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及古诗最新10篇正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及古诗最新10篇》

时间: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如下是编辑小月月为家人们收集的10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1

鸿门宴

司马迁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诗及文言文 篇2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三语文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篇3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楚辞·离骚》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

及时当勉强,岁月不侍人。

陶渊明《杂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篇4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高一语文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必修一 篇5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诗及文言文 篇6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工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7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秦武阳 一作:秦舞阳)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篇8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篇9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10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 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

乐盘游(意动用法,以……为乐)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

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

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名词作动词,发出苦笑声)

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

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

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

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

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