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精选2篇)正文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精选2篇)》

时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午夜帮家人们分享的《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精选2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 篇1

关键词: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96-02

《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在《知音》篇中,刘勰系统地论述了文学鉴赏理论,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及实践也颇具指导意义。

刘勰所言“知音”源自《列子·汤问》中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说,“知音”最初指听得懂音乐,善于从音乐中把握演奏者表达的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之学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后来刘勰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1]。

一、知实难逢

刘勰在《知音》开篇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对此,纪昀评论“难字一篇之骨”。因此,刘勰在《知音》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知音”之难。

1.贱同思古,贵古贱今

刘勰将贵古贱今置于三种错误之首,认为,文学鉴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心理, 刘安《淮南子·修务篇》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3]曹丕《典论·论文》云:“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时。”[4]刘安、曹丕等对贵古贱今的思想已经予以抨击。

在《知音》篇中,刘勰以秦皇、汉武对韩非、司马相如的态度说明此“二主”尽管身为“鉴照洞明”之君主,也落入“贵古贱今”的俗套。

当然,刘勰的论述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这一点;另一方面,刘勰仅从“贱同而思古”的角度举例,而并未真正从“古”和“今”的角度对“贵古贱今”进行论述。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曹丕在《典论·论文》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4]刘勰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认为“文人相轻”致使文学鉴赏中偏见的产生,影响了真正的“知音”。其实,这一点与古代社会制度有关,古代的文人只能通过学达到仕的目的,那些学而优则仕的人成了官场中的文人,自然会有位高一等的心理;而没落的文人也只能自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箴言,高傲地藐视一切。如此看来,文坛上“文人相轻”的现象无法避免,“崇己抑人”的偏向难以避免。

3.信伪迷真,妄加评论

对信伪迷真的现象,刘勰批评楼护自身文学修养不够、学问欠缺,却妄为评论,信伪迷真,而招致别人讥笑。对此,刘勰提出了文士不可妄加评论的观点,他对文学鉴赏者自身素质的重视由此略见一斑。另外,刘勰借酱瓿之议的典故,批评了当时不良的批评风气。

在论述知音难逢的问题上,刘勰举出了历史上不同身份、才情迥异的事例批评了以上三种错误方法,并将原因归于文学鉴赏者的主观偏好或自身修养不够。由此可见,刘勰欲建立的是客观、理性的鉴赏批评方法。

二、音实难知

在分析了“音实难逢”后,刘勰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论述了“音实难知”的原因:主观方面“人莫圆该”,由于鉴赏者的修养、爱好、阅历等不同,评论就有所差异;客观方面“文情难鉴”,文学作品往往是抽象的,是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就给文学鉴赏过程带来很大阻力。具体说来。

1.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从客观来讲,阻碍鉴赏者的原因在于“文情难鉴”,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抽象性且包含作者的特定情感,这就给鉴赏者的客观鉴赏带来了困难。

刘勰认为那些有形之物容易分辨,但是楚国人把野鸡当做凤凰,宋国人把燕国碎石误认做宝珠。这些有形之物尚有被误认的可能,更何况那些抽象的充满情感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抽象性使得鉴赏者难以捉摸而产生误解,而鉴赏者并非作者注定鉴赏者在评论文学作品时难以正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从主观来讲,阻碍鉴赏者的原因在于“人莫圆该”,文学作品复杂多样,文质兼具,而鉴赏者的修养、爱好不同使其偏爱符合自己志趣的文学作品。反之则疏远或批判。可见,一个文学鉴赏者是无法顾及到所有作品的,更不可能对不同作品作出相同的褒贬态度。

刘勰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本身和文学鉴赏者两方面给正确的文学批评带来的困难,所以,文学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不能对所有的文学作品作出相同的价值评判,也不能摒弃自己的爱好和偏见,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刘勰提出的批评方法

在分析了知音难后,刘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批评方法。

1.博观

刘勰用大量篇幅论述知音难,并将其原因归于批评家的主观偏好。刘勰认为,要想知音首先应该做到“博观”。所谓“博观”,即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比较、鉴别,掌握各种作品的艺术规律,提高鉴赏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广博、深刻的鉴赏者。

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掌握文学创作规律是进行文学批评的基础。但关于“博观”的范围存在一个问题,即批评家在批评时应持的态度。刘勰说:“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这要求批评家要始终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批评家在品评文学作品时摒弃自己的私人偏好,从作品出发,做到不厚古薄今,不崇己抑人,不信伪迷真,认真研读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作品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六观

在排除批评家主观偏好的基础上,刘勰提出了“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六观”是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前要完成的,也是文学批评中对非情感因素的观照,这与英美新批评中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颇为相似。由此看出刘勰对客观、公正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六观”的提出为文学批评提出了具体方法,这是刘勰对文学批评理论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但是,刘勰并未提出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六观”的内容生硬过于程式化,这是后世文学批评理论中需要弥补和探索的。

3.入情

在排除批评家的主观偏见,对作品进行详尽分析后,刘勰回到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上。当然,讨论此问题的理论基点是“诗缘情”。刘勰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文的来源,因此,必须要把握文所传达的情感。

与此相反,文学批评是根据作品把握作家的思想情感,正是由于“沿波讨源”的鉴赏活动才使得作家与批评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想要做到这一点还在于批评家的见识。只有批评家具备了敏锐的感觉、聪慧的心理,才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刘勰指出“见异,唯知音耳”,能看到作家独特创作才能有正确的评论者。

最后,刘勰提出只有能“深识鉴奥”的评论家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论,享受“欢然内怿”的快乐。由此可见,刘勰并没将批评家完全独立于作品之外,而是在对作品进行客观分析后,借助自身的博见、独特的洞见力与聪慧的内心,达到与作者的共鸣,进而对作品作出正确评论,当批评家对作品作出正确评论之后就会成为真正的“知音”,形成一种愉悦心境。

四、刘勰文学鉴赏理论的现代意义

《知音》作为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专篇,无疑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规律,为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进入火热状态,但是,批评界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如“吹捧”与“棒打”、批评家与创作者的分离等,严重影响着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再回到刘勰的著作中去寻求答案。

1.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

刘勰在《知音》中提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首先要博观,一方面,批评家要广泛阅读,阅读中要保持客观的心态,不要对作品的异己之见抓住不放,要多了解别人的观点,尽可能在批评之前广泛搜集资料,全面了解作家及其作品,要尽可能掌握创作技巧,这也是刘勰“六观”所折射出的对鉴赏者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广泛了解批评家的评论,善于汲取营养,同时能在自己的评论中回避老生常谈的问题。

其次,作为批评家要有一定的实际创作经验。如此才能真正走进文学作品,掌握一般性的创作规律,并将自己的创作体会融入批评当中,做到创作与批评相结合。这也是解决创作者一心搞创作,批评家专注做批评现象的重要途径。

2.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真正的批评家发出的一定是自己的声音,这种评论既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又是独具匠心的,正所谓“见异”者。

首先,要突破现有批评理论的限制。在这个倡导学术规范但仅文坛,学院派批评越来越流行,批评家进行批评,或者直接引用那些所谓的先进理论,或者前后追随,或者谨小慎微,隔靴搔痒,严重影响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因此,要想在文学批评界有所成就,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现有批评理论的限制,研究出一套为己所用的批评理论。

其次,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心态。如今,文学批评变成了一种附会手段,一些批评家为了迎合大众的某些不良心理需求,对低俗的东西大肆赞扬,抑或迎合媒体的需求,致使“深废浅售”的现象出现。更有甚者,以主观爱好去评论文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作品大力吹捧,反之棒打,忽视文学批评的本质,这是造成批评家与作家各自为政的重要原因。刘勰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的艺术技巧及思想情感进行品评的理论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石,也对当今的文学批评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祖萍。知文之难甚于为文之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文学鉴赏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13.

[3]陈莉。在理性分析与直观感悟之间——《文心雕龙·知音》篇中的文学批评模式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魏树喜。从《文心雕龙·知音》篇谈文学鉴赏的方法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解读 篇2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不仅给出了知音难觅的原因而且总结了如何才能成为知音,也就是客观正确的文学鉴赏者。首先是要博观,随之摒弃自己的喜好和偏见,然后再有六观,方能成就知音。

关键词:刘勰;知音;文学鉴赏;文学创作

刘勰在《知音》篇中给出了关于知音这一问题的见解,就文学鉴赏和文学接受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并总结出了自己的主张。倘要深入解读文心雕龙知音篇的主旨,必先要循其本,也就是弄清在刘勰心中何谓知音。那么究竟何谓知音呢?在目前常见的一些注本中,知音的出典共有两个源头:一是认为出自《礼记・乐记》中的“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句。另一种说法认为出自《列子・汤问》篇“子气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语”。显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知音来命篇,借此喻彼,刘勰是以知音代指正确的文学鉴赏者,能正确揣摩出创作者本意的人,也就是俗称的知己。

篇首即感慨:知音其难哉!那么造成知音难觅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一是音实难知。客观存在的实物尚且难以辨识,更何况文学作品这就本就抽象的,不够具体的事物呢?想要完全理解一篇作品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甚至还需要具有跟创作者共同的生活背景才能感同身受。当然了,这是对鉴赏主体的要求,所以说正确的鉴赏主体的缺乏也是导致知音难觅的一个原因。“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文章的体裁内容繁复纷杂,个人的爱好也有所不同,不能做到周全兼备地观察问题。对符合自己爱好的作品以及创作者就大加赞赏,不和自己的口味的便敬而远之甚至是嗤之以鼻,这就导致了鉴赏者不能正确客观地对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因而也不能完全理解创作者。所以说在文学鉴赏这一环节上,除了文学鉴赏主体自身素质不够之外,文学鉴赏者的偏好也是构成知音难觅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音难觅的第二个原因,刘勰也给出了明确的总结,那便是厚古薄今,文人相轻这一问题。贵古贱今这一传统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恒久不衰。崇古尊古本不是坏事,但尊重古人并不代表要一味地厚古薄今,前人虽自有其光华在,但后人真能青出于蓝也未可知。然真有此番觉悟的鉴赏者却是屈指可数。在文学史上,文学复古运动也是层出不穷,如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提倡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大旗,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文风,当然他们的努力也着实有效,但实际上也并没有逃出复古的圈子,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以落近代之口”,终至创造性不足而流于衰微。由此可见,复古在文学史上似乎一直是久盛不衰的,能够跳出这一怪圈进行公允评价的鉴赏者也着实不在多数。

至于文人相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有阐释: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理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不难想见,文人相轻也是历来的传统了,文非一体,很少有人能够各体兼长,但是文人却往往将自己擅长的方面同别人的短处相较便自视高于他人,加之,文人素来心高气傲,面对同道中人尤其是和自己水平相当之人时不免胸怀狭隘,嫉妒暗生,因此能做到摒弃一切外来或内在偏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进行文学鉴赏的文人也是实在难得。所以文人相轻也就成为了寻觅知音的另一大阻碍。

刘勰在知音篇中提出了知音难觅的原因,随即也对如何培养成为知音,也就是一个合格的文学鉴赏者进行了总结。根据刘勰的理解,博观是首要之义,将眼界放宽,见识增广,才能具备正确且全面的鉴赏能力。除了通读之外,对文章轻重的评论应当没有私心,对作品的爱憎也应当不存在偏见,然后才能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六观乃是刘勰提出的更为明确的鉴赏法则,第一,观位体。设情以位体,就是要求情感的表达必须选对文体,文质要相符,形式要与内容相符。这样之后自然就能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第二,观置词。感情必须通过文辞来表达,用字谴词是否能够表达作者胸怀之中蕴蓄的感情,是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因为辞不达意的作品是无法被读者接受的。第三,观通变。刘勰在《通变》中说“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变是兼收并蓄的提升,通是继承创造的发展。要在作品中达到通变的境界先得经历千锤百炼的考验,这是一个继承的过程,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这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第四,观奇正。刘勰在《定势》中说“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观奇”是看作品是否可以发前人所未发之言,做前人所未备之篇,但逐奇的目的最后还是归正,这样才可以免于穿凿讹烂,而得到常人的响应。第五,观事义。“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是在强调运用事类是否合适,须得把握住五个字“理得而义要”。第六,观宫商。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不惟言之而成文,且歌之而成声,不惟以内容充实而胜人,且能以音乐感人,这是诗歌与散文的一个重要区别。符合音律,朗朗上口的诗歌不仅能够凸显作者的水准,同时也便于记忆朗诵,自然是求之不得了。

刘勰在文章最后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这世上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即便再深奥晦涩,只要是有着高超的鉴别能力的人是不难揣摩其意,领略其华彩的。这样就可以说刘勰是把知音难觅的一个原因大致归结在了文学鉴赏者这一方,同时对这种深废浅兽的现象以及流于肤浅的鉴赏者提出了批评以及疏导“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参考文献:

[1]姚念。《文心雕龙》“知音”一词解读[J].时代文学,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