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优秀1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
家乡的风俗作文 1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等,可我唯独喜欢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元宵节象征着团圆、美好,要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吃上一口热腾腾的元宵,那真是美妙极了,不仅心情好了,还恨不得多吃几个呢!
元宵节晚上还必须赏一赏明亮的月亮。出门时,心情会更加激动,因为外面处处悬灯结彩,街上像是在办喜事,火炽而美丽。外面还有各种各样漂亮的灯,种类多还不重样。我的老家就是这般热闹,元宵节出门时我就很激动,回来时手上还提着一两个漂亮的灯。
家家还得吃美味的汤圆,说是可以永远和和美美。有时间的呢,还可以自己做。好多人吃的是黑芝麻馅的,可小孩子就喜欢吃水果味的,水果味的汤圆就像边吃汤圆边吃美味的水果一样,十分满足。
赏月时,可以想象月亮的美好传说,如果边吃汤圆边赏月,感觉会更棒呢!尤其是坐在老家的院子里,吹着舒服的凉风。
元宵节赏的灯也是各式各样,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还有的都是画的各种图案,这是我最爱看的,因为上面的内容很有趣。
家乡的风俗作文 2
我的家乡是陇南,说起家乡的风俗,我想最有趣的最值得说的,就算是举办婚礼了吧。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在举行婚礼前,双方的父母忙前忙后的,发喜帖办嫁妆等等。买来的嫁妆先放置在女方家里,到了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才一起送到男方家里。最热闹的还是举办婚礼的那天。那天的一大早,新娘在女方家梳妆打扮,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到来以后,新郎、新娘一起走出女方的家门时,新娘用手捂住脸轻声的哭泣,表示对娘家的留恋,而女方家的和新娘同辈年龄小的男子就轻拉着新娘,表示舍不得姐姐出嫁离开家,而新娘必须给男子红包,以表示吉利。新娘出门时用雨伞或头巾把脸遮住,当接新娘的队伍开始走时,女方家里人就开始放鞭炮。另外,新娘还带去几位年轻的女子,表示陪嫁。男方去接新娘回家时,一般来说都不超过中午十二点钟。如果在同一条街上,有两户人家娶媳妇,谁先娶回来得快,就意味着谁先得孙子,先发财。所以娶新娘,娶回越早越好,如果新娘去新郎的路上,要过桥的,新娘必须往水里抛几枚硬币。新娘到男方家后,新房里的蚊帐是由男方的舅母或婶婶帮挂的,一边挂一边还说一些吉利的话,男方的父母给挂蚊帐的人一个红包。
在喝喜酒的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了,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是数目不小的红包。
家乡的风俗除了举办婚礼是有趣的以外,其他的像三月三、端午节等等,也非常有趣,有机会再给你们介绍。
家乡的风俗作文 3
又逢一年七月七,天上的云彩也格外绮丽,布满了老南京的天空。都说七夕这天要观巧云,我在小院里漫步,看漫天晚霞。
“巧妹巧妹,我们来做巧果了!”
“来了,来了!”我答应着,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在我们南京,每逢七夕,家家都要做乞巧果子,俗称巧果。人们说做了果子的人,心灵手巧;吃了果子的人,聪明无双。我跑进堂屋里,食材已备好,满屋面粉的香味。
个个雪白的面团,娘亲早已备好。这可有讲究,面团好不好,全凭主人揉的多有力,多长久。颜色越白,做出的巧果越美味。
作为南京小厌蛋头(小孩子),压巧饼这种活儿我很是熟练。在可爱的花叶模具里洒上薄薄的一层面粉,轻轻抹开。我小心地把一个个小面团按进里面,用力压紧。多出来的面皮,用剪子剪掉,保证造型的美观。白白的小团子卧在磨具里,乖巧温顺。可别被它们的模样骗住了,这些小家伙们顽固着呢。
面团变硬,大家都磕巧果了。我拿着模具,轻轻地请小团子下来。它们傲娇不理,我不由得大力往桌上磕。小家伙们仍旧顽皮,不肯下来。我无可奈何,只好请娘亲大人出马。娘亲在一边看着可乐了,倒腾几下,就把果子磕出来了。我把果子放入烤箱,就冲出屋子,赶着赏最后一抹晚霞。街坊里炊烟四起,晃晃悠悠连着大团大团的彩云,常言道“云出无心”,倒也自在,似仙女翩翩的裙。
不到一刻,巧果的香味在院里散开。我自然高兴,要来一个透明的纱袋,装上大把大把的巧果,赶着送巧和讨巧。送巧和讨巧就是街坊邻居互赠巧果和糖果,互赠巧意。
叫上几个小伙伴,小厌蛋头们在小巷里跑开了。此时已入夜,暮色长空温柔地裹着南京,有了丝丝凉意。我们一户一户串门,不多久,袋里就装满了琳琅满目的各色果子。你瞧,赵奶奶家是中国结式的,温四娘家是蝴蝶结式的……夏夜的风,把温热的果子吹得恰好,随意夹起一个,香酥在嘴里一点点融化,清凉也在身边散开。
夜已经深了,我们都还不想睡,半卧在竹躺椅上,看天阶夜色。墨色的天空星光灿烂,群星中一条光带时隐时现,那便是银河。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萤火虫星星点点,与远处银河相叠,像牛郎织女一般。我央求阿婆再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阿婆说:“很久很久以前……”故事从古老的岁月走来,穿过深深的夜色,来到我的耳畔:
“然后呢?”“然后呢?”我不断地问着。
阿婆不紧不慢地说着,虽然在书上读过这个故事,但是,在七夕的星空下听这个故事,别有一番久远的神韵。
听着听着,耳边恍惚有玉石之声,是星星,还是牛郎织女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4
“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不好的请走开,最好的`请过来,礼多人不怪……”这首歌一响起,春节就到了。一说到春节,谁都会想到和家人团聚吧。而这,就是春节。
每当春节即将到来时,大街小巷都是车水龙马。超市里,服装店,小卖部里,都挤满了人。人们都赶着买新衣服和准备零食,等着过年时亲朋好友来串门。
等这些忙完,最忙的时候到了——除夕夜。这一个晚上,每家每户都要和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吃完团圆饭,大家都一起坐在电视前一起看春晚。年纪小的孩子吃完饭后就由一两位年纪稍大的孩子带着他们去放烟花爆竹。烟花被点燃,看着一朵朵灿烂美丽的烟花飞上天空,像花朵一样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再点燃一串鞭炮,这“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是它们对新年的祝贺。
第二天,亲朋好友都要到家中串串门。大人们一大早就在厨房中忙碌,小孩子尽量在旁边帮忙。等到中午,大人们都在桌上聊天喝酒,小孩子们就在旁边打闹,欢声笑语连接不断。
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这就是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 5
祝福这一风俗在绍兴� 祝福时,要宰鸡宰鹅,要把厅堂、祭品等物品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鸡、鹅的摆法都有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神福,以示欢迎。有的还要在鸡嘴里叼一根葱,表示这户人家希望自己及自己的后代聪明。
可惜在封建时期,这祝福又多了一个新规矩,就是祝福必须有男人主持,祝福时女人要回避,若是寡妇连盘子都不可以碰,要不然这盘食物就不能用来敬供神福了。这一规矩一点也不好,它不但贬低了所有女人,还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寡妇,按当时的祝福规矩,她是连盘子都不能碰一下的。可是她渴望能参加祝福,于是她到庙里捐了门槛,据说捐门槛后就可以触碰祝福的物品了!于是在祝福的那天,她十分高兴端了一下鱼,却被鲁四老爷骂了一顿。祥林嫂禁不住这么大的刺激,就变得又痴又傻了。
祝福是个好风俗,但中间的种种规矩却有好坏,我们应该去掉坏规矩,留下好规矩,让“祝福”这一风俗给我们带来真正美好的祝福吧!
家乡的风俗800字作文 6
公路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带着人们迫切的心情,向各自的家乡飞去······
春节,是我们农材最盛大的节日,按照习俗,每个人都要在节日的前一天回家,为春节的欢庆做准备,不过我们春里的春民大多数都在外地谋业,所以回来时需要时间,因此,刚好在那一晚回到家是不太现实的,故节日那天的清晨,便是村里人回归的高峰期。没等起得早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爬起,村里的每家每户便亮起了灯。不论大人,老人还是小孩,都没有丝毫的倦意,神采奕奕。村里的人家便大大小小地行动了起来,挂鞭炮,粘红联,煮早餐···忙得不亦说乎。有的人家还提着几捆鞭炮,待到远处亲人归来,便高高的挂起燃放,亲人们在一片欢腾中相见。
按照我们村里的习俗,春节早上要吃一碗甜面的。村民们便将一碗满满的面倒入嘴中,甜而不腻,回味无穷。饶有味道地咂了咂嘴后,便在那依稀的黎明下,挂上红联。村里有这样的说法,谁家的红联要是挂得最早,那就是好运来的最快的。因此村民都争先恐后地将一张张鲜红的对联完好地粘在对应的门框上,大门上。
挂好对联后,人们便会放响第一个“庆年炮”,便是将一捆长长的炮挂在屋顶上燃放,有兴致的人家还会将鞭炮摆弄成“运”字形或“龙”字形等形状,以企盼新年能交好运,得大喜。就这样,当鞭炮挂好燃放时,天也差不多亮了,在一阵阵耀眼的火光和喜庆的炮声中,淡淡的阳光从云缝间撒下,如同世上最大的鞭炮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
而我们村最大的鞭炮在村里的广场上,四跟高达十米的柱子上,缠绕交织着一条长长的巨龙,巨龙张开那庞大的嘴在天空咙叫,在柱子上游走。随着太阳的升起,村民们便陆陆续续地聚集到广场上,仰望着半空中的巨龙,向着它祈祷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不知谁点燃了巨龙的尾巴,巨龙在半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它吐出耀眼的火焰,火焰一圈一圈地将它的身体包围起来,正当它全身被火焰覆盖的瞬间,它变成了漫天飞舞的鲜花花瓣,在天空中缓缓落下。这是全村最美的好的时刻——点燃村里最大的鞭炮。观完这一出盛事后,村里人便带着自己的亲人,子女去到处游玩,渡过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这就是我乡村的春节,它充满了喜庆欢乐与笑声。
家乡的风俗作文 7
除夕,对温州人来说,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它是一年的最后一日。同时,这也意味着团圆、欢喜和繁忙。
一大早,人们就来到了菜场,开始采购年夜饭的菜品。这时的菜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般来说,这天买的菜都会尽可能丰盛,同时也都有会有美好的寓意。
到了下午,在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温州人称之为“掸新“的同时,大部分家庭都会贴好春联,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整栋楼到处都是红色,充满了欢喜的气氛。
差不多四点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开始忙活了,他们把晒干的酱油肉收进来,蒸一会儿后,和其他几样冷盘一并,上到了餐桌上。待十来个冷盘全部摆好后,就开始做年夜饭的第一道热菜——炒年糕。按奶奶的做法,他会把黄年糕、芥菜、一定的腊肉拌在一起炒,寓意着“年年高”。这时,爷爷就会拿出只有在春节期间用的红高脚碗,配上朱红色的筷子和由红色图案的勺子,依次摆在一层尘不染的桌布上,等待着我们一家的到来。
大家都到了爷爷奶奶家中后,年夜饭就开始吃了。这时候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冷盘在外圈,热菜在里圈。酒肉的芳香和五颜六色的菜品,赢得大家撑开肚子,一个劲儿的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就互相开始敬酒了,杯子碰撞发出的清脆声,把欢喜传递到了酒桌上的每一个人。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闲聊一年中发生幸福的事,小孩子们也结伴玩了起来。
八点开始,春晚就来了,一家人都围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看精彩节目。抢红包也开始进行了,虽然抢到不多,但大家仍乐在其中。
九点以后,孩子们就耐不住了,他们抱着众多的“小金鱼”“窜天猴”“小熊猫”等等,到楼下燃放了。烟花放起来后,一条条明晃晃的金丝从喷射口飞窜出来,像开花了一般。大人也有放烟花的,只不过比孩子们的厉害很多,这种像火箭弹一样,一个一个朝天空中飞去,到三十多米高后,自动向四周爆开,发出击鼓似地巨响,分支成众多五颜六色的细丝,朝四周飞散。
12点以后,鞭炮、烟花的声音更多,也更密集了,温州人称这个时候叫打“关门炮”。
还有一部分人,在这辞旧迎新之际,通宵守岁,见证新年的到来。
过除夕是一个习俗,这个日子,温州人一向是很重视,它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和新的希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 8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风民俗。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我的家乡在运城,运城的晋糕,拌菜,甚至是笑话都是出了名的。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我们运城的旺火。
旺火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以前,人们用大块的煤炭垒成塔状来点旺火,而现在呢,我们运城有些地方换成了柏树枝。传说,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太上老君大怒,辱骂了孙悟空,孙悟空不服,一棒打碎了太上老君用的八卦炉,其碎片洒向人间,所落之后,燃起熊熊大火,玉皇大帝派托塔天王拯救人间,天王将他的宝物玲珑宝塔化作无数小塔飞落人间,将烈火及浓烟统统收回。人们为纪念此事,便在每年除夕或初一点起塔状烈火,即称旺火。
每年过年,我们回到家乡,爷爷早已准备好了柏树枝。除夕晚12点整,我们全家人都要围在柏树枝堆前,由爷爷来点。先点燃一张纸或其中一根柏树枝,将其塞入柏树枝堆中,尽量引燃柏树枝堆,然后来回翻动,挑动,将所有柏树枝都点燃,全部点燃后,所有人可围着旺火席地而坐,为新的一年中的自己祝愿,也可围着旺火放一圈鞭炮、烟花。跳动的火光在绚丽的烟花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显得格外美丽、明亮。这熊熊燃烧的旺火,寓意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运气会一年旺盛。家业、事业会兴旺发达,福气东来!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民风民俗,如贴门神,挂灯笼等。知道了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你家乡的民风民俗又有哪些呢?快来说一说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9
“炼火场景宏大,气势壮观,热闹非凡,表演集音乐、舞蹈、体育、武术、戏曲于一身,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这里,是群山环绕的净土;这里,是山清水秀的净土;这里,是空气清新的净土。这里,是北纬二十八度四十九分到二十九度十九分之间的圣地——磐安!
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最让我敬佩的是这儿举世闻名的民间技艺——炼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的它,让这儿世世代代生存的磐安人无不感到骄傲!炼火是因人赤脚在通红的火炭上表演而出名,炼火人也都是男性。仪式一般在农历十五和重阳节,同时这也是秋祭活动的重要项目。炼火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流传在我们磐安县的双峰、仁川、深泽一乡。这一活动既有原始社会狩猎后庆祝狂欢场景的不羁,又有神秘崇高的巫术色彩。既有艺术气氛,又不失亲近生活现实,而且还显得更具地方特色些。
炼火人都是自愿参加,据村里人讲,炼火人要提前三天吃斋后才可以参与。在傍晚时候,村里人已经开始张罗准备仪式了,村民们带着一箩箩的木炭,铺到画有八卦图案的圆形花坛上。炼火人穿着兽皮树衣,头上包裹着豹纹的头巾,倒还真像返回了原始社会一样,但也显得自己与他们格格不入了。看着离开始还有好一会儿,我又瞎逛了一圈。再等我回来时也已经开始了,想必也必定是错过了不少新鲜环节吧。比如:火浴净身、巡行……可惜呀可惜……
这一会儿有人敲着锣,有人打着鼓,也有人吹着号,气壮山河的气势就像一群野象奔涌而来。震天撼地的强劲似乎要摇裂了大地一样。
直径大概十五米的木炭已经在熊熊燃烧了。灼热的气流让我们这些围观者都不得不后退些。那些壮汉们手中握着钢刀,上下摆动着,不停鼓舞士气。领头人一声怒吼,就冲进火里头,后面的人也跟着怒吼,跟着咆哮,跟着冲进火里,扬起的火星就像太阳风,肆意舞起。随着一阵风,火星平摊成了一堵火星墙,纷纷扬扬,最后渐渐散去。我们围观的人都被扬起火星的热气逼后几步,可壮汉和老人们却一路小跑过火炭,而且只有怒吼壮势的表情,并无一丝的痛苦神色。要知道这刚烧红的火炭可是达到七百多度啊!
领头人拿着钢刀在火炭下一插又一抬,然后再用力一扬,烈火一阵涌起,像涅槃重生的凤凰一样,张开双翅,昂头鸣叫。像这生命之火,激情热烈地在绽放,在诠释,在释放,在呐喊!天哪!这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热烈,生命的执着,生命的伟大!生命不就是如此吗?张扬、沸腾、疯狂、狂野、不羁!我感动了,我惊呆了,我感叹了,我吓住了!这才是生命!这才是生命啊!这样壮观宏伟的场面,又岂是我这稚嫩简单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你亲自体验,亲自欣赏,才能体会那种炽热!因为生命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之物啊!
“炼火是浙江省土生土长的汉族原生态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赴汤蹈火、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参炼者赤脚在通红的炭火上表演而不会被烫伤。这种神奇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
这样有着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传统民间文化应该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呀!这是磐安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磐安人的一部分!民间文化需要我们去见解,需要我们去保护,更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民间文化——炼火,在磐安这块净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这圣火燃烧着磐安,让磐安蒸蒸日上,更燃遍大江南北吧!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 10
在我的家乡, 有这么一个规定,在过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需要要赶回去跟家人团圆,吃“团圆饭”。
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在平常,由于各自工作和学习的繁忙,大伙很难聚合在一起。作为孩子,总对每年这种团聚的日子充满了期盼。
在吃“团圆饭”的时候,大家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大家这些孩子子不会喝酒,这可如何解决呢?哈哈,大伙肯定听说过“以茶代酒”这句话吧,大家小朋友就会用饮料或是茶来代替酒来互相碰杯。大伙相互间的碰杯,代表着对过去一年的概括;代表着彼此间新年的期待与祝福;代表着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大伙围在一起谈谈自身今年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将它们与我们的亲人进行共享,并相互鼓励和支持。
“团圆饭”代表着大家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伙庭的和和美美!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 11
是谁来了?城市被装饰得五彩缤纷;是谁来了?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是谁来了?街道变得热闹非凡。啊!是我最喜爱的春节。
腊月的初旬,家家户户都开始熏腊肉,那从铁皮中跑出来的袅袅青烟,飘散到每家每户的门口,仿佛在向人们贺年。把熏好的腊肉洗净,切开,那一片片色泽鲜亮、色香美味的腊肉怎能不叫人垂涎三尺?
不久,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都要祭灶王,家里人会做一大桌子菜。奶奶告诉我:“今天送灶王上天,拍拍灶王的马屁,灶王就为咱家给玉帝说说好话,不让他给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煞是有趣呢!
过了二十三,除夕眨眼就到了,大人、孩子都在买新衣,为迎接新的一年做准备。
大人们等着,孩子们盼着,除夕终于到了。此刻,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兴奋的。回老家的路上,我和妹妹一直念叨着买鞭炮,毫不夸张地说,把爸爸妈妈的耳朵都念出茧子来了。
回到老家,经过一天的久久等待,终于开始吃年夜饭了。桌上摆着的各种美食,光是看看,就令人垂涎欲滴,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碗饭。一闻到饭菜的香味,在屋子里玩耍的弟弟妹妹们,立刻兔子似的地从屋子里跑出来,争先恐后地说:“这盘是我的,谁也别抢!”“哇,看起来好好吃啊!”‘’哈哈,今天我要吃两碗饭。‘’说完,又望向桌上的美食,口水咽了又咽。吃饭时,孩子们这个抓卤翅膀,那个抢红烧肉,一片欢声笑语。爸爸端起酒杯,向大家敬酒,一边说着贺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一边举杯畅饮,屋子里一片祥和,团圆的景象。
吃过年夜饭,大人们开始观看春晚,孩子们才不管其他的,一直嚷嚷着放鞭炮,甚至在饭前就分配好了‘’这个是你的',这个是我的‘’。就在这个漆黑的小院里,燃起了火龙一样五彩缤纷的鞭炮,一炮接一炮,点燃了夜的激情。天空中,仿佛有一条条五颜六色的流星,划破夜幕,把新年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天空之上。
我喜欢春节,因为它是旧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是一年里最热闹、最美好、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家乡的风俗作文 12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民谣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节这天华夏很多地方会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囊,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曾在书上看到过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国爱国诗人,由于国家破败,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自杀的那条江边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里,想让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学会了包粽子。
刚到外婆家时,外婆正在包粽子。粽叶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糯米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小盆里。她要包的是小脚粽,顾名思义,小脚粽形状如三寸金莲,顶儿尖尖,脚跟儿圆圆。她先用手指将粽叶窝出一个凹槽来,裹成一个漏斗状,裹紧一点,把米倒进去,封顶,再取了另外一片粽叶对着雏形一裹,最后用绳子包扎。外婆娴熟的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见外婆做出了一个粽子,我便也兴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试一试,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窝出一个槽,把糯米倒进去。就在这时,“哗啦”粽叶里的糯米全都撒了出来,下面的口子开了,糯米就顺着这个口子洒了下来。再看外婆,她已经又包好两个了。尽管心急但也不是办法,只得虚心请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诉我:“你捏的太松了,所以才会散。”听到外婆的指导,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试了一次。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没有再漏了,第二片粽叶也顺利地包了上去。一个小粽子就这么诞生在我的手里,尽管有点小,但它毕竟是粽子嘛。而最后扎线的任务就交给妈妈了。有了之前的经验,包的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外婆和妈妈看见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饭时间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进了厨房。过了一段时间,厨房里传来一阵“噗噜噜”的声音,我想掀开锅看看,却被外婆拦住了:“还没烧好呢,现在开了锅它烧出来就不好吃了。”我有点扫兴,只得脑补锅中的画面:包住粽子的那本来碧绿的粽叶,现在应该已经成墨绿色的了吧?包扎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线,现在也应该变得松散了吧?被粽叶包裹着的糯米,应该变得又软又粘了吧?
“吃饭了,吃饭了。”又是爸爸来喊吃饭了,我飞也似地冲进厨房,锅边两个大盘子里已经装了冷在那的粽子。粽叶和毛线,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样。粽叶里包裹的糯米膨胀,变软变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经从粽叶缝隙之间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厨房里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并把手上一个剥好的“小脚”插上筷子,递到了我手里。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团被粽叶清香环绕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么东西都没放,却无比的清香甜美。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这是苏轼的一句关于端午的诗句。端午节当中包粽子这个习俗,不就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素质的体现吗?
家乡风俗作文 13
当金黄的树叶离开树梢,似蝴蝶翩翩起舞时,那一刻我已知道,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已经到来。
我们接着按照习俗,在一家餐馆坐下,点了几份重阳糕和一桌丰盛的菜。爸爸和爷爷当然也点了两杯当地特有的菊花酒。这时候,爸爸问我:“重阳节为什么要喝菊花酒,佩茱萸?”我摇摇头,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不知道怎么回答。
爸爸抿了一口酒,笑着对我说:“传说九月九日是不祥之日,多灾多难,因此民间流传在重阳节登高,佩茱萸以辟邪。”“这传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多好呀。”这令我十分感叹,这时候,爷爷不知从哪掏出了茱萸佩在了我的腰间,笑着说道:“快带上,小心灾难专门来找你。”我们全家人呵呵笑了起来。
一转眼便是漆黑的夜晚月亮被厚厚的云层笼罩,已留下几丝皎洁的身影,我们望着远处的灯光和绿影默不作声,似乎正为之后的人生默默祈福。
在回家的路上,我低沉着吟送起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偏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让我回忆起这段难忘的旅行。
重阳节当日,等我放学写完作业后,我们一家老小准备到泰山公园的泰山前去游玩。登高必定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据说是为了消灾躲难。
转眼间就到了泰山公园,我们一行人对重阳节的到来感到十分兴喜。登高的途中,我给爷爷奶奶送上了祝福语,祝他们重阳节快乐,身体健康。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当然要尊老、敬老、爱老了。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登上了这座小山,望着远方被层层烧云映红了天空,大雁排成“一”字形向远处的天边飞去,我们一行人赏着秋景,说说笑笑的走出了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