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最新9篇】正文

《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最新9篇】》

时间:

《自相矛盾》是一则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里面讲的内容值得我们深思。那这篇文言文怎么翻译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最新9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相矛盾文言文 篇1

1、自相矛盾的寓意: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因为以形容某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相矛盾文言文 篇2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职高的学生爱上古诗文,就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兴趣,就必须要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它的美;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美,就必须要加强古诗文的诵读训练。因为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传统经验,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诵读训练可以使古诗文的教法返璞归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语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 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

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学习文章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可以增加记忆力,提高自学能力,增强思考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当然诵读也是有讲究的,朱熹曾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对读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实诵读不仅要十分准确,而且还要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读出文章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隽永的韵味,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诵读的乐趣。

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分四步读:初读,扫清文字障碍,并能够粗略理解字词含义。再读,正确地断句把握文章朗读节奏,并体会问句内涵。三读粗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内容。四读,鉴赏文章艺术特色。

三、 让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规律

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按我们总结的口诀,口诀是:通览全文,领会大意;逐词逐句,斟酌词义;人名地名,不必翻译;汉字通假,必须注意;常用虚词,因句而异;特殊句式,慎重处理;字词句篇,前后联系;忠实原文,务求直译。

“通览全文,领会大意”,是把文章从头到尾读几遍,熟读成诵更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全文的大意。

“逐词逐句,斟酌词义”,就是一个一个地搞清词的意义,然后一句一句地搞清句子的意义,把意思组成通顺的。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碰到句子中人名或地名,照抄就行。

“汉字通假,必须注意”,古汉语中汉字的通用和假借情况相当多,这是古代汉语一种特有的书面语言现象,翻译时必须注意这种现象。通常有四种情况:

(一)以“形声字”代“声旁子”,如“食之不能尽其材”的“材”通“才”。

(二)以“声旁子”代“形声字”,如“出门看火伴”的“火”通“伙”。

(三)以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代,如“小慧未”的“”通“遍”。

(四)以读音相同的或相近的字互代,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的“有”通“又”。

“常用虚词,因句而异 ”,指的是一些常用的虚词有多种用法,随着句子的不同,用法也不同。如《师说》一文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也相似也”中的“之”是代词,做“他们 ”讲。

“特殊句式,慎重处理”,就是说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应当特别慎重。如:省略句里的省略成分要在翻译时补足。再如:倒装句在翻译时语序要正确;判断句要翻译得符合现代文。其他句式各有规律,学习中自己体会即可。

“字词句篇,前后联系”,是指字词句篇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免翻译时造成自相矛盾。

“忠实原文,务求直译 ”,是对翻译的总要求。译文时要忠实原文,防止牵强附会,把文章译得面目全非。直译是把每个字的意思都要翻译出来,又要做到句子通顺。

让学生掌握这个口诀,翻译课文就不太困难。

四 、结合课文导读了解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

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就要从古人的立场解读文本,学习课文前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导读,对课文的内容作粗略了解,学完课文后带着学生一起学课文导读,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主旨、写作目的、写作手法等就有更深层的了解。如《过秦论》课文导读中有这样一段话:《过秦论》是最早论述秦代兴亡的史论名篇,作者以充分的史实为依据,以多角度的对比为手段,综合分析了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演变过程,以无可辩驳的气势,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 ”。学生通过读这段话,就能够得知本文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及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指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习文言文

讲课时,我给学生穿插讲述著名作家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就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作品。如《史记》《汉书》等。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自相矛盾文言文 篇3

今天,是暑假结束的第四天,今天早上我们跟随着老师把第二课《寓言两则》学完了。

我觉得《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这两则寓言刚读时很绕嘴,可是当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文言文很特殊,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在不同,这更说明了现代人的智慧有所提高。不过这两则寓言很搞笑,《自相矛盾》是自己和自己说的话不一致,导致后来很尴尬。《画蛇添足》是主人公明明画好了,却多此一举,最后失去了喝酒的机会。

通过这两则寓言我知道了:说话办事都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赵庄街小学六年级:张珂

自相矛盾文言文 篇4

一、互补逻辑与关系实在论

1、从关系实在论谈起

读完罗嘉昌先生的力作“关系实在论:纲要和研究纲领”(即[8]),笔者颇受启发同时颇有不谋而合之感。这种不谋而合主要体现在认识论上,即强调人们的认识对于认识对象之间特别是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之间的具体关系的依赖性。由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可变的,因此,即使同一个主体对于同一个客体而言,其结论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一个人测量一列静止的火车并断言它的长度恰好为500米;当这列火车以极高的速度行驶着, 此人再次测量它并断言其长度少于500米;这两次测量结果并不构成逻辑矛盾, 因为这两个貌似冲突的测量结果分别得自于测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两种不同关系,即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

其实,这一例子只不过是现代相对论物理学中的常识。然而,有意义的是,关系实在论从此出发,把相对论一举推上哲学认识论以及本体论的高度。我们知道,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是区分物体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所谓第一性质就是物体固有的因而独立于观察者的那些性质,如物体的广延性(如长度)、质量等。所谓第二性质就是由物体的第一性质作用于观察者的感官而派生的那些性质,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如颜色、气味等。然而,从关系实在论的立场上看,这种区分是误入岐途的。因为现代科学已经表明,包括所谓第一性质在内的任何性质都只有在主客体之间的某种具体关系中才具有确定性或实在性,而且各种性质的主次地位也会随着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正因为此,关系实在论者反对西方传统的绝对实体观,而强调关系本身的实在性。

关系实在论进而从语言表达方式上把关系的作用突现出来。我们知道,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到现代数理逻辑,都把诸如“月亮是圆的”“北京是首都”等性质命题,用符号表达为:F[x], 意思是:个体x具有性质F。但是,从关系实在论的观点看, 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粗略因而是令人误解的;这类命题的正确表达方式应为:F[x,r], 意思是:相对于关系r,x具有性质F(文[8]中采用Y[,r]=f[,r][x,r]);这就是关系实在论的说话方式。按照这种说话方式, 我们不应简单地宣称“x有三尺长”,而应说“在关系r中x有三尺长”;也不应简单地说“a、b两事件同时发生”,而应说“在关系r中a、b两事件同时发生”,等等。不难看出,关系实在论的这种说话方式与现代相对论物理学的基本精神是相吻合的。

文[8]指出,这种说话方式导致一系列重要结果, 其中之一是“允许看上去相互冲突的陈述可以同时为真。”([8],p.87)例如:

P:“这朵花是红的”是真的——对于视觉正常的人来说。

~P:“这朵花不是红的”是真的——对于视觉不正常的人来说。在这种意义下,同时断定P和~P即P∧~P,并不导致逻辑矛盾。然而,按照通常的说话方式,P∧~P意味着“这朵花既是红的又不是红的”,因而是一个逻辑矛盾。

再如,按照中国古代阴阳辩证法,人们似乎可以说“女人既是阴又是阳”。乍听起来,这是一个逻辑矛盾,其实这是一个关系实在论的命题,即“相对于丈夫,女人是阴;相对于子女,女人是阳”。

罗先生不无感慨地谈道:“我们是借助现代逻辑的眼光将古代关系逻辑的萌芽识别出来,而在二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甚至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哲学家(许多外国哲学家也是如此——笔者注),还缺乏将关系算子抽象出来的自觉意识,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往往被表述为既是‘此’又是‘彼’,关系思维全然淹没在所谓辩证的思维之中了。”([8],P.94)

笔者颇为赞同上述观点,尤其注意到,在罗先生的心目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辩证法,一种是“淹没关系思维的所谓辩证法”,另一则是体现关系思维的真正辩证法。事实上,一种体现关系思维的辩证形式系统已经出现,即下面所要着重讨论的互补逻辑系统Z。

2、波尔的互补原理

互补逻辑系统Z从根本上讲是以波尔的互补思想为其语义模型的。 波尔的互补原理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此原理最初是为把握微观领域中的大量矛盾现象而提出的,以后波尔又把它推广到生物学、社会学等广泛的领域中去,从而成为一个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理。互补原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看上去相互排斥的现象以某种方式相互补充起来,从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补原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例如,一个杯子的侧视图被描绘为长方形,而它的俯视图被描绘为圆形,当我们把这两种图形结合起来考虑时,在我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幅圆柱体的形象,这也可以说是采用了互补的描述方式。所不同的是,这里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描述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直观图象。“然而,在量子物理学中,用不同实验装置得到的关于原子客体的资料,却显示出一种很新颖的互补关系。事实上,必须认识到,这样的资料就详尽无遗地概括了关于客体的一切可设想的知识,尽管当企图把它们结合成单独一种图景时这些资料显得是相互矛盾的。”([1],P.7)可见,波尔的互补原理的要旨在于把看上去相互矛盾的现象互补起来,而不是仅仅把彼此不同的现象互补起来,而这些看上去相互矛盾的现象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如,在不同实验装置下——产生的。

3、互补逻辑的一个公理系统

这里所谓的“互补逻辑”就是以波尔的互补原理为其语义模型的形式化系统。如前所述,互补原理的核心思想是:把分别在不同条件下成立的然而在形式上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即A和非A互补起来,让它们都成立。显然,如果用经典逻辑的否定词“~”把“非A”符号化为“~A”,这将使波尔的互补思想不能体现出来。因为A∧~A(即A并且~A)是一个逻辑矛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成立。为此,需要引入一个新的否定词“Z”,使得A∧ZA不是一个逻辑矛盾因而不是一个永假式。 系统Z就是在经典逻辑基础上引入否定词“Z ”和相应的一条公理而构成的(系统Z首先在文[2]中被提出,共有12条公理。文[4]证明其中公理Z12是不独立的,故可作为定理。)系统Z有如下11条公理:

Z1:A(BA)

Z2:(A(BC))((AB)(AC))

Z3:A(BA∧B))

Z4:(A∧B)A

Z5:(A∧B)B

Z6:AA∨B

Z7:BA∨B

Z8:(AC)((BC)(A∨BC))

Z9:(AB)((A~B)A)

Z10:~~AA

Z11:(AB)((AZB)ZA)

以上11条公理中的前10条恰是经典命题逻辑的全部公理,只有第11条是系统Z所特有的公理,可见系统Z是经典命题的一个扩充系统。在经典逻辑和系统Z中,关于经典否定词“~”的公理是相同的即Z9和Z10。Z9叫做“归谬律”,意为,如果由命题A既推出B又推出~B,那么,A是假的即~A。Z10叫做“双重否定律”,意为:对命题A 的两次经典否定将回到A。在系统Z中,关于否定词“Z”的公理只有一条即Z11,而且,此公理与Z9是同构的,即只需要将Z11的“Z”统统替换为“~”则得Z9。但是,~A意味着A是假的,而ZA则不意味着A是假的(理由见下文)。因此,Z11不宜叫做“归谬律”。

~A意味着A是假的,这一解释与公理Z10是相吻合的。Z10说, 对A的两次~否定将回到A,正如说“‘A是假的’是假的”等于说“A 是真的”。然而,对于否定词Z则没有同构于Z10的定理“ZZAA”,而有另一个不同构的定理即:

ZZAA∨Z(A∨ZA)此定理意味着:对A的两次Z否定,并不一定回到A, 而可能导致一个新命题即Z(A∨ZA),Z(A∨ZA)是对A和ZA的Z否定。换言之,对A 的两次Z否定,其结果比A增添了新内容即Z(A∨ZA),这类似于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因此,ZA不宜被解释为“A是假的”, 而宜解释为“A被超越”。为了同经典否定词“~”相区别,我们把“Z”叫做“超越否定词”(文[1]称之为辩证否定词)。

经典否定词“~”和超越否定词“Z ”在公理上的区别导致了它们的另一个原则性区别,即A∧~A对于任一演绎系统都是有害的,而A ∧ZA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在经典命题逻辑和系统Z中都有定理A∧~A B;意味着,如果A∧~A成立,那么,一切命题皆可推出, 而把一切命题都包含在内的演绎系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任何演绎系统都不允许A∧~A成立。与此不同,对于否定词Z,系统Z中没有相应的定理A∧ZAB,而只有A∧ZAZB;这意味着,由A∧ZA不能推出一切命题, 而只能推出一切命题的超越否定;这表明A∧ZA 在其中成立的演绎系统并非无意义的。A∧~A一般被叫做“逻辑矛盾”,为区别起见,我们把A ∧ZA叫做“互补矛盾”。A∧~A在逻辑上是荒谬的,因而必须被排除;但是,A∧ZA在逻辑上并不荒谬,因而A和ZA是可以同时成立的。

4、系统Z的语义模型

以上主要是从句法的角度讨论了否定词Z以及A∧ZA的逻辑性质。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从语义的角度进行讨论。文[2]给出系统Z的一种语义模型。与经典命题逻辑的语义相比,系统Z的语义的显著特征有二, 其一是有两个世界即原世界和超越世界;其二是超越否定词使得ZA相对于超越世界总为真而无论A取何值。系统Z的语义模型的这两个特点使得互补性矛盾A∧ZA不是一个永假式,因为相对于超越世界Z,当A为真时,A∧ZA也为真。这就决定了,A∧ZA并不是一个逻辑谬误。与之不同,A ∧~A在系统Z中正如在经典逻辑中是一个永假式;这就是说,在把A∧~A 作为逻辑谬误这点上,系统Z与经典逻辑是一致的。

单为解释互补性矛盾A∧ZA为什么不是逻辑矛盾,文[2]给出的语义模型已经足够了。但是,人们还会进一步追问,A与其否定ZA 在超越世界中可以同真的直观意义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曾在文[3]对系统Z的语义模型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在此阐释下, 原世界是一个单一的静态世界,而超越世界则是由一簇依次超越的子世界所构成,因而是处于无限建构过程的动态世界。否定词Z的特征功能就在于超越。 在超越世界中,ZA超越A而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子世界。A与ZA之所以在超越世界中可以同真,是因为二者处于不同的子世界;这使得,尽管A 与ZA相互否定,但它们同时成立并不构成逻辑矛盾。

在实际中,不同的子世界是由不同的具体条件决定的。例如,“光是波动”和“光是粒子”这两个命题就是不同子世界中的两个命题,这两个不同的子世界是由两类不同的实验安排确定的。在一种实验装置下,光呈现波动性,而在另一种实验装置下,光呈现粒子性;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不构成逻辑矛盾A∧~A,而是具有A∧ZA 这种形式的互补矛盾。

需要强调,“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一命题是真的,仅当把它放到超越世界中,即仅当明确地知道光为波动的条件和光为粒子的条件。如果说话者不知道这些条件而只是笼而统之地谈论这一命题,那么,这一命题就不是相对于超越世界而是相对于原世界而言的。相对于单一的原世界,这一命题无异于逻辑矛盾A∧~A,因为在同一条件下,光不可能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由此可见,同一命题出于不同人之口,或者出于不同的语境,其逻辑性质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笼统地判定具有A并且非A形式的某一命题是逻辑矛盾还是互补矛盾,而需首先确定此命题是相对于单一的原世界而言的,还是相对于含有诸多子世界的超越世界而言的。若是前者,那它就是逻辑矛盾;若是后者,那它就是互补矛盾。

5、再谈关系实在论

从以上关于互补逻辑系统Z的讨论中我们看到,系统Z之所以允许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同时为真,就在于它使这两个命题分属超越世界中的不同子世界,从而使它们处于不同的关系中,而这正是关系实在论对矛盾命题的处理方式。正如文[8] 中所说:“这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换。关系实在论及其透视主义本质必然导致多世界理论,并在多世界的视野中设身处地、‘当下缘现’地体验有、把握有、倾听有、认识有。”([8],p.84 )互补逻辑和关系实在论都不要求在某个特殊世界里包揽所有的命题或者大一统地把握所有的有,而只期望“设身处地”地在各个具体世界中把握各个具体命题或各个具体的有,进而把这些在不同世界中成立的命题及其相应的有关联起来,互补起来,从而“达到对存有的辩证理解”([8],p.76)由此可见, 互补逻辑和关系实在论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的;甚至可以说,互补逻辑系统 Z 在一定程度上是关系实在论的逻辑再现或逻辑基础。

以上主要谈了笔者对关系实在论的赞同之处,最后我要提出一点异议。在我看来,关系实在论有某种内在不一致性,即从关系实在论可以得出关系实在不可言说的结论。这是因为,当我们把关系实在论的说话方式贯彻到底,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某某是实在的”,而只能说:“相对于某种关系,某某是实在的”,对于关系本身也是如此。我们既可以说“相对于关系r[,n],关系r[,n-1]是实在的”,也可以说“相对于关系r[,n],关系r[,n-1]是非实在的”;这就是说,对于某一关系而言,它是否实在取决于它所相对的更高层次的关系是什么。例如,对于一个和睦家庭中的父与子来说,父子关系是实在的;但对于分属两个敌对集团的父与子来说,父子关系就可能成为非实在的。将关系的层次递推上去,最终我们将止于一种关系,此关系不能被称为实在的;否则,我们必须借助于更高层次的某种关系,这便导致无穷倒退,而无穷倒退的那个关系当然也是不可言说的。总之,按照关系实在论的说话方式,关系最终不能被称为实在的。

在笔者看来,关系实在论的精髓在于平等地看待诸多的可能世界,而且以一种宽容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体认每一可能世界的实在性。在这诸多的可能世界中,有的使实体在其中更为基本更为重要,有的使场或能更为基本更为重要,当然,有的使关系在其中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等等。有鉴于此,我建议将“关系实在论”替换为“互补多元实在论”(笔者关于实在论的观点可进一步参阅[7])。 这里所说的关于各种实在论的多元互补性就是最高层次即哲学层次上的关系,这种关系与其说是实在的,不如说只是人们的一种哲学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关系实在论只是诸多实在论——如个体实在论、场能实在论等等——中的一员,它们都是平等的、相对的和互补的。不难看出,采取这一态度或立场,既可保留罗先生所倡导的“关系实在论”的精髓,又可避免它的不一致性。

转贴于

二、三种辩证矛盾初探

互补逻辑是关于互补矛盾的,我们曾在一些文章(如[3] )中把互补矛盾称为辩证矛盾。对此,以研究黑格尔辩证逻辑著称的邓小芒教授曾向我们提出质疑:你们所谓的互补矛盾的双方A和ZA 分别处于不同的子世界,这是对辩证矛盾的钝化,无异于抽取辩证矛盾的精髓。不久,邓小芒教授发表文章“辩证逻辑的本质之我见”(即文[9])。 尽管此文中的不少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其中也有些观点是笔者所不完全同意的。本文并不打算详细讨论文[9]的是非对错, 而是着重谈谈笔者从该文中所得到的最大收获即比较地看清了黑格尔辩证逻辑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而区分了三种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辩证矛盾。

1、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出发点

人们通常认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应被禁止,而后者却不应被禁止,相反应当被推崇。文[9] 语出惊人地宣称,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不是两种矛盾,而是一种矛盾,二者都是“自否定”,都具有“A并且非A”即“A∧~A”的逻辑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文[9]的这种提法,即辩证矛盾并不排斥逻辑矛盾, 而是把逻辑矛盾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而包含在内。这也就是说,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组成要素。对此,我提出如下两条理由。

首先,“科学始于问题”这几乎已成为当今科学哲学界的一个共识。问题是什么?从根本上讲,问题就是一个理论体系内的逻辑矛盾。这种逻辑矛盾包括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因为经验科学是把任何有关的事实命题作为可接受命题纳入理论体系之内或背景知识之内的。正是当遇到这样的逻辑矛盾时,科学家们才试图提出新的理论予以解决,从而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向前发展。可见,逻辑矛盾为科学事业或科学思维提供了动力。如所周知,在科学上解决逻辑矛盾的典范之一是波尔的互补方法,而互补方法的关键就在于把逻辑矛盾转化为互补矛盾。因此我们说,逻辑矛盾是互补矛盾的出发点,当然也就是互补矛盾的组成要素。

其次,从逻辑的角度讲,如果一个理论体系出现逻辑矛盾A∧~A,就意味着任何命题都可以从这个理论体系推出来,而无论这些命题多么荒谬。显然,这样的理论体系无异于胡说八道因而毫无用处,这就是为什么逻辑矛盾被任何理论体系所禁止的原因。但是,追求自由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既然这种语言上的绝对自由已被逻辑予以限制,那么,人们便将自由的冲动转移到非语言的意志中即保持意志自由。从抽象的意义上讲,意志自由就是随心所欲;意志必定导致行动,因此随心所欲必定导致为所欲为。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为所欲为是不可能的,人们至多只能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所欲为,这就形成了主观意志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对立和统一。正是这种主客观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人的生命过程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生命过程和历史进程所呈现出的矛盾都是现实存在着的矛盾,我们称之为“现实矛盾”。现实矛盾的基本结构就是由双方构成统一体,如主观与客观、工人与资本家等等。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现实矛盾的出发点最终也可归结为逻辑矛盾,即由不可言说的逻辑矛盾向自由意志的转移和升华。

下面将要谈到互补矛盾和现实矛盾都属于辩证矛盾。既然逻辑矛盾是这两种辩证矛盾的共同出发点,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看作同一种矛盾也未尝不可。不过,文[9] 似乎是在某种我所不能接受的更强的意义上看待二者的同一性的。

2、两种辩证矛盾:互补矛盾与现实矛盾

互补矛盾也具有A并且非A的逻辑形式,不过为了与逻辑矛盾A∧~A相区别,在互补逻辑系统Z中引入一个新的否定词“Z”,从而把互补矛盾表示为A∧ZA。ZA是对A的否定,但是,它们不是在绝对同一的条件下相互否定的,而是在不同条件下相互否定的。按照系统Z的语义模型,A和ZA不是处于单一原世界,而是分别处于超越世界中的两个不同的子世界。正因为这样,在系统Z中,A和ZA是可以同真的。

例如, “斯巴达克斯既属于奴隶阶级又不属于奴隶阶级”具有“A并且非A”的逻辑形式。如果这句话是笼而统之地被说出的,那么, 这是相对原世界而言的,因而这是一个逻辑矛盾;如果这句话是从两个角度来谈的,如,从出身地位来看,斯巴达克斯不属于奴隶阶级而属于奴隶主阶级,但从奴隶起义的实际斗争或从思想意识来看,斯巴达克斯属于奴隶阶级,那么,这个命题是相对于超越世界而言的,因而不属于逻辑矛盾而属于互补矛盾。即使只从一个角度,如从思想意识上看,“斯巴达克斯既属于奴隶阶级又不属于奴隶阶级”也可作为互补矛盾而成立;因为思想意识有不同的方面,他可以在思想意识的某一方面属于奴隶阶级,而在思想意识的另一方面属于奴隶主阶级。

互补矛盾确实刻划出许多辩证命题的逻辑结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波尔对命题“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所给予的互补性阐释,即:在某些实验装置下,光具有波动性,在另一些实验装置下,光具有粒子性。在此,我们不妨再举两个例子。

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就是对“一切反动派既可怕又不可怕”这一矛盾命题的逻辑阐释,其具体内涵是: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其实并不可怕。这也就是说,这一矛盾命题是相对于包含两个子世界即表面世界和实质世界的超越世界而言的,因而属于互补矛盾。

毛泽东的另一句名言“我们应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对“我们既要藐视敌人又要重视敌人”这一矛盾命题的逻辑阐释。它是相对于包含战略世界和战术世界的超越世界而言的,因而也属于互补矛盾。

既然互补矛盾事实上刻划了许多辩证命题的逻辑结构,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互补矛盾纳入辩证矛盾之列。

值得指出,互补矛盾所相应的超越世界及其子世界是指观念世界或语言世界,并不直接指现实世界;相应地,互补的矛盾双方是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而不是相互冲突的两个实体。如果把辩证矛盾双方理解为相互冲突的两个实体,我们当然认为矛盾双方共处于同一个现实世界中,如主体与客体、奴隶与奴隶主等等。我们已经把这后一种矛盾称为现实矛盾。既然现实矛盾是辩证哲学所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现实矛盾也应被看作一种矛盾。当然,现实矛盾不是互补矛盾所要刻划的对象。因为从观念世界或语言世界来讲,主体和客体、奴隶和奴隶主并不构成矛盾,既然它们均非命题,更谈不上相互否定的命题。这表明,互补矛盾与现实矛盾属于两种不同的辩证矛盾,具体地说,互补矛盾是一种语言性质的或观念性质的矛盾,而现实矛盾是一种行为性质的或对象性质的矛盾。

3、辩证矛盾的精髓:自我否定与自我实现的统一

文[9]指出, 尽管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是同一种矛盾即自否定亦即A∧~A,但二者对这同一种矛盾却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相同仅仅是表面的,而其实质是不同的。正如同一句格言出自一个幼儿之口与出自一个老人之口,其含义是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是两种不同的矛盾,因为其内涵是不同的。

互补矛盾恰恰是对逻辑矛盾赋予一种具体的深入的理解,互补矛盾A∧ZA在形式上类似于逻辑矛盾A∧~A,但其内涵不同。A与ZA已经不是针锋相对的自否定,而是分别属于超越世界的两个子世界的A与ZA 之间的间接否定,因而可以说是一种“他否定”。这样一来,互补矛盾是否抽取了辩证矛盾的精髓呢?我不这样看。我认为, 自否定即逻辑矛盾A∧~A仅是辩证矛盾的要素之一即出发点,而不是辩证矛盾的终点, 更不是全部。辩证矛盾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不仅有暂时的起点,而且有暂时的终点即自我实现。这也就是说,真正的辩证矛盾亦即辩证矛盾的精髓是自我否定和自我实现的统一。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逻辑矛盾A∧~A只具有自我否定性而不具有自我实现性,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现实的事物A 就不会同时实现其自否定~A,尽管~A可能同时潜在于A中,以致将来某一时刻成为现实的, 但那时A又成为非现实的。总之,A和~A不可能同时实现, 而只能一个实现另一个潜存。因此,A和~A的同时成立只能是相对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即现实世界和潜在世界而言的,这恰恰是我们所说的互补矛盾。由此可见,逻辑矛盾要么不能自我实现,要么转化为互补矛盾,这进而表明,体现辩证矛盾精髓的不是逻辑矛盾而是互补矛盾。

4、第三种辩证矛盾:生命冲动

前面谈到,由逻辑矛盾可以推出任何命题,因而被形式逻辑严加禁止,以致它无法自我实现。然而,不可言说的逻辑矛盾却可以以两种方式转化为可以言说的辩证矛盾,一种是互补矛盾,另一种是现实矛盾。互补矛盾具有自否定的形式但却有他否定的内涵,对它可用符号逻辑系统严格地加以表述。现实矛盾是由两个对立实体构成的统一体,它连自否定形式都不具备;对它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即在对现实矛盾的实际考察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在我看来,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一部关于现实矛盾的典范之作。

互补矛盾和现实矛盾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辩证矛盾,但是二者之间却有一个连续点,那就是不可言说的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这两类辩证矛盾的共同的原动力,我们说逻辑矛盾不可言说是从逻辑意义上讲的,并不排斥用别的说话方式,如用文学语言来表述它。在我看来,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就是对那个不可言说的逻辑矛盾亦即自否定在很大程度上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的,并以其强大的感染力使之得以实现,从而成为另一种辩证矛盾。对此,文[9]已经有所指出, 它说:“辩证逻辑使形式逻辑的自否定推到极端,用违背形式逻辑的理解(而不是违背形式逻辑——原文注)的矛盾命题形式激发人对内容本性的逻辑感受力,暗示出自由生命本身的必然要求,以导向行动的意志。在这一点上,逻辑就与诗接近了”。文[9]这段话的意思同我以上所说的意思大致相同, 所不同的是,文[9]把这种接近诗的理论仍然叫做“逻辑”, 而我则情愿把它叫做一种“哲学”,而不叫做逻辑。在我看来,辩证逻辑与辩证哲学是应当加以区分的(我在文[5]就是这样处理的)。不过, 这种分歧毕竟不是根本性的,而只涉及“逻辑”一词的用法。我甚至可以接受文[9]对“逻辑”一词的这种用法,象文[9] 那样把这种接近诗的逻辑叫做“生命的逻辑”,而生命的逻辑,正如文[9]直率指出的, “它立足于自由生命的‘体验’和内在的感悟,而不是符号化、数学化的形式所能表达和规范的”只要我们记住生命逻辑的这种特殊含义,那么,把它看作一种逻辑也就无妨了。生命逻辑所要刻划的是生命的冲动,正如文[9]所说,它“暗示出自由生命本身的必然要求,以导致行动的意志。”

至此,我们处理了三种不同的辩证矛盾,即可以用符号语言表达的互补矛盾,可用经验语言表达的现实矛盾和可用诗语言表达的生命矛盾亦即生命冲动。相应地,我们区分了三种不同的辩证逻辑,即关于互补矛盾的辩证逻辑亦即互补逻辑,关于现实矛盾的辩证逻辑亦即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关于生命冲动的辩证逻辑亦即黑格尔逻辑。在我看来,这三种辩证逻辑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它们合起来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完整的辩证逻辑或辩证哲学的画面。

最后顺便指出,我们关于辩证逻辑的这种多元态度是与我们关于实在论的多元主义态度相一致的,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应用和自然产物。

参考文献

〔1〕波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认识论文续编》,商务印书馆, 1978年。

〔2 〕张金成:“对辩证逻辑形式化的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3〕陈晓平、桂起权:“辩证逻辑形式化的新进展”, 《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4〕张清宇:“关于系统Z的一些意见”,《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5〕陈晓平:“对‘关于系统Z的一些意见’的意见”,《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6〕桂起权、陈晓平:“辩证逻辑形式化的研究纲领”, 《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

〔7〕陈晓平:“也谈实在概念与实在论”,《学术月刊》,1995年第3期;《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1994年第1期。 (前者比后者略有缩减,后者为内部刊物)

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篇5

论文摘要:英语矛盾修饰(oxymoron)是将意义相反或看似矛盾的词语巧妙地格配在一起并能构成一定关系的一种修辞格,其实它表层的不和谐已经统一在思想内容的深层,所承载的如语言形式、内在联系、文化信息、行文逻样、委婉风格等方面的信息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广阔的背景涵义。

英语矛盾修饰(oxymoron)是一种比较独特的修辞格。oxymoron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显而易见的蠢笨。古时哲学家们认为知识和真理是容不得自相矛盾的,自相矛盾即是愚蠢hl,而矛盾修辞格恰是以意义相抵触的甚至相反的词语并列,通过矛盾碰撞来产生修辞效果,其用法是将意义相反或看似矛盾的词语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使之构成修饰关系或并列关系,借以揭示和强调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矛盾修辞的运用往往产生一种乍看不合逻辑、令人惊讶,细想却自有道理、耐人寻味的效果。因为它是利用词语的意义相反来使表层的不和谐统一在思想内容的深层,从而揭示事物对立统一的本质特征,它所构成的思维立体性与语流线性的反差,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加强感官刺激,加强读者对语言美学信息和风格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效果。文学作品中运用矛盾修辞格能唤起生动的意象及联想,使语言表达新鲜活泼,意蕴优美,发挥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英语矛盾修辞格作为语言的本体,具有很强的语义表达功能,并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信息,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广阔的背景涵义,笔者拟就这一修辞手段的功能及特征进行探讨。

一、oxymoron承载了丰富的语言形式

oxymoron是说话人对结构形式进行合理的取舍,达到精炼简洁的语言形式美和平衡对称美的结晶。从表示矛盾双方的词语结构来看,其语言形式主要分三大类:并列关系、主从关系和前后呼应关系。在并列关系中,表矛盾双方的词语是由相同的词性担任,即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它们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在主从关系中,表矛盾双方的词语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偏正结构,这使得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耐人寻味,但在意义上它们是矛盾的;在前后呼应关系中,表矛盾双方的词语不一定紧靠在一起,而是以不同的词性形式分散在句子的不同部分。

(一)表并列关系的矛盾修饰

1.名词+名词,如:a love-hate relationship(又爱又恨的关系),a life-and death struggle(生与死的挣扎)等。

2.形容词+形容词,如:poor rich guys(贫乏的富人),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又悲又喜的圣诞节),bitter-sweet memory(苦甜掺半的记忆)等。

表并列关系的矛盾修饰给语言一种平衡对抗美,很好地突出了矛盾的双方,一般说来,这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形容词共同修饰后面的名词。

(二)表主从关系的矛盾修饰

1.形容词+名词,如:a  wise fool(聪明的傻瓜),a bitter smile(苦笑),kind cruelty(仁慈的残忍),noblelie(伟大的谎言)等。

2.分词+名词,如:a living death(一个活死人),lovinghate(亲亲热热的怨恨),dove-feather’ d raven(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等。

3副词+形容词,如:a wisely stupid idea(自作聪明的糊涂主意),bitterly happy(苦涩的快乐)等。

4.副词+动词,如:deliciously aching(甜美地疼痛着),changelessly changing(一成不变地变化着)等。

偏正结构的矛盾修饰给人以语言变化多端的美感,看上去是一个词语依托另一个词语,主次分明,往深层思考则意韵深远,出人意料,且矛盾双方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三)表前后呼应关系的矛盾修饰

his honor rooted in dishonor stood

and faith unfaithful kept him falsely true

(他有蒙羞的名声,不忠实的信仰使他虚伪地真实。)

they were careful to dress themselves carelessly(他们小心翼翼地穿戴得随意一些。)

---martin armstrong : the poets and the housewife    前后呼应关系的矛盾修饰更表明作者的匠心,因为在这种结构中一般使用同源词来表达相反的概念,从而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音韵上的间隙重复能加深读者的印象。

二、oxymoron承载了相应的文化信息

oxymoron的运用避免了繁琐冗长的语言表达形式,大量信息浓缩在精炼的矛盾修饰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矛盾修饰不仅用来美化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实用价值:

dudley  fields  malone  called  my  conviction  a  `victorious defeat’

(杜德理。费尔德。马伦把审判的结果称为一场“胜利的败诉”。)

一john scopes: the trial that hocked the world    1925年,美国中学教师john scopes因在课堂上讲授进化论而被宗教界指控违法。开庭时虽有多位著名律师为他辩护并获得成功,但此案仍以john scopes被判有罪而告终。尽管如此,民众和知名教授们却在以各种形式支持他,认为他虽败犹胜,故有a victorious defeat之说。

it (new york)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ires, the littlestgreat men, the haughtiest beggars, the plainest beauties, thelowest skyscrapers, the dolefulcst pleasures of any town iever saw.(我从未必见过哪个城市象纽约这样,这里有的是最贫乏的百万富翁,最渺小的伟人,最高傲的乞丐,最平庸的美女,最低矮的摩天大楼,最伤心的乐事。)

---0. henry : the duel

这段六处连续使用oxymoron表达了纽约表面上繁华富有,内里空虚堕落的双重性[ts],如果去过纽约或读过有关纽约的评论文章如farewell, new york的就知道,这种异常突出的矛盾现象的确存在。

三、oxymoron承载了矛盾双方的关联因素

虽然矛盾的两个对立面都存在或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但从深层结构来看,oxymoron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因素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即:因果关系、方式关系、交错关系、转折关系等。

(一)因果关系

矛盾修饰中被修饰的词语表原因,用来修饰的词语是被修饰词语所表内容的结果,就构成了因果关系,如:

the  parental   discipline  can  be  described  as  cruelkindness.(父母的约束可以描述为残酷的仁慈。)

cruel kindness意为:for the good of children, parentstry to be kind to them, but their kindness finally brings cruelresult to the children.

soapy walked eastward through a street damaged byimprovement.(索比向东走过一条因修路而破烂的街道。)

---0. henry : the cop and the anthem

a street damaged by improvement意为:the street wasdamaged because of improvement.

(二)方式关系

矛盾修饰中修饰词语是被修饰词语所表内容的方式,这就是方式关系,如:

a desperate longing意为a longing in a desperate way. he sat there and  watched  them,  so changelesslychanging.(他坐在那儿注视着,觉得眼前的景象,既是始终如一,又是变化多端。)

changelessly changing即change in a changeless way an atmosphere of dangerous  calm  could be feltthroughout the mining region(全矿区都可以感觉到一种危险的平静气氛。)

(三)交错关系

矛盾修饰中修饰词语和被修饰词语所表内容彼此交融,相互渗透,难分主次,构成了交错关系,如:

heavy lightness意为:a state which is both heavy andlight(沉重的轻浮)

sweet pain意为:a feeling mixed with sweetness andpain(一个人有着甜蜜和痛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四)转折关系

修饰词语和被修饰词语所表内容存在转折关系,被修饰词语表达客观存在的事物,修饰词语表达相反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是被突出或强调的对象,形成了转折关系,如:

thunderous silence应理解为though the state or actionis silent, it produces a thunderous effect.

they are bringing about 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bywhich capitalism regenerates itself.(他们带来了“创造性的破坏”,使资本主义不断更新。)

四、oxymoron承载粉行文的逻辑性

oxymoron是一种思辩巧妙的修辞手法,特别善于表达辛辣、刻薄或是看起来悖逆常理却又闪耀哲理火花的思想。矛盾修饰通过对事物矛盾性的合情合理的描述,反映了作者构思上的巧妙安排,使词语的运用适应语境,又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浓缩到一个相互矛盾或极不协调的修饰关系中,反映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状态,也暗示着故事发展的曲折离奇,扣人心弦,从而发挥衔接语篇的功能,如:

romeo。.

why then, o brawling love! o loving hate!

o anything of nothing first create!

o heavy lightness, serious vanity!

misshapen chaos of well-seeming forms!

feather of lead, bright smoke, cold fire, sick health!

still-waking sleep, that is, not what it is!

this love feel 1, that feel no love in this.

---william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所以吵闹的爱啊!亲爱的仇啊!啊任何事物!真是无中生有。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虚妄!匀称的体形之歪曲的混乱!铅铁铸成的羽毛,亮的烟,冷的火,病的健康!永远醒着的睡眠,名实全然不符!我觉得我在爱,却得不到满足。)(梁实秋译)

在这一段独白中,莎士比亚用了一连串的矛盾修饰来表达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由于家族的仇恨而失恋,之后产生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事实上,整个这部戏剧都在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使故事情节引人人胜,最后的结局是朱丽叶用假死(dead but will wake)这一体现矛盾高潮的方式来与罗密欧私奔,以失败而告终,矛盾就此结束。

五、oxymoron承载了语气上委婉的风格

oxymoron虽然很直截了当地展现了矛盾冲突的双方,但相对于主体词表达的内容来说,它是一种柔婉的陈述,在语气上比使用单一的主体词要弱得多,如使用deliciously tired比单独使用tired一词表达疲劳的程度显然要弱,因为deliciously tired表示身体上很疲劳,但精神上是很愉快的,精神的愉快多少可以减轻身体上的疲劳,所以它是一种降格描写,这种描述有时可以避免冒犯,容易被人接受,譬如某人说他恨你,你不能接受;如果说他对你又爱义恨,你很容易包容他对你的恨。如:

at ten he (general zaro} went up to his bedroom. hewas deliciously tired(十点钟时,他上楼进了卧室,他已经非常疲倦了,心里却喜滋滋的。)

---richard connell:the most dangerous game

said mebbin, with her disagreeably pleasant laugh.

(迈宾小姐笑着说,那笑声却使对方受不了。)

---saki:  mrs packletide’ s tiger

disagreeably pleasant比pleasant令人愉快的程度显然要弱得多。

the mother is  undergoing the joyful pain  and the painful joy of childbirth.

(这位母亲正经受分娩时那种欢乐的痛苦和痛苦的欢乐。)

自相矛盾文言文 篇6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需要 误区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81-01

所谓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书面语言,是涵养个体生命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主要载体。但是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者选入很多古代诗歌篇目,却没有一篇文言文。难道文言文,小学语文阅读就不需要吗?

1 文言文:小学语文阅读的现实之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到“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很多教师认为文言文是中学阶段学习的内容,小学不需要阅读文言文,如果过早地阅读文言文,会扼杀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导致孩子们语文学习成绩的下降。真的会这样吗?文言文真的“猛于虎”吗?可是根据笔者在小学高段进行两年的文言文阅读尝试,发现孩子们其实很喜欢学习文言文,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而且亲近文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亲近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优秀的民族文化大量存在于古典诗文中,经典的诗词歌赋流传千古,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脉,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基因。孩子们在接触、诵读、默记这些诗文的时候,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1.2亲近文言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需要

不是凭空产生的新语言,它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中一些精妙的句式、短语等语言因素都来自于文言文,使得文章在表述上更生动,更为精练含蓄,富有韵味。如果不学习文言文,我们的讲话、写文章就会空洞、干瘪了许多,我们的语文母语素养就缺少了根基,缺少文化气息。活学活用文言文,各种文言典故、文言佳句就会洋溢在我们的谈吐中,文章中,生活中。

2 小学文言文阅读的策略探究

小学文言文阅读有这么多的误区,那我们该如何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高段文言文教学呢?我们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刻意要求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也不是对文言文的技术特色做评析,而是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实际,借助《古今诗文阅读》《新补充读本》等课外自读课本,积极开发文言文阅读课程,不断创新文言文学习的策略。

2.1基于儿童的阅读视角进行文言文阅读

小学文言文教学必须基于儿童的视角,从儿童的心理、年龄、生活经验及知识结构等特点出发,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由于小学高段的孩子虽然心智成熟了许多,但是他们依然是孩童,对文言文比较陌生,所以我们必须从儿童的阅读视角出发,不可以成人的眼光去教学文言文,不可扼杀孩子喜欢文言文的兴趣。

2.1.1选文要贴近儿童现有生活经验

选择与孩子年龄相仿、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作品来学习,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也可选择儿童喜欢的寓言、神话、历史的文言文,比如选择《自相矛盾》《夸父逐日》《伯牙破琴》《鹬蚌相争》等文言来学习。

2.1.2教学要观照儿童现有知识结构

文言文教学需要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即要观照儿童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要降低文言文学习要求,重在激发兴趣。

“文白比照”就是很好的文言文学习策略。由于小学高段的孩子对文言文改写的故事基本通过绘本、动画片等方式有了了解,但是学生没有接触这些故事的源头、真正的面目,学生很想知道,在古代是怎么写的。

2.2基于语用的阅读视角进行文言文阅读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突出语文课程特点,强调学会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文言文精练含蓄、句式工整、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应该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

2.2.1角色互换,读出自我

所谓角色互换,就是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人物,变换叙述的人称和叙事的角度,用第一人称讲解故事,走进文言的人物或故事。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客串一下文中的人物或作者,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具体,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和所理解的内容去演绎故事,产生新的阅读效果,也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一个运用训练。

2.2.2改编故事,写出新篇

文言文由于时代久远,学生不喜欢文言的片段,儿童很喜欢对文章进行改编、续写、扩写的事情,这样可以改变故事的情节,添加故事的人物,设计故事的结果,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建构自己的阅读图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新篇。如《鹬蚌相争》的教学片断

师:《鹬蚌相争》是个寓言故事,你想怎样改编这个故事呢?可要有创造性呀!

生:我想续写这个故事,《鹬蚌相争之后》让他们化解矛盾。

生:我想扩写这个故事,故事里的对话太少,而且对渔翁也没有描写,让文章更生动,故事更全面。

生:我想改编成一个课本剧。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

实践证明,儿童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学习文言文,让文言文焕发新的面貌,产生新的阅读形式,也是对文言文的深度创造与综合运用。

我们苏教版小学教材的文言文阅读还是一块处女地,需要我们有心去开发,去实践,不断积累小学文言文阅读的经验,建构有效的文言阅读模式,让文言文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感受古人的智慧,感受古文的魅力,让古老悠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永远散发迷人的芳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篇7

论文关键词 资本主义 文化 公共家庭

可能缘于贝尔对知识人阅读其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初版)之态度/方式的严重不满,他在该书“1978年再版前言”一开篇就点出知识人可能对待该著之再版的态度:其一,对聪明的人来讲,“将书快速扫一遍,只阅读那些令他感兴趣的部分,而跳过其他所有章节……也许就已经足够了”。其二,“这些年来,许多人并不真正阅读书籍,而是草草过一遍……找出几句话压缩成论点,然后找个标签,把作者放进时髦评论语汇的合适专项中”。然而,面对贝尔此书满篇的知识性堆砌,笔者却并不止于此。

笔者以为,其一,贝尔此著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及其引发的严重政治后果,因而他努力试图“拯救”业已且正在“堕落”的资本主义。其二,笔者质疑,就贝尔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其理论解决方案——“公共家庭”(publichousehold)理论,能否达到他预期的理论效果或目的?因此,本评论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文本梳理:贝尔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是什么;他对该问题是如何进行学理分析和解答的。第二部分是笔者对贝尔之理论解决方案的评论:相较于前人相关研究,该理论解决方案的知识增量是什么;相应地,该理论解决方案的知识限度何在。

一、《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知识梳理:问题与论述策略

一看到“知识梳理”,许多读者或许会烦腻而跳过不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可能主要有下述两个:其一,一些评论者在进行知识梳理时,过于拘泥于文本,给人以“抄书”之感;故,读之如味同嚼蜡;其二,读者对“知识梳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知识梳理”是评论人对评论对象的个殊化理解,而非中规中矩的复述,因而知识梳理是理解评论人观点的基础或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除绪论性和结语性文字外,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双重羁绊”主要阐述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资本主义的展开过程也就是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跟其传统分离的过程。贝尔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是“加尔文主义和新教伦理”。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文化却跟“新教伦理”精神相悖离或相矛盾。“新教伦理”强调“禁欲”,而西方资本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文化是“贪欲”。这是贝尔所言西方现代性的第一重羁绊。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也即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领域出现了分化,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各自遵循它们的轴心原则:经济领域(技术经济结构)中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经济化,政治领域中的轴心原则是合法性/平等,文化领域中的轴心原则是“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这三个领域所遵循的文化互相冲突或断裂。比如,在经济领域里祟尚的文化是节俭、禁欲等,在文化领域祟尚的是自我、感觉、享受等,而这二个领域却都反对政治领域的平等观念。这是贝尔所言西方现代性的第二重羁绊。就西方现代性的双重羁绊而言,第一重羁绊从历史维度进行论述,说的是资本主义分化的历史矛盾;第二重羁绊从当下维度进行,说的是当下西方社会整体意义上之文化的断裂。以上分别是第一部分第一章“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和第二章“文化话语的断裂”的主要内容。这两章是此文本第一部分的核心内容。而第三章“20世纪60年代文化情绪”是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理论的个案表达/研究,第四章“走向伟大复兴:后工业时代的宗教和文化”则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发展/演变的预测,而非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解决方案。因此,贝尔在文本第一部分中主要是阐发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这是他观察资本主义当下社会的理论眼镜和分析工具。

文本第二部分“政治的困境”主要是贝尔借助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对西方社会国家所面临之问题的诊断。贝尔认为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之所以存在国家危机,其内在原因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导出了西方社会的国家危机。可见,贝尔之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的提出是对西方社会国家危机、社会整合问题的诊断。在第二部分第五章“动荡的美国:国家危机中的暂时和永久因素”主要是以理论的方式提出美国社会存在的危机问题,并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进行个案分析。第六章“公共家庭:论‘财政社会学’和自由社会”中,贝尔主要提出自己解决西方社会国家危机的办法——“公共家庭”理论。因此,文本第二部分主要是作者借用资本文化矛盾理论提出问题——美国社会国家危机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理论解决方案——“公共家庭”理论,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乃至解决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二、对贝尔“公共家庭”理论的评论:知识的增量与限度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理论野心很大。贝尔试图在该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中“提出调和以下两者的一些手段:一是对一个正义公平的现代社会来说非常重要的政治自由主义;一是社会管理方面必要的公共社区特征——我称之为公共家庭”。在贝尔看来,要解决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国家危机,甚或一同缓解/解决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应从政治领域入手。政治领域是各个国家社会得以凝聚的中心,当然也是西方社会的核心。政治领域的凝聚,是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得以长存的基石。为了解决西方社会国家政治领域的凝聚问题,贝尔提出了“公共家庭”理论。在文本中,贝尔于西方历史文化中吸取对缓解/解决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有用的文化元素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一如上文所提及的,贝尔所提出的“公共家庭”理论主要是针对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不满。在贝尔看来,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表征或必然结果。“公共家庭”理论的提出凸显了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理论前提,那就是“良序国家”的存在。罗尔斯提出政治自由主义理论是以默认“良序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维续一个政治秩序。也就是说,该种政治秩序的存在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因而,贝尔“公共家庭”理论的提出就是将政治自由主义理论所赖以为基的前提条件“良序国家”或政治秩序问题化了。换言之,我们必须先关注一个政治秩序是否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关注一个政治秩序如何存在抑或正义与否的问题。但是,贝尔提出的理论解决方案——“公共家庭”理论,其最大的理论负担是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因文化(如共识、信念等)之历史性或内部性矛盾的激化而可能会崩解。基于这种负担,贝尔在西方文化史上寻找当下西方社会能够公认的一些文化元素进行理论提炼,以消减西方社会可能崩解的文化内因。在这种意义上,贝尔的“公共家庭”理论中存在相较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知识增量。

其二,接着要论述的乃是贝尔所提出之“公共家庭”理论的知识限度问题。贝尔提出“公共家庭”理论来解决西方社会的国家危机/认同危机,进而解决西方社会所存在的深层问题——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贝尔在解决对该理论的可接受性问题上,他主张仍采用社会契约的方式。一如他所言:“这是一种社会契约,但是,尽管是在不断更新的现在,不断协商这种社会契约,它不能无视过去。”不过,这里所存在的问题乃是,除了贝尔,谁还将会是“公共家庭”理论的接受者或推行主体?“公共家庭”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应对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认同危机,解决西方社会深层问题——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但是,该理论要成为西文社会重新取得认同之理论基础的主体性力量在哪里?换言之,贝尔的“公共家庭”理论是一种罗尔斯意义上的“完备性学说”。“公共家庭”理论如何获得它的合法性?这是“公共家庭”理论的“阿其里斯脚踵”。这也是事关该理论作为西方社会政治秩序之理想图景的资格问题。不过,一如贝尔自己所承认的:“我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社会主义者,政治领域中的自由主义者,文化领域中的保守主义者”,贝尔所提出的“公共家庭”理论试图超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从其文本中“公共家庭”理论的思想支援来看,贝尔既吸取自由主义的思想资源,也吸取了社群主义的思想资源。并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的学理倾向更是社群主义的。因此,贝尔的“公共家庭”理论内含着某些社群主义的理论前设。从这种意义上说,贝尔“公共家庭”理论的“完备性”是缘于/基于他对社群主义前提有所肯认的立场。

基于以上分析,此文本中的知识增量和限度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正是基于贝尔自身的某种社群主义立场,他首先关注的是一个社会的存在问题,而不是像一般的自由主义者那样先将该问题进行悬置。但是,贝尔的这种论述策略却要面临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质疑:贝尔,你有何资格将“公共家庭”理论“强加”于西方社会的所有主体之上?这可能是所有主动的理论建构抑或被动的否定性理论建构都要面临的拷问!

自相矛盾文言文 篇8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文白异读”现象,例如:

关于文白异读基本上有两条规则――

1.古汉语保留下来的专用词语,用文言音来读(文读,即古汉语读音),如“剥削bōxuē、角色juésè”等;

2.某些词在书面场合用文言音来读(文读,即古汉语读音),如“模范mófàn、成熟chénshú”等,而在口语场合则用白话音来读(白读,即北京音),如“模样múyànr、苹果熟shóu了”等。

有些学者主张,各地方言都有“文白异读”现象,笔者不敢苟同。下面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与大家商榷。

(一)北京话(北京方言)的“文白异读”

众所公认,文言文即等同于古汉语,“文读”即文言文(古汉语)读音,“白读”即(现代口语)读音,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音为标准音的,因此普通话的书面语读音与口语读音的差异称为“文白异读”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北京话中,偶尔也有与定义相左之处,例如一些“老北京”把“郝”读hè,而把“鹤”读hào,辞书中未收“文白异读”音是明智的,但并不是说北京话中这些字不存在文白异读。

(二)各地方言是否都有“文白异读”问题

无可争议,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书面语读音与各地方言的口语读音之间,有时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可以称之为“读书音”与“口语音”的区别,不可仿北京话有“文白异读”而在其他方言中也推而广之,将“文白异读”定义滥用,这样会引起混淆,甚至会导致错误。例如前文所举“薄、削、角(色)、血”等字,在许多方言中,读书音都是向普通话白话读音靠拢的,即与所谓的“白话读音”接近,而口语音(土语读音)却与普通话书面语读音接近甚至一致,即与所谓的“文读音”接近或者一致,因为土语读音承袭的往往是古汉语读音(文言读音)。在以往的概念中,“读书音”=方言“文读音”,土语读音=方言“白读音”,我们在承认以上等式的前提下,将方言的实际读音效果加进去,可得到新的等式:“书面语读音”=方言“文读音”=普通话“白读音”,土语(口语音)=方言“白读音”=普通话“文读音”,这样一来,还能用“文白异读”来定义方言的书面语读音与口语读音的差异吗?“文”=“白”,“白”=“文”,岂非自相矛盾?

(三)文言读音字的取舍问题

汉语形成以后,最初的书面语与口语应当是一致的,大约到了东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脱节,读书人和做官人在正式场合,总是使用文雅的书面语(文言),民间老百姓却使用直白的语言(白话)来交流,而读书人与做官人自高身份,不屑“同流合污”,说话与写文章时坚持用文言,遂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著作。

《切韵》音系中,基本上没有现代语音的“e[?藜]”韵母,而代之以uo韵母或ei韵母,同属一韵,古入声字尤其明显,笔者主张它们的韵母相当于现代语音的ei韵母。

现在问题的焦点在于:既称“文白异读”,像“脉、模”等字的文读音却不是古老的文言文的读音,而类似于现代白话读音,有点不伦不类。

与古韵书(切韵音系)所载的读音相比较,现代辞书(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中保留的注明有文白异读的字主要有:

柏,薄,堡,剥,削,血,熟,着,角,烙,乐,肋,勒,脉,模,色,塞;壳,钥,疟,谁,溪;伯,迫,侧,貉

1.文白异读字

以“色”字有两读、“塞”字有两读类推,“宅、窄、拆”等字也应该保留两读。

以“貉”字有两读类推,“郝”字也应该保留两读。

以“模”字有两读、“熟”字有两读类推,“谋、轴、帚”等字也应该保留两读。

2.文白异读标准

普通话虽然“以(现代)北京音为标准音”,但同时又“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所以从理论上讲,古汉语遗留下来的文白异读字的书面语读音(文读)应该以大多数地区的读音为标准,而将北京音算作口语读音(白读或方言音),例如,“薄”字,文读音定为bó,白读音定为báo,问题就简化了,尽管许多地方(包括北京)的人们口语中读báo,但在书面化用法的场合都应该读bó,如同“血”字,口语中读xiě,但在书面化用法的场合都应该读xuè,这样就统一了。这种方法与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并不矛盾,因其仅就文白异读字而言,并不是要将所有汉字都照此原则处置,自然可以考虑采纳了。

既称文白异读,当然应该在书面化用法的场合采用文言读音,而在口语化用法的场合采用白话读音,可是像“模”字,在古汉语中本读mú,后来在很多地区依然读mú,而有些地区的方言读音则读成mó音,北京音也是读mó,“模范、模糊、模型、模具”等词中的“模”都读mó音,惟有“模样”一词保留了mú音。“模样”显系口语化的说法,其读音当系“白读”,然而却采用典型的古汉语读音(“文读”),那么,北京话的“文白异读”也就不敢恭维了。

(四)古老的方言与文言文读音问题

陇东方言与关中方言同属相当古老的方言,都体现出了古音古貌,可以追溯到《切韵》的读音,如“得、德、陌、脉、柏、勒、北、黑、贼、国、虢”等字,今都读ei韵母。

如沿袭普通话“文白异读”的说法,并且把读书音称为“文读”,把口语音称为“白读”,陇东方言“文白异读”与北京话恰好相反:北京话文读音遵循文言文读音,白读音遵循读音;陇东方言文读音遵循读音,白读音遵循文言文读音。因为陇东方言所谓的“文读”,是按现代书面语来读,接近普通话读音(即读音),而所谓“白读”,是按方言口语音来读,接近古汉语读音(即文言文读音)。

自相矛盾文言文 篇9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文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西游记》开始逐步深入,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等,然后引入课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文言文学习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为。

二、抓好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文言文的预习

利用好课本注释、工具书通读课文。课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释,它好比拐杖,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识记注释中的字词的音、形、义。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有着特殊重要性。比如《郑人买履》中的“度”,在文中有两个读音,一处读duó(先自度其足),一处读dù(吾忘持度),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参看类似文章,作为补充,然后通读全文,力争上课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粗知大意,将不理解的字句标示出来,上课时间再认真探究。

2.文言文的讲解

教师要力戒串讲全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要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先翻译,教师只做一些难点的点拨。第一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第二步,学生试译。可让学生试译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师疏通文义,对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中古今不同的读音、词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总结。第四步,在通读、熟读全文后感知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课文主题。教师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不受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文言文的巩固

将所学文言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是巩固所学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课本上所选文言课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韵美和节奏感,只有多朗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对文言文的复习巩固,再形象不过了。

4.文言文阅读的拓展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给学生布置《水浒传》、《西游记》及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如《论语》、《聊斋志异》等等去读,并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心得,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以上所述,并非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条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而仅仅以此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发同仁用更为科学更具操作性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朱绍禹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