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孝经》读后感【优秀20篇】正文

《《孝经》读后感【优秀20篇】》

时间: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

《孝经》读后感 1

这个暑假里,我去了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应当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教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经典诵读《孝经》读后感作文 2

“百行孝为先”是古代的一句俗语,原本,我对“孝”字还不大了解,自从我读了《孝经》之后,我渐渐对“孝”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就拿“黄香敬父”来说吧:黄香母亲早逝,为此黄香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当严寒时,黄香会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脱下自己的衣服,钻进父亲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为止。父亲为此感到很感动,也很自豪。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亲要独自照顾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学习,但我平时却很少帮母亲做些什么,这时,两行热泪不由自主滑过我的脸庞。“融四岁,能让梨。”我们的孝心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其实能为父母做的还有很多。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让我们学会分担,学会感恩。

孝经读后感 3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回答:“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经读后感 4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孝经》读后感 5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旅。——读完《孝经》后,我觉得《孝经》是孔子和曾子的问答之词,孝为先。《孝经》的整个理论是孝道,但这个“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奉献,更是对父母的奉献。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是孝道。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层次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孝道,表现出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所说的孝道并不是盲目地服从父母,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确时,他们有勇气提出,这与封建社会后来的愚蠢孝道不同。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作品,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所以天子,一定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天子不仅不尊重自己,还尊重父亲,不仅不以自己为先,而且先尊重兄弟。对待兄弟们都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地方。

《孝经》提出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来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提倡“孝”贯穿人的一切行为,“身体母伤害的身体皮肤”,是孝之始;“站在行道上,在后人中出名,现父母”,是孝之终。它将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提倡“孝”要“从事亲开始,从事君开始,终于站了起来”,并根据父亲的生命过程,如生老病死,提出“孝”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悲,祭则致其严”。

学校向我们推荐《孝经》一书,是为了让我们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不要等到孩子想抚养,亲戚不在。事实上,父母比想象的更爱你,但方式会有点特别,我们都应该理解父母,记住一个词—孝!

读孝经有感 6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提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经父母,应该有两个方面:精神上与物质上。在物质方面,应是等到我们成年后,工作时,给予他们物质享受。但是精神方面的孝会比物质上的更重要。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能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会是为我们的前程而着想。当我们与父母有相反意见的时候,也应该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可以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不让我们与父母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我相信,父母会乐于倾听我们的想法,尊重我们的'感受。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除了父母,我们也应该尊敬老师。我们不能随意顶撞老师,认真听取老师对于我们的学习上的建议。上课时认真听讲,思维活跃。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7

“百行孝为先”,这是一句古人的俗语。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这个字的含义,但当我看了《孝经》以后,我便又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字的意义。

《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虽然《孝经》总字数连两千也未达,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已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西汉开始,这本书受到历代人们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

“黄香孝父”的事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黄香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对父母非常孝顺。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每次帮父亲打完水后,都会拿一把扇子,将席子扇凉了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怕父亲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于是每天都抢先上床,以自己体温捂热被子,然后再让父亲上去睡。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么打动人心的孝子!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两行清泪从眼角流下,轻轻滑过脸庞。

连世界之作——《三字经》都有大部分笔墨写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讲的是“孔融让梨”。孝顺的孔融孝敬长辈,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拿小的,又是一个孝子值得我们去学习!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们要从小理解“孝”,实践“孝”,将这本书吟之,诵之,感之,悟之,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8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文昌孝经·守身章的原文及翻译 9

文昌孝经·守身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真君曰: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立身之基,贵审其守。无身之始,身于何始?有身之后,身于何育?有挟俱来,不可或昧。当思在我,设处亲身,爱子之身,胜于己身,苦苦乳哺,望其萌芽,冀其成材,寸节肢体,日渐栽培,何一非亲。身自劳苦,得有此身,亲爱我身,如是之切,保此亲身,岂不重大,守此亲身,尤当倍笃。尊规合矩,如前所为,矜骄不形,淫佚不生,嗜欲必节。父母之前,声不高厉,气不麤暴,神色温静,举止持祥,习久自然,身有光明,九灵三精,保其吉庆,三尸诸厌,亦化为善,凡有希求,悉称其愿,兢兢终身,保此亲体,无亏而归,是谓守身。苟失其守,块然躯壳,有负父母,生而犹死,抑知人生。体相完备,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处所,一身运动,皆神所周。神在脏腑,欲不可纵;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纵欲犯刑,非伤即死。凡有身者,所当守护,守真为上,守心次之,守形为下。愚夫匹妇,无所作为,亦足保身,何尔聪明,� 大罗天神,观见斯若,发大慈悲,降生圣人,以时救度。惟兹圣人,躬先率孝,加检必谨,加恤必至,不忍斯人,堕厥亲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种种孝顺,当身体物,体在一身,化在众生,畀兹凡有,同归于道,身居不动,肆应常普,如是守身,是为大孝。

即说偈曰:亲视子身重,常轻己身轻,人何仅负己,损身背吾亲,莫将至性躯,看作血肉形,今生受用者,夙世具灵根。

又说偈曰:一切本来相,受之自父母,谓身即亲身,人犹不之悟,谓亲即身是,重大不可误,完厥惺惺体,尽我所当务,无量大道身,圆满随处是。

又说偈曰:同此亲禀受,一般形体具,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尘世,以兹不磨守,保炼中和气,真培金液形,元养玉符体,广大不可限,生初岂有异。

孝子金身咒:惟恐此光明孝子身,果是金刚不坏身,化成即在当身内,现出千千万亿身。

译文

真君说:所谓孝子,要想体恤双亲的心志,首先应当立身处世。立身的基始,最为重要的是要慎重自己的操守。没有人身的初始之时,我的身体是从何处而来的呢?有了人身之后,身体又是怎么得以抚育的呢?我有从出生挟持同来的良心,此心不可暗昧,我应当仔细想想。以父母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父母怜爱子女的身体,胜过爱护自己的身体。艰难地哺乳,期望他渐渐成长,希冀他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一寸一节肢体,日渐栽育培养。哪一点不是靠双亲勤劳保护,才得以有了我的存在?父母爱我此身,是如此的关切,好好保护此身,怎能不关系重大?守持好双亲给我的身体,尤其应当加倍地坚定。遵守规则符合规范,效法前人的行为。骄横傲慢之貌不显,淫欲放荡之心不生,节制自己的不良嗜好和欲望。在父母面前,声音不要太高,气息不要粗大;神色温柔娴静,行动举止舒缓。坚持久了就成为自然的事情。这样,身体就有光明,九灵三精等神就会保佑你吉祥;而三尸等邪神,也会化恶为善。凡有希望得到的东西,都会称心如愿。众生都小心谨慎,保护好双亲给我的身体,没有一点亏损而返归原初,这就是守身。如果不能持受,徒具躯壳,就会辜负父母,虽生犹死。

哪里会懂得人生,形体相貌完备,就会有神,它每天都在人身中,身体各部位都是它的处所。整个身体的运动,都是由神主宰。神存在于五脏六腑,不可以纵欲;神存在于四肢,不可以受到刑罚。放纵欲望,触犯刑律,非死即伤。凡是有身体的人,都应当守护。保守真性是最上乘的,守持良心次之,保守形体最次。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作为,也可以做到保身。为什么你这么聪明,却去做奸妄之事,蒙昧心性,忘了自身,沉溺于欲海,却全然不知醒悟?天帝神仙看到这些,发大慈悲心,降生圣人,以便能够随时救度世人。只有这样的圣人,亲自率先躬行孝道。谨慎加倍地检察自己,加倍地爱恤自身。不忍心看到世人,将父母给予他们的身体堕落毁坏。一切栽培扶植,无非帮助他们实现保守身体的目的。种种孝顺的'行为,当以自身体恤万物。体道虽是圣人一人,却能够感化众生。将此道理授给所有有身体的人,使其同归于孝道。守身不动,而又能广泛地应接事物,如此守身,那才是大孝。

即说偈道:双亲非常看重子女的身体,常常将自己的身体看轻。人们为什么反而背叛自己,损坏自身而违背父母?不要将充满灵性的身躯,看作是血肉形体。今生之所以能够享受一切,是因为前世所造就的灵根。

又说偈道:一切本来体相,从父母那里禀受而来。说自己身体即是双亲的身体,人们仍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谓父母即是自身,此理重大不可有误。保全这个聪明的躯体,完成我当前应作的要务。成就无量大道身,随处都圆满充足。

又说偈道:每个人的形体都是秉承自父母,形体具备。好啊,孝子的身体,能够超越尘世。不磨灭自己的对身心的保养守护,保持炼养和谐的元气。以真气培养长生不死的身体,以元气涵养神仙体身。广大不可限量,有生之后的形体与原初的本性没有差异。

孝子金身咒:唯有这个光明的孝子身,果真是金刚不坏身。一旦修化成就,即在自己身内显现千千万亿个化身。

《孝经》读后感 10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

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

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 11

最近读了《孝经》,古文有些晦涩难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这里想浅谈一下对孝道的感悟。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为修德之本,以孝道为根本来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平天下。孝是基本原则,是做人做事的检验,人不孝免谈。《孝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勿违。”意思是说生前事父母以礼,远比死后再补救要可贵的`多,事亲五要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指的是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理发不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让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动;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沟通,开导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对父母尽量做到不顶撞,多关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让父母安心。对于孝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古语说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说人年纪大了像个孩子一样。我们小时候耐心的养育我们,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要耐心的对待老小孩。

读孝经有感 12

今天,我和妈妈一块读孝经 卿大夫章第四。这章孝经教会我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

卿大夫是王朝和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高点。这一章里面讲到,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现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语言,不该说;不是现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语言,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法服就是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古代服装的样式、颜色、花纹和布料,是根据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规定。法言是合乎礼法的言论,德行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做一个遵纪守法、懂文明、知礼仪的好孩子,要勤奋学习不懈努力!

《孝经》读后感 13

《孝经》是一本深入人心的儒家经典,它以孝道为核心,阐述了孝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阅读之后,我深感孝道的伟大和深远影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是父母赋予的,珍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基本的孝顺。同时,孝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尊敬和物质上的供养,更是内心的关爱和实际行动的体现。

《孝经》还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强调孝道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石。这让我认识到,孝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总之,《孝经》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孝道的内涵和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践行孝道的决心。

孝经读后感 14

《孝经》里有一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每个人都是托体父母来到人间的,又在父母的呵护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所以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仪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敢问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能爱谁?你不爱别人谁又能爱你。不孝父母之人不可交。

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这个人绝对没好报,他的人生和事业都不会顺。这是天道,这是规律。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我们村有一家人不孝顺父母,老人六十多了,还去新疆摘棉花,回来后挣的钱被小俩口要走,不让老人花。

先是丈夫建筑出事,摔下来,花了好几万。妻子又动手术,花费好几万。邻居们都说,遭报应了。其实这不是迷信,这是天道规律。哪些事业大发展的人绝大多数都孝敬父母的人。

厚德载物,从来不是句空话,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大的德。当我们真正从各方面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才会顺,孝顺可以这样解释吧。

孝经读后感 15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的蔡顺,他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回答:“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读《岳飞传》有感 16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叫《岳飞传》的书,这本书不仅好看,还使我受益终身。

《岳飞传》讲述了岳飞的一生:岳飞从小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又拜周侗为义父,他用功读书、专心习武,没过几年,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之后,岳飞考上状元,带领军队南征北战,虽然一开始十分顺利,但最后却死在秦桧手里。

《岳飞传》一共有四十六个故事组成,其中我最喜欢第十三章:岳母刺字,讲述了岳母怕以后有人引诱岳飞叛国,便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希望他做个忠臣,流芳百世。

在后面的故事里,岳飞真正做到了精忠报国,我想,这四个字不仅刺在他的背上,而且也刺在了他的心上,也让我明白岳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他和无数宋兵一起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保家卫国,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虽然,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已经没有战争的“影子”,但每个中国孩童都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努力去做,将�

想起岳飞,又让我想起一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他在临终前写下《示儿》一诗,表示对国家没收复的土地而遗憾,诗的最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他爱国到连死后也不忘收复失地,我敬佩这种精神。

读完《岳飞传》这本书,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岳飞骑马拿着长枪上阵打仗,百战百胜的情景……

总而言之,我敬佩岳飞,他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孝经》读后感 17

今天我读了《孝经》的开宗明义章第一。此文开门见duhougan山一下把孝是什么给讲了。孔子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忠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体、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不能乱毁乱伤。这是孝的开始,立身、行道,成为一代忠臣,以显父母,这是孝的结束。这应该就是孝的大概意思了吧。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孔子是非常温和,非常容易让人接近的,但是又不失老师的威严。曾子很谦虚,恭恭敬敬的,这就更加激发了我读孝经的好奇心。

学了这篇文章,我感觉我们不能在身上乱刺青,因为身体是父母给的。要做到立身行道,我一定要先做到尽量的不要老是去向父母索取,要懂得给父母奉献,回报父母。

我一定要学习先辈们的知识,做一个大孝子。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后感200字 18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孝经》第一章节的开宗明义。

开始的`时候,自己拿着书读了几遍,完全不明白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后来通过老师一句一句地讲解文章,我知道了:我们身体的四肢、头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的,不能随便把它们弄坏和损伤,这是孝敬父母的第一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在世上,要好好学习,要有所成就,要扬名于后人,要让父母

我学了孝经以后,忽然懂得了感恩,忽然明白了,孝顺父母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听妈妈的话,从这一刻做起,报恩父母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文昌孝经教孝章第五·原文及翻译 19

关于文昌孝经教孝章第五·原文及翻译

【原文】

真君曰:孝自性具,教为后起。世多不孝,皆因习移。意既罔觉①,智又误用。圣人在上,惟教为急。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慎择。贤良之师,化恶为善;不贤之师,变善为恶。师而不教,过且有归;教饭王应梦之不善,其罪尤大。不贤之师,导之匪僻②,引之邪佞,养成不肖,流为凶顽③,越礼④犯纪,妄作无忌。虽欲救之,急难格化。如是为教,罪实非轻。

【注释】

①意:清刻本《文昌孝经注解》中为“愚”。本书采用其说法。罔觉:无知。

②匪僻:邪恶。

③凶顽:凶狂且不易制伏。

④越礼:不遵循礼仪法度。

【译文】

真君说:孝是人性中本来自有的,教育尽孝则是后来出现的。世人多半不孝,都是因为习俗使其改变。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聪明的人又错用心思。圣人在上,唯独对于孝道而着急。教习孝道的责任,重要的是在师傅,尤其应当慎重选择。贤良的师傅,能将恶人化导成善人;不贤明的师傅,却能将善人变成恶人。作为师傅而不教导学生,师傅有过错,并对过错负有责任;而如果教导不好的东西,其罪过就更加重大了。不贤明的师傅,会教导人行为邪恶,引到奸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变为凶狂顽劣之人,毁越礼法,违犯法纪,胡作非为而没有忌惮。虽然想拯救这样的人,但急切间也难以改正变化。如果像这样为师教人,罪过实在是不轻。

【原文】

药石①之师,惟贤是与。行己②端庄,导人忠信,教不他设。孝无畸形,因其本然,还所固有。朝敦③夕诲,幼育长循,惟兹孝弟,化行是先。虽至愚氓,无不晓习。如是为教,功实不少。为功为罪,职岂易任。惟名尊严,其实如何?孝弟④是宗。能孚孝者,弟亦本诸。助君为理,转移风俗,全在师儒。教不可误,师不可违。自重在师,率教⑤在弟。孝原自具,有觉斯兴。

【注释】

①药石:古时指治病的药物和砭石,后比喻规劝别人改过向善。

②行己:谓立身行事。

③敦:敦促;督促。

④弟(tì):同“悌”,遵从兄长。

⑤率教:听从指教,遵从教导。

【译文】

能够导人向善的。师傅,只教人以贤良的品德。立身行事端正庄重,以忠信引导人,其他不合乎孝道的事情,不敢教人。孝道更没有畸巧,不过依于人的自然本性,复归人的固有善性。朝夕不断地敦促教导,长幼都依循而行,总要用此孝悌之道,先行教育化导。虽是愚笨之平民百姓,也没有不熟悉的。像这样教育学生,功德实在是不少。既能立功也能获罪,师傅一职不是那么容易胜任的。师傅的名称甚是尊贵威严,其实质又是什么呢?就是以“孝”“悌”为根本。如果能够以孝服人,“悌”的品质也就本于此而立了。帮助国君治理国家,移风易俗,完全在于以儒为师。师傅不可误人子弟,子弟不可以违背师傅。师傅应当自重自爱,弟子应当遵从教导。孝本来都是自性具备的,但有了师傅的提醒,孝心才得以兴起。

【原文】

偈曰:孝弟虽天性,良师当时省。一或干不孝,何能全弟行。罪愆①有攸归,师实难卸任。能作如是观,训之方有定。

【注释】

①罪愆(qiān):罪过;过失。

【译文】

偈说:孝悌虽然都是源自天性,但也有赖良师的时时警省。一干不孝的事情,怎么能使“悌”行圆满。罪愆有所源自,师傅实在难于推卸责任。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训导弟子才能有确定的准则。

【原文】

又说偈曰:教虽赖良师,人亦当自谨。无自干不孝,徒然费师训。

【译文】

又有偈说:教化虽然有赖好的师傅,人们也应当自己谨慎。无故做不孝的事情,就白白地浪费了师傅的教训。

【评析】

教孝,即教训孝道。本章意在说明,孝道虽为人之本来善性所具备,但有赖于良师的教导。

《孝经》读后感 20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