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师在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优秀7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整理的政工师在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政工师专业技术总结 篇1
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农技推广的经验,提高我国农技干部业务水平,经农业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四川、江西、福建、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山东、江苏、新疆、上海等11个省、市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共20人组成赴美农技培训考察团,于1996年10月8日至29日在美进行培训考察。这次培训考察,内容广泛,涉及到美国农业的宏观管理、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方法、农技项目管理、设施农业、通讯技术和农业政策等。大家反映,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培训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考察情况
我团到达美国后的培训工作是由美国洛杉矶国际咨询公司负责接待和安排的。在美期间的培训考察活动主要是在加利福尼亚及哥伦比亚特区进行的。培训考察的方式以专题讲座、结合现场考察,采取听、看、议相结合。培训考察经过是:先后在加州理工大学农学院、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思分校、南加州大学、加州农业局听取了有关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实地参观考察了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农技现场、加州的农场、加州大学农业试验中心,最后在华盛顿拜会了美国农业部推广局的有关专家。
培训考察期间,大家听取了中美人才交流协会会长,美国克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北京、复旦、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联合国专家、中国税务改革项目顾问顾衍时“美国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美国蒙特利公园市商会执行董事克特·塔尼斯“加州农业经济与技术转移”、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贝克博土“关于农技科研新项目的介绍”、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美中导报》副主编邱征成“美国农产品流通与组织”、洛杉矶国际咨询副总裁“美国州农技部门的作用”、加州州立大学教授洪有才“旱作农业的灌溉技术”、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原自然科学和农学院院长凡帝岗教授“美国及加州农技推广体系”、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植保专家尼克·吐斯卡诺介绍的“植保技术”、加州南部地区农业和自然资源技术推广主任史密斯博士“农技推广体系介绍”、加州发西洛县农场主奥文·彼特“关于农场经营情况介绍”、加州大学科尼农业中心管理人员“关于农业科研情况介绍”、加州农业局副局长A·亚特“关于加州农业介绍”、加州农业局经济学博士瓦什卡·斯文卡“加州农业和轮换型灌溉技术”、加州农业局研究人员凯斯·卡蒂“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加州大学戴维思分校国际农业合作部主任“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美国农业部国际项目专家马克尔、马盖先“美国研究、教育和推广合作社”。
应美方要求,我团向美方介绍了我国农技推广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情况,得到美方的好评。
二、美国农技推广的特点
大家在培训和考察中认识到美国之所以会成为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是与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分不开的,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为全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目前美国以2%的农业人口生产出的农产品,除满足全国2.6亿人的生活外,还大量出口,究其原因,这是与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技推广工作分不开的。其特点十分明显:
1、政府重视农技推广工作
美国自1914年建立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体系以来,各届政府都高度重视。
一是美国国会专门设立了农业推广组织和政策委员会,其宗旨是领导和组织全国性的项目和进行政策决策,它是依照国会批准建立的专门机构,具有立法并代表各州和地区进行农业重大决策的职能。负责全美各州农业研究、教育、推广服务合作社与公立大学和学院相关事物的计划制订,并与农业部推广局制定战略计划、确定项目和预算重点;还负责发展和维持与其它联邦机构全国性组织和协会的关系。
二是在美国农业部,专门设置推广局,负责全美推广战略和项目计划的制定,美国国会的农业推广组织和政策委员会确定项目重点和预算重点。
由于国会和农业部均设有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推广工作在组织上、政策上得到了保证,从而推动了全美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较充足
据我们了解,美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政府。国会批准联邦所需的专项技术推广经费,州负责州的预算,县负责县的预算。国会批准联邦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预算约占全美总预算的1%。每年全美联邦、州和县三级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达20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占30%,州政府占50%,县政府占20%。1996年联邦预算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高达8.81亿美元。由于各级政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比较充足,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专心地从事技术推广,不需花费精力去从事经营销售。这是推动美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3、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行合伙制。推广合作社(CES)是1914年国会颁布的《史密斯-里夫合作推广法》,其基本内容是由联邦政府与土地赠与学院、大学和地方政府成立合作性的教育实体。向那些对农业和相关科目有兴趣的美国人提供非正式的教育。赠地学院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得到联邦政府农业部的支持。
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美国国会为加强农业部,于1994年又通过了农业部重组法。该法将各州研究服务的农业合作社(其前身是农业部实验站办公室)和推广服务部,作为推广合作社中代表联邦的合伙人,一起合并成立了全美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服务合作社,即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局)。该局通过与全美50个州,以及波多里格、关岛和处女岛等美属领地的农业技术实验站合作工作。通过与土地赠与法成立的大学、学院合作建立起覆盖全美的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的研究、教育和推广。现在,全美形成了联邦、州立、私立三大系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联邦农业部有推广局、州农业局设有推广办公室,州立、私立大学有农业技术试验站,地区设有农技推广办公室,县有推广站,(县站有5?人)。已形成了三条线、三个层次的农技推广体系。
4、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在改进
(1)直线式推广法
长期以来,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了适应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推广方法。这套方法被美国人称之为直线式推广法。即由农场主向推广顾问提出生产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广顾问对农场主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如自己能解决,就直接向农场主解答,先告诉他怎么办,如自己不能解决,就向推广专家反映。推广专家对推广顾问提出的问题分析后,如能解决,就向推广顾问解答,不能解决,就向研究人员提出。研究人员再分析,能解决的,就向推广专家解答,不能解答的,就进行研究,研究出办法后,再告诉推广专家,逐级反馈给农场主。直线式推广法的模式为:
农场主──推广顾问──推广专家──研究人员
上述办法是美国过去长期采用的推广方法。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套办法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2)交叉式推广法:
现在,美国形成了一套新的推广方法,即由商品研究委员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向农场主提出自己需要的产品名称、数量、质量、价格,并预付一部分贷款,农场主根据商品委员会的要求,分别向推广顾问、推广专家对植保、运输、加工提出技术要求。然后被要求的对象再分别根据农场主的要求进行推广、研究、服务。这套方法被称之为交叉法,其模式为:
农场主
推广顾问植保环保人员
推广专家运输加工人员
研究人员消费者、市场
商品研究委员会
交叉法的核心问题是三个,一是合伙制,二是工作小组制,三是利益均沾制。
5、农技教学、研究和推广相结合
美国农技推广三结合中的教学体系是根据美国国会1862年6月2日的《莫瑞尔法》即《土地赠与法》的规定,由联邦政府为各个州划出一部分公有土地,建立农业和技术学院,各州也可以将土地出售的所得经费支持建立农业和技术学院,为农业培养专门人才。1887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海奇法案》,在全美各地建立了一些农业试验站,他们与农业学院平行,同农业部的实验站办公室相互联系,同各州农业学院发生关系,开展农业试验和研究工作,加上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史密斯-里夫法案》,一起为美国农技教学、科研和推广的紧密结合奠定了基础。为了抓好三结合,各赠地大学还采取了不少办法。一是根据来自于生产实践的问题,确定科研项目,成果一经确认,即向社会公开,不搞技术垄断;二是教师在科研、教学、推广上各有侧重。搞教学、科研的是推广人员的后盾,解决推广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设立的推广教授、推广顾问负责搞推广,互不扯皮;三是对推广人员定期回校进修,更新知识,并鼓励他们取得更高的学位;四是召开教学、研究、推广人员研讨会,探讨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五是为提高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组建“四H”(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俱乐部。目的是提高农村青年的理论、实践水平、领导和管理能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六是广泛的农技服务,如农场现代管理、现代生产技术、机械化作业技术、新产品开发、农业环境保护、社会心理、公共和卫生行为培养、食品与营养、家庭经济预算等方面的服务。
6、农技推广项目实行评估制
为了科学确定农技科研和推广项目,美国农业部提出了一套项目评估制。其程序是先由县提出项目推广的中期(四年)和短期(当年)计划。这个计划由县农校负责起草,经县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银行家、企业家组成)一起研究确定。因为顾问委员会在州、县预算中能帮助推广站,争取多安排预算。县上推广计划确定后,交给州大学,经大学相关专业的专家审核后,送给州政府(州政府主管机构是州农业局),州政府再根据全州的情况把项目审定后上报联邦政府,联邦政府再把项目交由相关专业的专家审核,然后由联邦政府负责下达各州,并检查督促项目计划的执行。
美国的这套农技推广项目的评估办法,其最基本的有两点。一是推广项目是先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二是各赠地大学是把研究、教育和推广结合在一起的纽带。
三、美国农业科研新动态
根据我们在加州大学、加州农业局和美国农业部推广局的了解,美国已经研究制定了九十年代农业科研的6个方面重点。即环境和资源利用及保护;营养食品与安全健康;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场体系和植物体系。目前美国在农业上进行的一些超前科研项目有以下几个。
1、旱作农业灌溉技术:由于美国西部七州均处于沙漠地带,干旱缺水是影响农业的关键因素。如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人口2500万,耕地一亿英亩,其中农耕地2900万英亩,种植和饲养的牲畜品种多达250种。农业一直处于全美领先地位,95年农业现金收入22l亿美元,出口创汇117.2亿美元,占美国的20%。但由于地处沙漠,有水灌溉的农田只有800万英亩,只占农耕地的20.6%。农业用水、居民用水、牲畜用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有鉴于此,农业部和加州农业局在如何解决沙漠农业灌溉技术作为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已找到了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沙漠灌溉新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进入商品性阶段。另外,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的浸润或灌溉技术,可使浸润度达到100%,比喷灌省水40?0%,该项技术已完成试验,进入示范阶段。
2、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南加州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口最密集地区,有1500万人,占整个加州的60%,由于人口集中,粪便、废水污染环境,成为都市农业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正在进行一项如何利用粪便、粪水,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加州中部地区是农业区,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为解决这个问题,加州农业局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专家们设立课题进行研究,以减少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病虫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大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农业部研究教育合作推广系统开展了用赤眼蜂防治苍蝇,用荷尔蒙诱歼害虫的综合害虫管理技术的研究,并得到初步效果。
四、对我国农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农技推广投入。建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在每年财政年度预算中,增加农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彻底改变农技人员“创收、不务正业”的不利局面,以确保广大农技人员有足够的精力、经费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尤其是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要有较充足的经费,组织、实施好全国性、区域性农技推广项目。
2、完善农技推广法。我国前几年颁布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因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很难落到实处。建议农业部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特别是在地位与作用保障措施、权益保护等方面要尽量细化,以便操作。
3、加强贮备性技术的试验研究。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研究的重大农业技术也很迫切。建议农业部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农技部门对“旱作农业技术、高附加值技术、高产优质低耗技术、病虫综防技术、沙漠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4、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条件。各级财政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条件。重点建设好通讯信息传播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资料、技术培训和推广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工作用车。
赴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考察团人员
团长:陈海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处长
翻译:何艳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艺师
团员:郭亚平江西省农牧渔业厅
副厅长高级农艺师
张耀曾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徐志平福建省农业厅粮油处技术站
站长农艺师
蔡元呈福建省植保植检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张彪辽宁省阜新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盖喜平黑龙江省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
站长
殷立松浙江省农技推广总站
站长
戚其强山东省威海市农技站
高级农艺师
王广俊山东省兖州市农技中心
农艺师
马继良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
王一线江苏省淮阴市农业局
科长农艺师
石建国山西省土壤工作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王洪田辽宁省盘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褚建平上海市奉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主任农艺师
龚景武湖南省常德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
李时清新疆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
辜文育四川省重庆市农牧渔业局
副局长
政工师工作总结 篇2
作为科任,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版权所有!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政治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版权所有!
政工师专业技术总结 篇3
关键词: 地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68-02
1 师资队伍整体现状
近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xx职院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4年3月,该校共有教职工814名(含外聘),其中教师总数625人,生师比达到了17.341(10843学生总量/625教师总数)。该校现有专任教师538人,45周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46%,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硕士研究生学历以及取得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68%;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72%;毕业于“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57%。另外还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经验丰富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
2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步伐的日益加快,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该校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着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新开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未彻底解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聘兼课、兼职教师,制约着新开专业内涵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新开专业教师职称普遍较低,缺乏专业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三是“双师结构”教师比例仍未达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四是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较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五是教师进修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3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该校师资队伍建设,针对该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可采取以下办法予以解决。
3.1 努力适应发展需要,树立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 在高等教育整体的改革发展中,更新观念是先导,师资队伍建设也同样需要树立全新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由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才资源开发,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优化配置;树立师资培养以教学为本的观念,既重视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更重视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树立开放式师资队伍培养观念,提供去国内一流大学进修、学习机会,让教师最大程度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
3.2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 作为地市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人才引进、结构调整和人事制度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根据学科专业需要,实施急需人才引进特殊政策,引进专业建设急需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推动新设专业健康、持续、稳步发展,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地市人才引进政策结合起来,争取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同时,继续做好硕士研究生以上优秀毕业生招录工作,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从而达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目的。
3.3 鼓励思想创新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双师结构教师比例 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要把创新思想,融入在教育科研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仪器设备资源,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真正做到将高职称、高学历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转化为第一生产力;通过科研与教学、生产相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科研转化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建立学术创新教学团队,在团队内部打破原有的院系界限,注重学科的分布和交叉,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集体攻关科研项目;进一步修改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认定工作力度,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实施“双师型”教师动态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4 强化教师实践锻炼和进修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进一步落实选派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锻炼,掌握行业生产的最新技术和最新需求,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对接,为深化教学改革积累一手资料。制定并实施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做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形成青年教师培训提高长效机制,保证师资培养专项经费支持。通过多形式、宽领域的进修培训,更新专业教师的理念,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3.5 完善评聘挂套制度,创建和谐的教师工作环境
根据国家有关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管理的政策规定,结合学院新设专业教师职称偏低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及评聘挂套政策制度,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套工作,努力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提升专业建设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创建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制度要与教师的聘任制度和激励制度相挂钩,使聘任、激励和评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激励广大教师工作热情。
3.6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
树立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的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要求和师德规范为切入点,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寓于教师业务培养计划之中。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为教师规定应尽的师德义务和要求。建立奖罚机制,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其荣誉感,并与职务晋级、职称评审挂钩。建立学校、社会师德监督机制,形成督促师德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
3.7 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师资队伍管理水平
进一步修订完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教学名师工程实施办法》,提升在岗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落实 《教师工作规范(试行)》、《教风建设标准(试行)》、《教职工请销假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行为;继续落实《选拔引进优秀拔尖人才暂行办法》、《教师进修引进培训工作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将外引内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颖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交院为例[J].科技资讯,2006(7).
政工师专业技术总结 篇4
一、在政治思想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二届党代会精神,服从组织安排,坚决执行组织决议,积极参加各项党组织活动,构筑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工作岗位上,严格律己、動奋努力,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不怕苦、不伯累,服从领导安排,虚心向周边同事请教,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经验,认真投入工作,夯实专业能力。在干好自身岗位工作的同时,协助其它同事完成单位工作,得到了局领导、同事的首肯。
三、主要业务技术工作成果
参加工作以来,熟悉公路工程有关法律、行业规章制度和政策等。认真学习新规范、新标准。在公路施工管理方面,参与工程施工技术措施方案编制、检查、管理和年度工作各种报表汇总上报等。在工作中,严于自律,较好完的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业务技术工作,主要工作业绩有:
1、吴忠市金积镇幼儿园教学楼工程。同设计团队一起参与了该工程建筑结构方案的编制和设计,参与了甲方和施工单位组织的图纸会审以及结构设计技术交底等工作。在项目实施中,认真进行项目工程建设的业务技术等指导管理。该项目总投资约2800万元。本案占地面积22亩,建筑总面积2800平方米,已通过峻工验收备案
2、G312线六盘山隧道2017年加固改造工程。作为隧道养护中心技术员,我参与了该工程前期勘查设计以及后期的施工管理工作。
合格政工师必备的素质 篇5
【摘 要】政工师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而其自身修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合格的政工师必须有良好的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业务修养、科学文化知识修养,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要讲究工作方法,具有创新精神。
【关键词】合格政工师;必备素质;修养
政工师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来具体实施的,因而其自身的修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在与职工的沟通中要相互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感应力,并以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和以必胜的信心鼓舞人,从而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进而提高企业凝聚力。
一、良好的政治修养是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者代表着党的政策和党的形象,因此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同时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始终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思想上,要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观点鲜明、模范遵守纪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人民群众。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敬重,进而能使人民群众信服思想政治工作者。
二、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关键
一个合格的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素养。世界观作为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核心思想,是属于最深层次的精神支柱,既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是价值观的核心。因此,世界观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方法论,决定着人生观、价值观等。所以,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形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身教重于言传,其对待人生的态度对教育对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以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为根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抓住价值观的核心,树立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要求我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党、人民、国家的利益关系时,自觉服从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三观”的正确选择,必将提高自身的社会评价,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三、较强的业务修养是保证
作为一名政工师首先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即“才干”,既能够调动本部门力量,发挥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凝聚力。同时,又能够协调组织其他部门的力量,共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要能够组织群众,运用群众智慧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写出文理通顺、生动鲜明的文章,胜任起草各类公文的工作,能适应各个环节的需要。再次,要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成功地组织各种活动。具备了这些才能,就可以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枯燥单调的局面,而是在寓教于乐当中,陶冶情操,提高觉悟。
四、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是条件
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给人一种智慧的感召力,提高自身的层次。具体表现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业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职工的具体困难,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掌握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知识,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提高知识素养和工作能力,成为知识社会发展要求。
五、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要知道职工的痛苦,从这里出发,树立、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是对政工师的要求,所以政工师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得人心的政策和方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奉献给员工一颗真诚的心。除了关心职工本人,还要关心职工的家人,不仅只是解决单位职工的思想,还要关心职工的家人,帮助职工的家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给人们前进的希望和信心;帮助有困难、有苦恼的社会成员了解获得救助的途径和方法,得到心灵的抚慰,接受有益的辅导,这些并不是需要花很多钱才能做到的。解决这些问题,不完全是拿多少钱的问题。首要的是真正重视、关心和了解各类人群的需求。
六、要讲究工作方法
首先,承认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工作是一门科学,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中,就是要做到了解职工的思想。从哲学上说,人的思想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映。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全体职工,就这决定了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认真地下功夫去分析掌握每个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变化情况,从而做到真正了解人。其次,在教育学中,有一个区别对待原则,这一点在政工师的工作中,同样是适用的,这是因为职工年龄有差异、思想觉悟有高低、文化程度也不同,因此,政工师在做思想政治工作采用的方法、手段也应该是不同的。要做到真正了解人,就得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努力解决职工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职工的思想、心理、情绪进行思想变化的因素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和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此外, 政工师对于群众的思想状况、群众的情绪、群众的欢乐和苦恼、群众心目中的疑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都应当有深入切实的了解。不但应当了解问题的表现,还应当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的背景,了解症结之所在,了解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只有弄清楚群众和我们已经有哪些共同的认识,还在哪些问题上存在认识的差距和矛盾,有哪些疑问和顾虑,思想上的扣子是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解疑释惑。即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效益,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七、要有创新精神
事物在不断变化,员工的各方面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政工师要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化对客观实际的认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抓住问题的实质,有的放矢、灵活多样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有创新精神,针对新问题、新矛盾,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在工作作风上也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就是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要坚决摒弃畏难情绪,迎难而上,用改革的勇气、开拓的劲头投入工作,以职工群众的冷暖为重,就一定能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立伟。政工师必备的素质[J].思想战线,2012.10.
[2]李吉标。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政工师[J].中国科教导刊,2004.4.
[3]赵国文。政工师在企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0.1.
政工师申报材料范文 篇6
XXX同志一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该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品德高尚,能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具有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经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认为XXX同志符合政工师任职资格,现推荐上报中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委会进行评审。
XX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人员专业职务评定领导小组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XXX同志申报政工师
考核材料
XXX,女,现年45岁,生于一九六0年,一九七七年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程度,现任府谷县供销合作社工会主席。
根据该同志的档案记载以及调来本单位的工作情况,该同志的主要经历和工作情况是:
1971年七月至1974年七月在XX中学上初中并毕业。
1974年八月至1977年七月在XX中学上高中并毕业。
1977年十月至1881年三月在XX毛纺厂工作,任团支部书记。
1981年四月至1984年九月在XX县畜产公司工作,任工会主席。
1984年至今在XX县供销合作社工作任会计、工会主席等职。
1995年至1997年在XX电大读企业管理专业并毕业。
该同志从事专职政工工作27年,即XX毛纺厂4年,XX县畜产公司3年,XX县供销合作社20年。
该同志在XX毛纺厂工作期间,任团委专干,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认真负责,成绩上卓著;在县畜产公司工作,任工会主席期间,她更是加强业务学习,一心为职工谋利益,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在县供销社工作期间,她始终如一,关心群众,以党的利益为重,按时完成党交给她的各项任务。
在调入供销社任工会主席以来,她狠抓党的建设,带领广大职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她潜心研究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如何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次民主评议中,被大家认为是优秀工会工作者,多次被县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作者。
XXX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哲学,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多年的政治工作生涯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政治教育经验。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她旗帜鲜明,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实事求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中,她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推行工效挂钩,经营责任制,使供销社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地提高。
XXX同志在历次中,她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XXX同志廉洁奉公,宽以待人,不谋私利,是一个合格的政工人员。
根据本人的学识水平,专业、工龄、作能力,同意申报政工师职称。
支部签字:
总支书记签字:
府谷县供销合作社总支部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业务工作报告
XX县供销合作社工会主席XXX
各位领导及各位评委:
本人参加企业政工干部职称评定工作,申报政工师中级职称,现就本人二十多年的政工专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1971年七月至1974年七月在XX中学上初中并毕业。
1974年八月至1977年七月在XX中学上高中并毕业。
1977年十月至1881年三月在XX毛纺厂工作,任团支部书记。
1981年四月至1984年九月在XX县畜产公司工作,任工会主席。
1984年至今在XX县供销合作社工作任会计、工会主席等职。
1995年至1997年在XX电大读企业管理专业并毕业。
从事专职政工工作27年,即XX毛纺厂4年,XX县畜产公司3年,XX县供销合作社20年。
二、政治思想表现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经常利用工作空闲和业务时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哲学,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较为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使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工作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严守党的纪律,不讲对党的事业不利的话,不干有损政府形象的事,牢固树立了做管为百姓的思想,自己的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主要工作表现及实绩
1、强化职工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加强职工的理论教育是基础,只要职工有较高的理论素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对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思想工作做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为此,多年来,我狠抓职工的理论教育工作,坚持定期学习制度,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使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强化典型引路,用先进典型引导人。多年来,我认真组织职工学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同时每年都要在单位评选先进,树立典型,组织职工以先进同志为榜样,开展“比学赶帮”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3、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实践行动去带动人。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个样子看,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你才有威信,才有说服力,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明显得多。所以多年来,不管干什么工作,我都从自身做起,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由于自身过得硬,所以保持了较高的威信,说出话来有人听,思想工作做起来也就容易得多。
4、以人为本,用一腔热情去感动人。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只有带点感情去做思想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来,我把关心职工的冷暖放在第一位,深入职工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职工的意愿及时反映给企业行政领导。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职工好了,职工才会信任你,才会接受你的管理教育,认可你的工作,在多次的民主评议中,被大家评为是优秀工会工作者,多次被县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作者。同时,通过多年的努力,使职工的工作热情有了明显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了单位的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职工的理论教育工作,组织广大职工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两个《条例》以及党中央做出的其他重大政策法规,使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开展工作。
2、积极配合行政领导搞好其他工作,提高工作透明度,积极推行厂务公开,搞好诚信建设,开展诚信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3、积极做好工会工作,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关心职工生活,为广大职工谋利益。
政工师专业技术总结 篇7
一、人才资源的现状
*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重工业基地,是东北地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输出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基础性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特别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确立了人才强市战略,作出了构建人才高地的重大决策,加大了人才工作的推进和实施力度,人才强市的雏形日趋显现。截至*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120万人,其中党政人才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6万人,技能型人才60万人,其他人才5万人;两院院士24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035名;博士*人,硕士12098人,大学本科生171829人,大专生272718人,中专生240437人;有正高级职称的8936人,副高级职称的40156人,中级职称的132455人,初级职称的150293人。
人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人才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已达62家,形成了以中国*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区、县(市)人才市场为依托,专业和行业职业介绍机构为基础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配置人才和人力资源达20%以上。人才柔性流动政策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开发、配置渠道,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人才结构已开始按城市发展阶段的需求调整优化。
从开发配置现状看,我市人才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
存量优势。我市在职人员人才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3位,同时还潜在着十几万人的离退休人才;人才比重高,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1103人,居15个副省级市第3位;人才结构门类齐全,构成了相对明显的存量优势。
教育优势。全市有27所高等院校,20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不仅本身积聚了一大批人才,而且也是具有规模优势的人才培养基地。
科技优势。全市拥有国家和省、市级科研机构428个,科研体系完整,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9万人。一些重要领域的研发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构筑了科技人才资源优势。
区位优势。作为*经济区的核心,以及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我市人才聚集、辐射的功能较强,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环境优势。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面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艰巨任务,我市的人才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才资源的数量、结构和素质仍滞后于城乡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拔尖人才群体规模小,缺少领军型高级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传统产业人才多,新兴产业人才少,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城市人才多,农村人才少;人才市场体系不完善,整体性开发配置的新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导向不够,技能型人才出现断档,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这些问题已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人才瓶颈障碍,亟待加以解决。
二、人才资源开发配置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16号)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主题,充分发挥人才资源这个第一资源的作用,坚持开发与引进并重,以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开发为重点,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动力,加快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原则。要以促进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发展,建设“四位一体”城市和构建金融、商贸和物流三大中心的目标,适应核心产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开发配置人才资源。
2.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现阶段,一方面,要立足我市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以事业凝聚人才。通过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使用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依托项目引进短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引才借智,导入“世界级”人才、海外人才、优秀科学家,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精心培养和大胆使用并重。
3.坚持市场开发配置人才为主的原则。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通过政府调控和引导,加快人才资源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科技对接平台建设,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使人才开发配置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变。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要在重视城市资源开发配置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种农村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作用,提高农村人才比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构建农村人才服务体系。
(三)总体目标
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完备、队伍结构优化、体制机制科学、智力潜能迸发、人力资本增值、辐射作用明显的人才开发配置目标。到*年,基本实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构建起以市场为主的开发配置机制,基本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学科体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80万人,其中,党政人才6万人,经营管理人才2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5万人,技能型人才100万人,其他人才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人才2500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达到6%以上。
重点开发培养100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市管党政领导帅才;集中培养、引进1000名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2万名具有创新素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万名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高技能型人才。
建立50个院士工作站,为*服务的两院院士达到150名以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市管优秀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达到1万人;研究生学历人才达到4万人;为*服务的海外留学人员达到1万人;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1200人。
全市技能人才达到100万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技能型人才分别达到10%、40%、30%。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的20%,80%的产业一线职工成为技能人才。通过搭建人才资源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科技对接平台,构建知识创新区、科技先导区、商务人才聚集区,努力使我市成为服务*经济区、辐射全国的人才交流、人才信息、人才开发区域性中心,成为人才资源集散地。
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
三、人才资源开发配置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要充分利用在沈高校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管理学院及各类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建立远程教育系统,形成统一规划、市场调节、合理分工、多元组合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采取专题培训班、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外出培训、挂职、交流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增加教育培训人次,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建立各层次、各类别人才库。
1.党政人才培育工程。要以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党政领导班子帅才为重点,培养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领导人才,建立市管后备干部人才库,加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党政人才培训制度,全面开展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更新知识培训。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宏观战略思维能力和宏观管理知识的培训,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培训。要利用东北大学开办的日本政府资助的MPA培训项目,由政府出资,每年培训10人,使之成为熟悉现代管理知识、具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优秀后备人才。对专业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加强专业培训,对年轻干部要经常培训,对优秀干部要加强培训。切实抓好市管领导干部和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培训,确保做到任期内培训不少于3个月。到*年,培养优秀党政领导干部500名,市管党政后备干部300名。
要按照公务员职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重点提高其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和工作创新的能力。鼓励公务员学习公共管理知识,每年要安排不少于两周时间学习最新的经济、科技、国际关系、典型法律案例知识等。要创新培训机制,形成“计划调训、自主择训、竞争参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通过MPA教育、境外培训、重点人才强化培训,培养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高层次行政管理人才,给公务员创造各种职位发展机会。到*年,全市公务员培训率达到100%,主任科员以上的公务员修完MPA核心课程。到2010年,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务员达到70%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7%以上,本科学历42%以上,大专学历21%以上。
2.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工程。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从今年起,每年选拔50名在企业中担任高层领导职务的经营管理者和100名担任中层领导职务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既懂管理又精通专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每年挑选1000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的企业基层经营管理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定向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基本了解企业管理的原理,了解并初步掌握财务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的专业知识,对生产经营过程有基本的了解,能够对企业发展目标有较深刻的认识,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构建企业管理人才的梯次结构。
采取岗位适应性短期培训、工商管理培训、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工作。以驻沈高校为依托进行职业经理人培训,建立企业、高校、政府三位一体的职业经理人员培训网。以驻沈的世界500强企业为基地,组织企业经理人员到这些企业学习培训。要对经营者进行定期培训,对高、中层次经营管理人员进行MBA核心课程培训,对初级层次管理人员进行EBA培训,增加新知识,提高各项素质与能力。到*年,使我市职业经理人达到5000人;到2010年,达到10000人。
3.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以打造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根据《*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规划》确定的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总体要求,优化人才资源在不同产业的分布,加快开发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一大批急需的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人才的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复合型人才培训,加快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外语人才。积极争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立法,明确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实行继续教育制度,每3年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各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120个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96个学时。定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科目指南,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优化知识结构和更新知识的宏观指导。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开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活动,引导他们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通过境外短期培训、考察和国内短期进修,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年,使我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学历的比重从现在的56%提高到65%;55岁以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由现在的65%提高到70%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6%,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40%。
4.技能型人才培育工程。做强技能型人才培训产业,扩大技能型人才队伍,实施技能型人才振兴行动,推进技能型人才升级,打造技能型人才集散中心。一是强化岗位培训,组织技术革新和攻关,改进技能传授方式,促进岗位成才,在全市范围开展百万职工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采取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对职工的全员培训。二是利用职业教育学院、技师学院、技工和职业学校,对新生劳动力进行培训,每年培训2万人,使其中80%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和就业。三是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面达到90%以上,使大多数人掌握一两项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四是支持和鼓励各类符合职业资格条件的人员和自学成才人员参加高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和绝技绝活的传授以及技能表演等活动,选拔和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专业绝技绝活、操作技能精湛的技能明星,并不定期组织这些技能明星到国外进修学习。
2010年以前,每年培养技工5至6万人,全市高级技工、技师及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重提高到20%,其中,中青年高级技工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到*年,培养出45万技能型人才,其中,以企业为主开发培养20万人,中高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15万人,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培养10万人。10%以上的技术工人技能提高一个等级,10%以上的技术工人拥有第二技能,5%以上的技术工人成为复合型人才。
要依托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多方培训各类农村急需实用人才。有组织地把本地区的农村实用人才送到农村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学习,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他们出国考察。积极鼓励农村有志青年自学成才。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快速成长。积极开发乡土人才。各区、县(市)要选拔一批优秀实用人才,乡镇要培养一批实用人才,村要联络一批实用人才,真正发挥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人、农民企业家、营销专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年,平均每个行政村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能型人才达到10名。
(二)开展引才借智行动,完善开放式人才开发体系
要面向外省、市及发达国家、地区实施全方位的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借助在沈海外归来人才、*籍在外人才、在沈外企人员、在沈留学生,拓宽引才借智渠道。
1.开展引才行动。一是引进拔尖领军人才,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引进精英人才,当务之急是引进“两院院士”、部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和技术骨干;引进一批在跨国公司任职3年以上、熟悉WTO体制下企业运作的中高层生产经营和管理骨干,以及熟悉市场运作的高级金融、证券专业人才。着力引进海外留学人员,为吸引留学人员来沈工作或服务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留学回国人员携资金、项目来沈创业。积极引进港澳台地区人才,依托我市驻港澳、海外办事机构,设立*国际人才交流窗口,每年组织1次“高层次人才*行”活动,充分利用港澳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转移有利时机,广泛吸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级人才。积极引进自带资金在*领办、创办企业的国外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引进产业优化升级所需的自动控制、生物制药、燃气动力、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高层次人才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开发机构及重点实验室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引进短缺人才。依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引进主导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及重点行业紧缺专业人员、特殊专业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所需的精通外语、掌握专业、熟悉外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维护市场秩序需要的法律、金融保险、保险精算、风险评估与管理、财务监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专业人才;提升我市文化品位、繁荣我市文化创作、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等特殊人才。三是在律师、医师、会计师、设计师、评估师等实施执业资格考核认定的领域,积极吸引取得国内执业资格的人才在我市注册登记并开设事务所、医疗诊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四是继续大规模接收愿意来我市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打破职称、学历、身份和地区等因素的限制,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每年计划引才2万人。
2.开展借智行动。建立健全借智工作体系,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政策,实现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优化组合。建立虚拟人才库,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国内乃至世界各类人才的专业特长信息,设立各领域各类人才目录。积极争取市外人才采取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市经济建设。
实行自由职业政策,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设置“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特聘工程师”、“特聘技师”等职位,面向国内外吸引高层次、急需人才。要依托重点工程、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聘请顾问、交流讲座、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积极聘请文教、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海外学者、专家,提高我市国际化人才竞争的能力。巩固和发展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园,组建留学人员专家咨询委员会,鼓励在外留学人员以多样化形式为*服务。到*年,完成600项重点引智项目,引进*人次国外专家;到2010年,完成*项重点引智项目,引进8000人次国外专家,联系吸引1000名在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为*服务。
(三)做强“三大基地”,夯实人才开发基础
科技研发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和技能实训基地,是实现人才开发的重要基础。做强“三大基地”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坚持人才引进与基地建设并重,夯实人才开发基础。
1.科技研发基地。以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2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为基地,发挥在沈27所高校、428家重点科研机构的作用,构建科研人才制高点。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在高等院校、科技园区及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研发条件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创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打破体制和所有制的壁垒,充分挖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的潜能,发挥中国科学院*分院人才的优势,整合科技研发和人才资源,建立开放性的区域创新体系,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联合攻关,联合在国家和省申报立项。引导支持军工技术向地方企业和民用产品转移,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体和新的股份制企业。注意发挥行业协会、学术组织、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组建虚拟科研机构,形成良性的科学研究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工作协作机制,让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建立公共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到2010年,建立重点实验室60个、工程技术中心50个、院士工作站50个、博士后流动站40个、研发中心50个,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孵化器建设,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依托*农业大学、中科院*生态所及省、市农业科学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采用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建立工厂化高效农业、农产品安全生产、动物胚胎工程、食用菌产业化、转基因花卉、苗木和果品、肉禽水产良种繁育等10个农业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中小型初创科技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重视对具有市场潜力的小项目、小企业的扶植,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企业,开发生产紧密贴近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力争到*年,中小型科技企业达到5000家,科技人员达到5万人。
2.职业教育基地。要始终把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放到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先地位,打破部门、行业办学界限,实施全市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快高、中等技能人才培养。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好*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灰领”高技能人才。以*装备制造工程学校为龙头,重点发展培养“蓝领”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的骨干中等职业学校。以部级重点学校为主体,以重点专业为核心,重点建设15个部级骨干示范性专业和40个省级骨干示范性专业、50个市级骨干示范性专业。在全市选择4至6所技工学校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依托教学基础雄厚、实习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
创新职业教育机制,大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职业教育,要通过培训进修等途径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通过在高校、企业聘任客座教授的方式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调整职业教育内容,从注重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通过市场供求调整职业教育规模和专业设置,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技能实训基地。要强化实训基地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多元投资,建设一批开放性资源共享的实验、训练基地。围绕服务于区域经济及支柱产业,重点建设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20个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在抓好金杯、沈飞、黎明技师学院和鼓风机集团、沈飞集团公司等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争取再扶植10家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市场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结合汽车、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实际和长远发展目标,建设面向企业职工和面向社会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到*年,建成15至20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要加强农村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要利用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体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并完善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业技能人才培训机构,形成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大力发展再就业培训基地。到*年,以各级各类中高等学校、企业培训中心、社区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建立100个(其中行业、大中型企业占1/3,社区教育培训机构占1/3,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占1/3)稳定的再就业培训基地,每年培训10万人以上。同时,完善配套政策,整顿和规范培训市场,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就业率。
(四)搭建三大信息平台,构建区域性人才中心
加快建设*人才信息网、*科技信息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两网对接、资源共享,搭建起人才资源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科技对接平台。
1.搭建人才资源平台。以中国*人才市场为中心,构建纵向联接国家、省、区县(市)及在沈各类人才服务机构,横向联接*经济区各城市、国内重点城市,扩展到境外的人才资源平台,实现人才工作手段升级。形成社会化、国际化、开放式的人才信息共享、覆盖全社会的、动态的人才信息采集,向用人主体开放的人才资源信息库。以*老工业基地振兴所需人才为重点,通过平台与结点的联接,汇集、整合人才信息,进行人才资源储备,实现网上人才资源的查询与开发利用。经过2至3年的努力,基本建成部级人才基础信息库,联接*经济区各人才资源结点,形成服务*经济区、辐射东北、联系国际的人才资源信息平台。
2.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人才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事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择业服务、职业设计服务、创业服务、培训服务。定期人才供求信息和市场薪酬指数,利用市场供求信息调控人才的流向和社会收入水平,促进人才资源向资本转化。
依托服务平台,开展人才测评服务,查询职业技能标准。开发政策服务,网上查询与人才有关的政策。开展就业登记服务,实现网上求职、网上择业的对接。逐步实现人才配置主渠道由固定场所向信息网络转变。到*年,网络配置人才的比例达到70%以上。
3.搭建科技对接平台。通过人才资源库、科研设备资源库、科技攻关课题信息库,在网上互联,形成人才科技对接平台,实现科研课题网上公开招标、科研成果网上和企业技术难题与人才资源的互动,突破时空限制,促进科技攻关,实现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科研成果、专利成果信息库,网上、出让、查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服务地区、联系周边、辐射全球的引才借智体系。
(五)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实施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是人才开发配置的一项长期、动态任务。总的目标是适应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能。
1.三次产业人才结构调整。为实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目标,人才配置必须先行,通过调整一、二、三产业人才结构,充实一产业人才总量,农业人才比重由现在的10%提高到20%;提高二产业人才质量,到*年,高级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高、中、初人才比重达到2∶4∶4;调整三产业人员专业结构,扩大金融保险、法律、咨询、房地产、营销等专业人员数量和增加高层次人才的配置。
2.四支队伍人才结构调整。一是以提高党政干部科学管理、工作创新能力为重点,调整党政干部知识结构。到*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政干部达到70%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以上。二是增加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数量,到*年,经营管理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5%以上,职业经理人达到5000人,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形成高层次管理人才群体。三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例,到*年,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比现在提高10个百分点,研发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由现在的2%提高到6%。四是加大技能人才的总量,通过培养,到*年,技能人才由现在的60万人增加到1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0%。
加强五大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人才配置,其重点是解决行业短缺人才和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人才问题,以促进我市重点行业快速发展。
1.五大产业人才配置
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人才方面,把*建成全国轻型客车、高档轿车和汽油发动机高层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基地。重点配置汽车发动机、汽车化工、汽车车身设计等方面专门人才。抓紧配置一批懂技术又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型汽车专业人才。到*年,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其中,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各类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占10%左右。调整人才在整车、零部件及汽车相关产业的分布,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在装备制造产业人才方面,以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和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开发、配置,增强产业人才集聚优势。选拔一批制造专业人才,强化外语、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培训,重点配置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及拔尖人才。到*年,产业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其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要占从业人员总量的3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总量要达到5万人;技术工人总量要达到7万人,占工人总数的80%以上;企业高、中、初级技术工人的比重要分别达到35%、45%、20%左右。
在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方面,以市场需求确定人才配置重点,选拔一批优秀人才进行复合型人才培训,打造专业优势和信息技术集合的人才群体,形成以研发人才队伍为核心、应用技术人才为骨干、产品推广市场开发人才为基础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重点配置软件开发高级人才、信息服务业高级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到*年,信息产品制造业人才总数要达到4万人,其中,软件人才达到1.5万人,软件高级人才突破1000人。
在化工医药产业人才方面,重点开发配置化工医药短缺人才,调整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结构,增加产品研制、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级人才。到*年,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经营管理人才达到6000人,占人才总量的10%;科技人才达到1.2万人,占人才总量的20%;技能人才达到1.8万人,占人才总量的30%;市场开发人才达到3000人,占人才总量的5%;其他人才占35%。硕士学历占职工总数的2%,大学本科学历占30%。
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人才方面,以农业高新区、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技术市场、中介机构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配置,壮大人才实力。重点配置各类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生产技术人才,从事销售、中介、交易洽谈等活动的市场营销人才,专业协会组织、合作组织及信用组织所需的农村经济组织人才以及从事教育培训、科技推广活动的服务人才等。到*年,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大专以上技术人员达到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50%,并增加硕士、博士及产品、设备研制人员比重。
2.现代服务业人才配置
以金融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壮大现代服务业人才规模。加快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精通金融业务的高级人才,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引进一批短缺型人才,完善金融人才流动和交流制度,构建服务*、辐射周边的金融人才队伍。到*年,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其中,金融业高中级人才达到1.2万人,硕士生*名,本科生1万名。
增加商贸人才总量,提高高层次人才比重。到*年,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商贸从业人员中人才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中级商贸人才达到40%以上,高级商贸人才达到20%以上。
构建物流教育体系。加快培养物流人才,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对物流从业人员实行岗位准入控制,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优化物流企业人才队伍结构。到*年,使我市具有物流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3万人。
3.社会事业人才配置
以增加名师、名医、名家为重点,优化配置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各类人才。一是加强校长的培养和配备,推进校长职业化试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育名师,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建立一支数量适中、学科配套、结构合理、骨干充足、适应素质教育及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重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建立适合教师特点的职务评聘体系,实行教育系统职称评聘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师交流制度,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短缺和城市教师超编问题。二是提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水平和医疗水平,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市以上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发展社区医疗事业,增加全科医生数量。三是以引进培养文化行政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专业人才及艺术人才为重点,着力挖掘和开发优秀艺术人才,提升我市文化人才国内知名度。四是注重拔尖体育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壮大体育人才队伍。
(七)建设三大中心区,打造智力集群优势
通过建设知识创新区、科技先导区和商务人才聚集区,发挥智力集群优势,构建人才高地的支撑体系,从而提高我市人才资源核心凝集力和优势竞争力。
1.建设知识创新区。以大学园区和在沈高等院校为依托,建设知识创新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充分挖掘大学园区的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的潜能,利用大学园区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优势,组织科研人员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产生一大批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学科的科技原创力。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开发一批能提升产业水平的关键技术,促进高校科技与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率。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使一批学科建设在国内乃至国际居于领先地位。造就一批活跃在学科前沿,有较高学术水平,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研究群体。
2.建设科技先导区。在浑南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主导产业科技人才先导区。以东大阿尔派公司、*机床集团、*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东药集团等企业为依托,以促进我市主导产业升级为目标,集聚科技攻关、产业创新人才,围绕主导产业产品链条开展科研、设计攻关,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市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设商务人才聚集区。以沈河区、和平区为核心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东北商务人才密集区。一是充分发挥中央商务区和中心商贸区大型商务业载体和市场业态作用,吸引和集聚商务人才,形成东北地区商务人才的聚集地。二是通过打造商务人才聚集区,整体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集中区,推进证券、保险、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发展。三是通过建设商务人才聚集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沈投资置业,带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用高层次商务人才优势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提升*中心城市形象,完善三大中心功能。
四、对策措施
(一)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人才工作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宏观调控体系。二是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党政一把手要抓第一资源,将人才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三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统筹兼顾,实行多部门、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协调各职能部门,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整体推进人才工作。四是各部门要主动推进人才工作,突破不合理的限制规定,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为人才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和开创。
2.加强人才工作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加强人才资源开发配置的规律性研究,提高对人才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论思维能力,提高人才工作理论研究水平。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配置政策的研究,加快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完善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奖励政策、鼓励人才到基层的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配套措施。
3.加强人才统计基础工作。要研究建立适应推进人才整体性、开放性开发与配置要求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汇总工作体系、动态分析监控机制,为人才开发配置的政策研究、规划制定、目标考核奠定基础。
4.建立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制度。建立优秀人才联系网络,组织、人事、科技、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等职能部门和单位要分别与四支队伍的优秀人才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定期联系的沟通机制。同时,要建立市级领导对分管业务范围内重要专家的定期走访制度,及时为优秀人才解决各种问题。
5.建立*经济区人才开发配置联动机制。用开放的人才观念、手段和措施,建立*经济区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工作沟通机制,扩大我市人才高地的影响力、辐射力,促进人才资本升值。
(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业热情
1.创新分配激励机制。一是承认人才资本的价值,保护其合法收益,鼓励以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激发人才创造力。二是坚持平衡比较和动态增长,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价值与工资收入水平决定机制。三是形成合理的工资收入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妥善处理好地区间、行业间、各类人员间的工资关系。四是不断加大对特殊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工资收入在一定时期给予特殊政策。五是完善奖励、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实现多种激励相结合。
2.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一是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建立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人才的评价,要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限制,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客观地反映人才业绩成果的社会价值。二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探索考试、评审、考核、直接聘任等多种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发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构作用,增加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三是强调评价工作的专业化。进一步严格评审标准,创新评审模式,规范评审程序,实行评审公示制,建立考试、评审专业技术责任追究制度。
3.创新人才开发投入机制。一是建立新型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投入资助机制,保证人才开发投入不断增长。二是加大财政资金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政府要根据人才工作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人才开发资金,重点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资助留学深造、科学实验等工作。要整合各种财政专项资金,优化教育、科技、信息产业等专项经费投资结构,从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科研项目资助。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筹集助学资金,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奖励资金,对人才给予必要奖励。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三是树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新观念,从机制上、政策上促进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激发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制定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各类民办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开展教育对外合作,拓宽人才开发投入渠道。四是实行政府雇员年薪制。要打破身份、地域的限制,面向社会吸纳财税、金融、法律、计算机、外语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录用更多的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体现创新制度的活力。
4.创新人才保护机制。在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安全机制。要高度重视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建设、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等重要人才的保护问题。
5.创新人才交流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放人才中介市场,大力发展人才咨询、人才评价、人才中介等市场服务机构,通过构建人才市场交流平台提高人才通过市场配置的比重,用市场信号调整人才流量和结构。二是消除束缚人才流动的体制,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完善人才交流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区、产业、部门合理分布。四是发挥老科协的作用,开发离退休人才资源。建立“高级退休专家人才库”,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二次开发机制,为离退休各类高层次、紧缺型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五是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营造舆论环境。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我市的人才政策和杰出人才在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典型事迹和优秀成果,形成成才光荣、人才可贵、创造受奖的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各界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参与意识,使社会氛围更有利于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更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优化生活环境。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引进高科技人才、国际化人才提供适宜的居住条件。教育、卫生等社会服务单位要为来沈工作的优秀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就医、文化娱乐等优惠服务。要推进人才服务专业化,针对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营造优质服务环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对涉及人才的有关问题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开设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3.创造发展环境。要为人才创造发展环境,用事业凝聚人才、吸引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要为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使之能干事、干成事。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奖励制度。一是设立“*市留学人员创业奖”、“*杰出人才奖”、“优秀人才引进奖”等奖项,以奖励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二是选拔评选出生产一线优秀技能人才,以市政府名义分别给予技能人才类、技术创新类等荣誉奖励。通过每年技能大赛,营造第一线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充分张扬人才个性。
(四)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开发基础工作
始终把教育作为人才聚集核心、人才开发的基础,形成整体性人才开发体系。要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大力加强学前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城市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普及城市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教育经费资助,实现教育脱贫。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动员各方面力量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扶持发展各类民办教育,形成各类教育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沟通,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为人们提供人生各个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人才提供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