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优秀8篇)正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优秀8篇)》

时间: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肖申克的救赎英文观后感 篇1

The film mainly tells the story of banker Andy, who was drunk and wanted to shoot his wife and her lover because of his wife's extramarital affair, but he didn't do it. Coincidentally, someone shot his wife and her lover that night. He was charged with murder and sentenced to life imprisonment, which meant that he would spend the rest of his life in Shawshank prison.

He was sentenced to life in prison for murder in 1920and was paroled several times without success. He's now the authority in Shawshank, and he can get almost anything you want if you can afford it. Every time a new prisoner arrived, people would bet on who would cry the first night. Red thought the frail Andy would cry, but Andy's silence cost him two packs of cigarettes.

For a long time Andy barely touched anyone. A month later, the first thing Andy asked Red to do for him was a stone hammer. He wanted to carve something to pass the time, and he said he tried to escape the routine inspection of the prison authorities. Then Andy gets another picture of Rita. A large poster of Hayworth was plastered on the cell wall.

Once, Andy and some other prisoners out to work, he overheard the prison officer talking about taxes. Andy said he had a way to get the prison officers to legally cut out the large tax in exchange for three bottles of beer for each of the inmates he worked with. Over a beer, Red guessed Andy was just using his free time to enjoy a brief period of freedom.

On a ward round, the warden took Andy's Bible, but did not open it and handed it back to him, and told him that "the way to salvation, is in it", but the warden did not expect that the "way to salvation" is really in it. Then he was sent to work as a librarian in prison. He wrote a letter every week to keep the library up to date. He fought for the expansion of the library, and six years later, he got his wish. After that, he began to help the dignified warden to launder money. And handle other documents required for other prison officers.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2

电影讲述了一个无辜入狱的囚犯Andy越狱的故事。Andy由于被告故意杀人入狱,但在监狱中他没有放弃希望,他积极为狱友做些有意义的事,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技能和兴趣。做着自己的事,不经意就帮到周围的人,由此他得到很大的便利。他首先在监狱呆一个月,了解了监狱的情况后,开始结识纬德,首先弄了一把小锤子,接着不时弄些海报,并用雕刻的兴趣掩饰挖隧道。此外,他帮监狱长洗黑钱,借此他弄了个假身份,为逃跑后做整备。经过一系列的整备,他最终成功逃脱。而在监狱中,他为了接触监狱长,先接触小警员,展现自己的能力,并借此让伙伴喝上冰镇啤酒。而一个小混混想学习,他也很耐心地教。这都很好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友善。在情节的设置上,我发现两点很好,其一是监狱长找小混混谈话时,本来以为是一个转折,结果却是监狱长为一己之私杀了小混混,这也表现了监狱长的贪婪和阴狠。其二是清晨点人数是,我以为Andy自杀了,最后却给我一个大惊喜---逃跑了。情节的设置十分引人入胜。

看完电影后,我真正意识到自由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为此我觉得,即使我们无法做一个好人,但一定不可以做一个坏人,更不要去触犯法律,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那可能就是一辈子的自由。所以不需要太热衷于功利,差不多就好。明言也有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 篇3

首先谈下“体制化”。老布从初入狱的痛恨,压抑,反抗,麻木,到后来逐渐的接纳,适应与喜欢。以致到获得自由出狱之后,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可见人们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力量多么惊人,习惯的就像一个巨大的车轮,它的力量大的可怕。

瑞德的死,让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躯体的死亡,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瑞德入狱后多少年一直“改过自新”。他说:“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是并非受罚才后悔”。提示我们:许多事情无法重来,生活的轨迹无法重走一遍。唯有勇敢正视错误,珍惜现在,活好每一天。

而主人公年轻的银行总裁安迪,被冤枉杀了他的妻子及其情人。终身监禁。生活巨大的打击下尽管一度失意,后来仍然坚信希望,保持乐观,并且一直试图用书和音乐重新点燃狱友们的希望。

另外一个年轻犯人知道安迪的案子,并且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审此案时,却遭拒绝。而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长却害死了知情人。面对他从此潜伏伺机出逃。在他长久坚持和智慧牵引下,二十年后的某天终于重见天日。出逃时还顺利带走了监狱长的贪污受贿的真相。该电影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弱点,以及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是退缩逃避还是利用智慧奋力拼搏,有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命运。

喜欢安迪夹缝求生的智慧,奋力勇敢救赎自己,并为别人发光发热的美好人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4

假期,利用晚间的时间,认认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丰富,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内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希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起的这组关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以我个人的阅历,用尽自由与未来为代价,我想,我是承担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定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不是最初的那个,而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起初,我是很难知晓他的希望,他的精神来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渐进行,直到结局慢慢到来。

十年,二十年,以我现在的年龄也仅仅是经历过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认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给了一个红章,一个瑞德申请假释驳回的红章。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勇气,不知道从哪里到来的希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通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同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特别丰富的。而最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过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理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很多的时候,我是不怎么爱看电影的,因为我觉得电影让人不像人了。几十年的光阴,在电影里,只是两个多小时而已,每一个十年只是换来了一个红章。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么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希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典狱长对安迪说,读《圣经》能获得救赎,信上帝能获得庇护。然而罪人还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说他多么伟大,一定要辩称上帝多么万能,倒不如去实实在在感谢一个人,感谢一个真实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希望的洞罢了。

看完全集,我才开始懂得二十年并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监狱里呆着的时间。以他向州议会申请图书馆资金的毅力,若是他用来辩解自己,或者说用来说明自己的无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没有,他没有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才慢慢的开始明了:他是为了对妻子赎罪,一次他认为需要的,一场用尽他的青春与未来的对爱的救赎。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狱长的不是那个洗黑钱的典狱长,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着一些遗憾。尽管安迪一直在救赎,但是最后关头他毕竟还是逃避了。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在观看影评的时候我才发现,最后安迪与瑞德的相会是制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说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这加上去的神来之笔,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从这个角度能讲,其实安迪是幸福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美国电影能引起这么多非美国这个国家,这个种族的人群的共鸣的原因之一吧。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5

《肖申克的救赎》值得看两遍,甚至更多遍。大部分电影如同时装,赶一个时髦,过上一把瘾,就永远过去了。但是确实有些电影是可以沉下来的,它将在这个世界永存,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有些电影,给我们感官上的快感,让我们暂时降低智商,如孩童般地快乐;有些电影,给我们人世间没有的奇景,满足我们白日间想入非非的幻想;而《肖申克的救赎》不同,它是一部感动我们心灵的电影。

最初听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实际肖申克不是这部片子中两个男主人公的任何一个,它是一个地名,即"鲨堡监狱"。

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不仅是因为它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而且是因为它对人的精神的磨蚀。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全部放弃希望变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但是在监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不同意这样,他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什么感动了我们?是安迪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奔向自由?是安迪的朋友阿瑞在被关押40年后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是这些,却又不仅是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渐渐渗入我们的心灵的。如果要全讲述出来,就要把电影整个重讲一遍。是的,一点一滴地叙述,那撞击我们心灵的东西在你不设防间直触你的内心深处。即使在唯一能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证人被监狱长槍杀了以后,安迪仍不肯放弃希望。阿瑞看到他在神思恍惚间讲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与梦想,以为他快要精神崩溃了,“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他这样解释安迪。其实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会如此原谅安迪:曾有多少人被残酷的环境毁掉啊!

但是——这真是好莱坞式的——电影竟然不给我们这个充满必然的悲剧结局。安迪没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知道这情景是梦,好莱坞制造的梦,但我们仍然感激这梦,因为它实在是太美好了。回想一下这部影片,虽然讲了那么多残酷的事,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竟然都是美好的记忆。比如安迪冒死向看守队长进言,为狱友们赢得了一箱啤酒,大家在陽光下畅饮的情景;比如安迪不顾一切进入监狱长办公室为大家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场面:你从来没有觉得自由的陽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

我多希望我能在高三时有幸欣赏它,因为它一定能在我落寞时唤醒我:世上最恐怕的事不是失败,而是一个人活着没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 篇6

《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 Redemption)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而改编成的《肖申克的救赎》剧本,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影片中涵盖全片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影片的结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宣泄。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Andy)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恩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瑞德(Red)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徙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他成为了肖恩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每当有新囚犯来的时候,大家就赌谁会在第一个夜晚哭泣。瑞德认为弱不禁风、书生气时足的安迪一定会哭,结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输掉了两包烟。但同时也使瑞德对他另眼相看。

好长时间以来,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报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像在公园里一样。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小的鹤嘴锄,他的解释是他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他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不久,瑞德就玩上了安迪刻的'国际象棋。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影星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上税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做为交换,他为十几个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两瓶Tiger啤酒。喝着啤酒,瑞德说多年来,他又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知识,很快使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甚至孩子的升学问题也来向他请教。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恩克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长,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小笔钱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监狱生活非常平淡,总要自己找一些事情来做。安迪听说瑞德原来很喜欢吹口琴,就买了一把送给他。夜深人静之后,可以听到悠扬而轻微的口琴声回荡在监狱里。

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两个月的严重惩罚。而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长却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变得很消沉。有一天,他对瑞德说: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获得假释,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第一次和妻子约会的地方,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到时你就知道是什么了。当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大作,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越狱成功。

原来二十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鹤嘴锄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安迪出狱后,领走了部分监狱长存的黑钱,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监狱长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第一页写到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另外圣经里边还有个挖空的部分,用来藏挖洞的鹤嘴锄。

经过40年的监狱生涯,瑞德终于获得假释,他在与安迪约定的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和一封安迪的手写信,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动的是安迪对待自由和希望的坚持与向往,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没有放弃对希望的信念。安迪对自由和希望的追求是最令人赞赏的,对他来说即便只是片刻的心灵上的自由也是很珍贵的,为此他让狱友们喝上了本不可能喝到的冰啤酒;他坚持刻石头,即便进狱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兴趣;为了重温音乐的美好,他不惜违反监狱的规则而被独自监禁2个星期;为了建立图书馆坚持每2个星期写一封信,6年不间断;为越狱,19年靠一根小小的铁锤挖除了一条地道。

瑞德是此部电影另一重要人物,而电影正是以他的角度来讲述安迪的一切的。如果没有安迪的出现,也许瑞德会步上老布的后尘。然安迪不仅解救了自己,更是解救了瑞德以及监狱里的很多人。而瑞德的存在也是安迪最终越狱成功的重要媒介之一。瑞德和老布的例子也让我们认识到体制化的可怕,人一旦体制化了,那么一旦他离开了这个体制就会活不下去。老布最后呆不下去了,上吊自杀。瑞德也因坐了40年的牢,在上则所也是打着报告才去的,这俨然已经成为了刻在骨子里的天性了。

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100字 篇7

在我们自己的现实中,我们注定是自己剧中的主角,而电影给我们一个局外人的机会,所以我们经常喜欢以一个局外人角色从影片中寻找自己、审视自己,总喜欢从电影中寻找生活、审视现实。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

片中瑞德关于监狱高墙的一番话语发人深省:“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监狱就是如此的将一个人彻底改造,狱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为一个计量单位。当看到忽然间岁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人的希望都会消失殆尽。瑞德曾经告诫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而倔强的安迪始终坚信着希望,没有一刻不在构筑着自己的希望,而且他一直试图用图书和音乐重新点燃狱友们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有最广大的“遵纪守法”的市民,有横行街市的恶霸,有滥用职权的当道者,有巧取豪夺的投机者,当然有潜伏伺机而发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体制又如当今社会体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当权者干着肮脏的勾当却会在公众面前宣讲“拯救之道”,似乎只有当性格没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体制化”的人们习惯逆来顺受的时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当瑞得“因没有报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时,伴我的不是发笑而是颤栗:体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来时因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悬挂着的身躯,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这三个字最大的含义,或许不是真正的体制,而是我们所依赖的生活习惯。平时,我们依靠习惯生活,也在超越着习惯,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实现个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样拯救了自己,却也拯救不了集体。瑞德一直在努力“改过自新”,却又无助习惯性地生活着,最终在最后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释审查时,留给我们一段经典的台词:

“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我想瑞德绝不是对审查者说这番说,而是说给我们芸芸众生。是啊,生在人世间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在习惯性的生活状态中耗费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如果能够回到过去,能够纠正那些走错的路、做错的事、说错的话,该有多好!如此,我们会面对那些爱错或没有爱错的人,会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诚再博一次。可是,世上没有如果,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再次经历了140分钟听觉与视觉的洗礼,没想到这次依然被感动的差点热泪盈眶,影片中真挚的情感让我想起来了社会上流行的“四大铁”,我想铁窗肯定应该也算“同过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篇8

上周六晚,收看电影频道的《肖申克的救赎》,感触很深,看完电影已经1点了,一直反思,居然到凌晨3点才睡着。还是写下来吧,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这是一部美国的大片,据说是6大奥斯卡金奖的提名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一群监狱囚犯的生活和思想。

这部影片给我的最大的触动却是: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严重地限制人们对新生活的接受与适应的能力和欲望。当在监狱生活了50多年的德鲁克斯意外获得假释时竟以刀相挟同伴拒绝离开时的激烈场面,以及他无奈接受假释后重新步入社会时的举步维艰导致产生种种恶念以达到返回监狱的目的,而最终却选择自缢的方式拒绝新生活时,我无法控制地流泪了。

是的,这使我想起了LG的母亲,一个在贫穷的山沟里生活了50年从未出过山沟的女人,某一天,儿子突然告诉她,将户口迁往外地,并要她抛弃多年来赖以生存的田地以及相依为命的女儿,还有所有的亲人朋友,从此背井离乡随他走出山沟走入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家庭去接受素不往来的人接受他们取代亲人在生活中的角色,突然要改变自己50年的生活方式去适应新的环境重新学习生活和待人处事,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残酷怎么样的勉为其难?那时我和LG正年轻,没经历过多少世事,无法理解她当时对我和我儿子的激烈甚至恶劣的态度的起因何在?要如何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而这,也形成了这些年来我心里一直无法自愈的伤痕,一个阴影。我只知道,我不怪她,只怪自己的承受力不够,这些年来,从不敢提再和她相处,因为害怕再次受伤害。我们从未经历过这些复杂的思想,参不透。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年老体弱却依然无法共处无法尽孝,作为儿子的LG身心疲惫,而为人媳妇的我却一再地任由自己消极回避,甚至夫妻俩都产生了想放弃这段婚姻以求尽孝与生存两全的念头。我们,不够坚定,更重要的是,不知所措。

而现在,明白了是生活习惯根深蒂固的原因,我们又能怎么去改变呢?放弃城市生活,带孩子回到那个封闭的小山沟去照顾她,牺牲自己的工作前途和孩子的未来,去尽那份无奈的与时间竞跑的孝道?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如安迪为瑞德所做的万全准备,解他所有后顾之忧,她能如瑞德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我们的家庭和我们一起生活吗?要怎么样,才能解她的后顾之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