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解释朗读精选3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心经全文解释朗读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二]三藏法师玄奘,所谓"三藏",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 篇1
经与律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三藏法师",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益,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所以堪为人师。玄奘为唐代僧人,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幼年家贫,十三岁出家,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此前已经博通经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机潜往西域,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虎豹横行,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天快亮时,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被脓血,盘脚静坐。玄奘上前施礼求问,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说一旦朗诵则山川平易,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于是玄奘继续往西前行,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玄奘回国时,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这部《心经》。他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主要从事译经。65岁时寂化,葬于白鹿原。若无玄奘法师,作为末世众生的我们,如何能够沫浴佛祖的法恩呢?!
译文 篇2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解释】观音菩萨,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dù yī qiē kǔ è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解释】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è lì zǐ,sè bù yì kōng,kōng bù y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解释】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kōng jí shì s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解释】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解释】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
shè lì zǐ,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解释】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bù gòu bù jìng,bù zēng bù jiǎn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解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解释】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解释】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解释】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解释】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解释】直到没有老和死,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解释】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不用智慧去强求,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解释】菩萨觉悟之后,依照心经,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wú yǒu kǒng bù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解释】由于没有碍,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解释】远离颠倒梦想 ,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解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照心经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解释】所以说心经,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解释】是无上的咒语,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解释】能除一切苦 ,不是骗人的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解释】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解释】其咒语曰: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解释】大家快去彼岸,修成正果
注十九]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篇3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此处含有"十方三世"的意思。这一佛教用语,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这也就是佛教所看待的时空宇宙。十方,谓东南西北四方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上方和下方,一共十方。"三世"的"世"者,有"迁流"之义,"有为"之义。用于因果轮回,它也指个体一生的存在时间。即: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现世、现生、中际),未来(来世、来生、后际)的总称。《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沙门瞿昙恒说三世。云何为三?所谓过去、现在、将来。"又说:"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即佛陀,意为"觉者"或"妙觉",这是出世的圣人的极果。"觉"有三种意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按佛教的说法,凡夫所缺的是全部三种意义:而三乘菩萨所缺的是后两项,只有佛才能做到三项具足。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只有佛才能够有的能力,"正觉",就是佛智,或称作"一切种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无上",指其至高无上,无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不邪之义;十法界同为一体。谓之"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见解,称"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极佛果,自在菩提。菩萨虽了然心性平等,自利利他,但尚未圆证究极之果,其上尚"正等正觉"有待努力;二乘超凡入圣,明心见性,但不能明了一切众生心性平等,故犹只能自利,而不能觉他,只是"正觉"而已;外道心外取法,修诸多苦行,却不明心性为何物,所以是"邪见";凡夫众生,虽有本觉真心,但妄念未除,故称"不觉"。只有佛陀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能转生死为涅槃,化烦恼为菩提。总之,诸佛也是依赖般若法才得到菩提智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