节省了劳动力,生产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那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还是先请出通过“时光隧道”来到我们班的一位奴隶主,来诉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水利工程修复给他带来了哪些烦恼和苦衷。
教师引导
板书:私田的出现
同学们,你们教他的办法,他回去实行了之后,现在又来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再听听他的诉说吧!
教师接着奴隶主的话说:你们说说,奴隶主现在很难管理奴隶,很多奴隶无心耕田,联系我们实际想想怎么让奴隶主有收入,而奴隶又愿意干活?
这田地的主人是奴隶主,所以奴隶主就变成“地主”,而租种土地的奴隶有了一些自由,也转变成为 。这就是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不过,还没得到国家的承认,于是奴隶主又来诉苦了。
板书: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
同学们再次讨论一下,该怎么办?
同学们这次帮不了他,但同学们说说,谁能帮帮他呢?
好,我们接着看奴隶主回去后,又会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
三、商鞅变法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分钟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板书:商鞅变法
请同学表演历史短剧《舌战旧群臣》
通过讨论,归纳回答以下问题。
商鞅想出了什么措施进行变法,也就是说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对法令内容逐一解析
板书:①土地私有-->建立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国富兵强。③建立县制
提问: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板书:确立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形成
为何如此有效呢?
教师引导并总结:一方面是前面学生讲的“立木为信” 的故事,取信于民,这也启示学生要成功就要“言必信,行必果”;另一方面是秦国老大秦孝公面对国家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封建的落后局面,所以支持商鞅变法。
我们从短剧和变法的内容看,可以知道旧群臣反对这次变法,因为变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五马分尸。请大家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给我吗什么启发
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分析
全班同学讨论回答后,由一位同学进行归纳: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大全三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教材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容易掌握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结局、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并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大量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等更多课堂活动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引导学生培养探索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并理解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设计思路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课前导学: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资源
书籍:《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延边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中国历史〉新课标全解全析》 (南方出版社)
3、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板书构思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过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之后,你是怎样看待春秋战国这个历史时期的?或者说,你认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也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给你的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答案可能有以下几种:1、诸候国并立,混战不休; 2、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3、战国时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频繁、更激烈、规模更大。因此,当时人们才称七个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为战国;4、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复杂而纷乱动荡的一段时期,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特点概括得很好。通过预习,大家能否告诉我,本课的课题“大变革的时代”指的是哪段时期?(生:春秋战国时期)那这个“大变革”指的是什么?(生:社会性质的剧变——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对了,就是这一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它扫荡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而新生的社会制度也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它国家吞并、灭亡。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名闻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大家知道,我国自古就是以什么生产为主的?(生: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最重要的部门,我国这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如此。而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最积极和标志生产力水平的。
(出示两幅图片)观察图片:图片1中的这些器具是我们曾经讲过的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普遍使用的哪些生产工具?它们分别由哪些材料制成?
学生辨认并回答:远古人类的打制石器、木棒(木器)、原始居民的骨针(骨器)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青铜器)。
那图片2中的生产工具又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呢?(生:铁)
比较一下以上众多材料的生产工具,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种质量
的生产工具?
以提问展开课题,一方面可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将《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引出新课主题。
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找出本课主题“大变革的时代”所指含义,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培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充分利用图片,力图使没有故事情节的经济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情趣盎然。
学生迅速做出选择:铁器。
(板书: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和我们的同学一样聪明,他们当时也选择了铁器来作为生产工具。图片2的铁器就是当时铁制农具的一部分。(边指图边讲解)这是松土用的锄,这是砍树用的斧,这是挖土用的铲,最后一个是开沟、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河南辉县的一个魏国墓葬里,出土了铲、锄、犁、?、斧、削等铁器多达93件;其中铁器达85%。这说明铁制农具在战国时期已非常普及。
为什么铁农具在当时能这么快推广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1、铁农具与其他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比如:石器、木器、骨器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所以容易断;而铁器与它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2、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正是以上原因,使得战国时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从种到收,各种铁农具都基本具备了,人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我们也说,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
除了生产工具出现变化外,耕作的动力也发生了变化,看一下,人们利用什么来帮忙拉犁耕田呢?(生:牛)
(出示图片《战国时期牛耕图》)对,人们找到憨厚老实的牛来帮忙耕田,也就是由人力耕作变为畜力耕作。
(板书:牛耕的推广)
我们先来看《吕氏春秋》里的一个小故事:“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只是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想一想,为什么小孩能拉动牛,而大力士却不行呢?
(学生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小孩掌握了牛的习性,所以能控制牛。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
既然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习性,那么要控制它就容易了。好,大家再思
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牛来帮忙耕作呢?有什么好处?
(生:牛比人力气大。)
也就是省力,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呢?(引导学生回忆。)在前面我们了解过耒耜这种生产工具,大家回想一下,它是怎么使用的?
(生:耕作的人用手把着耒耜的柄,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土掘起来。)
对,所以使用耒耜耕地就要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而用牛来代替人拉犁,耕地就还是这样后退、间歇进行的吗?
(生:不是,变为连续向前,不仅用力少,而且效果好。)
所以牛耕从春秋末年出现后,战国时期就已经推广开了。应该说,将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是农业动力的革命。
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
增强直观性。
引导学生由生动的历史材料得出结论,寓培养分析能力于“趣味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以上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学习,你认为它们的推广,起到了什么作用?(生齐答: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对农业生产来说,除了人、工具及技术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制约作用最大的自然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治水,到战国时候可以说进入了高潮,原因呢——当然是发展农业的需要,另外,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能用于大规模挖掘泥土、开凿山石的工具,就是我们刚才学过的什么?(生:铁工具的使用)从这里,我们又一次见证了铁的重要。这就为兴修水利提供了锋利的铁工具。因此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修水利。
在各国兴修的众多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哪一个?(生齐答:都江堰)
(板书:兴修水利工程,如都江堰)
看一下,都江堰是哪国、谁负责修筑、一个怎样的水利工程?
(生齐答: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出示自制图片《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被人们称为世界水利史的一个创举。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为“堰”是用来挡水溢洪的,而这个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县境内,当时人们称它“都安堰”,后来改名都江堰。
为什么 李冰 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后,个别指图讲解原因: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是地势陡峻的群山,急流从山地喷涌而出,在这里进入成都平原。翻滚湍急的江水流速骤减,从山上冲击、夹带下来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江水冲出河道,淹没大片的村庄和良田。旱季,江的东面却因玉垒山的阻隔得不到岷江水的灌溉,两岸人民又深
受干旱之苦。)
所以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假如这时你是李冰的参谋,你会给他怎样的参考方案?(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各组代表说出各自治水方案。)
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设计,调动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终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下面大家默读课本37页最后一段小字部分,并请同学来给我们演示并讲解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学生默读,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指图演示并讲解都江堰的修筑及工程原理。)
明确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展示图片,并利用图片让学生了解都江堰周围环境及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增强直观性。
让学生在课堂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从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明确都江堰修筑的原因,以及它的重要性。
让学生“神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进一步让学生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料,并通过指图演示
教师补充: 都江堰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它选点合理、配套工
程严密完整,造价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齐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还有利于航运。像那分水鱼嘴,它能在冬春枯水季节,自动按比例把大约4/10的江水排向外江,将6/10的江水引进内江,到了夏秋洪水季节,分水鱼嘴又能把比例颠倒过来,就像今天的机械化闸门(那是1974年修筑的)。至于那飞沙堰的溢洪或挡水,还能排沙,相当遂人心愿!在宝瓶口那儿就好像有一个专门调控装置,只能引入必要的用水量,多余的江水,必然是逼迫它们涌向飞沙堰,越过飞沙堰泄入外江。诗句都有“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 可灌田300多万亩的都江堰修成之后,《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出示彩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都江堰最为可贵的是,在历经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也焕发了青春,经修整,现在可灌田800万亩。所以它被称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请看61页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唐·岑参)。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大全相关文章:
1.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及答案
2.七年级下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
3.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4.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5.初中历史《丝绸之路》优秀教案设计
6.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设计
7.七年级历史《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8.初中历史《洋务运动》的教案设计
9.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百家争鸣局面》教案精选范文5篇
10.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