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8篇】正文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8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细致的小编小月月为大伙儿收集的8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

1、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

3、生跟学吟。

五、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

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

教学反思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理念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在教学本诗文时,我们四年级组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加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前置性学习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起到引领和引导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句意,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在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诗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让学生学会变换体裁根据课文编写故事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明诗意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古诗教学中的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通过仔细地预习,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是对于作者或者是诗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掌握,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相互检查一下吧。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七、课件支持

大屏幕出示本课古诗内容

学生举手试读,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的确认真预习了,读的比较准确。现在,老师再考考大家对古诗的理解,试着填一填这个题:

八、课件支持

问题

1、()送()去()

指名试着回答。

根据学生所填和前置性学习单的问题反馈,老师总结大家的问题并出示在大屏幕上:

2、什么时间送别?

3、在哪里送别?

4、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

5、安西在哪里?

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学生再读古诗,试着回答问题,从这个环节中检查学生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现在老师也有一个疑问,想问问大家,请大家帮我解答。

问:王维为何在送别时要作一首送别诗呢?

学生试着回答:

生一:因为王维很珍惜和元二的情谊,很舍不得他,才会做这首诗。

生二:因为王维想借着这首诗表达对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

板书:送别诗

二、悟诗情

1、师:再回头看看我们这首诗,诗中的`送别之味你是从哪里品出来的呢?

生试着说

出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更尽”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要劝元二再喝一杯?

C、若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什么话来劝他呢?

2、语言训练:

课件出示:

A、元兄啊!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生试着说一说:

元兄啊!。

引读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

B、同学们,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元二是被派去安西工干的,说一说你从哪一个字中看也来是工干的呢?

生:“使”

师:谁来解释一下“使”是什么意思?

生补充资料:“出使”:派遣使臣;接受使命出访外国或长驻国外。

师:既然如此,我们在劝元二的喝酒的时候还能说什么样的话呢?——祝福的语气。

元兄啊!。

引读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

C、是啊!出使之路,路途艰险,前路充满了未知,在这里,王维对这位老朋友出使之事也有一些担忧呀!谁来说一说,他在担忧什么?

学生试说:

①前往的环境如何?

②年纪大了,以后有可能不会再相见。

元兄啊!。

引读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

3、师: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许多的未知布满前路。

元兄啊!。

引读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

4、师:古人好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动容,诗中除了作者的劝酒之举还有哪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别离的伤愁呢?

生试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从这两行诗中的哪些内容你感受到了别离呢?

生试答:生一、从下雨的环境中,我感觉到了诗人别离时的不舍;

生二、从诗中的“柳”字,我发现它和“留”的字音是相同的;

师:说的太准确了,从这两种事物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不舍的情绪,而这样,把人物的心情融化在这具体的事物中的写法就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内化写法拓展训练

师:绵绵的不舍之情都在这雨中、柳枝中表露无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如此动情,那么让我们试着用我们手中的画笔和轻触着纸面的笔端,把藏在诗中的这动人一幕表现出来吧!

练习(一)、用画笔在前置性学习单中画出诗中之景;

练习(二)、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藏在诗中的故事,请用如下开头;

清晨的渭城,被蒙蒙的晨雨湿润了土地,……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进行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以景衬情

依依惜别之情

这样简洁明了,体现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一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 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邂逅了你把美好的感觉深藏在心灵的一隅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待蓦然回首时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认识你的日子里我心快乐过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只想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 )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四、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和读熟几首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叔同的《送别》。

【教学过程】

一、解题意

1、谈话导入:

你尝试过与亲人分别的滋味吗?心情怎样?

2、回顾自己熟悉的送别诗,再读一读。

3、引出课题,释题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他听说友人元二要远赴西北,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

三、读诗文

1、自由读。

2、同桌或小组合作读,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讨解决。

3、交流读书情况:

⑴ 你读懂了哪一句?

⑵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读成诵。

四、入诗境

1、听《阳关三叠》曲,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朝雨、柳树、王维和元二依依不舍的情景。)

2、找出课文相关的地名。

3、看地图,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交通状况:

从渭成到安西约3000公里,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最快就是骑马,也要半年才能到达。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启发想象:

元二即将起程,这一去也许三年五年才回来,也许十年八年也回不来,甚至一辈子也回不来,如果你是作者,你还有什么话对他说,请写下来,再读一读。

5、同桌分角色表演,再指名交流和评议。

五、选作业

(任选一题。)

1、诗配画。

2、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  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背景分析]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在“珍惜”这一主题单元中,强调友情的真挚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正逢其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即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也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时所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即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更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

熟读成诵,因诵悟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浥、故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味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具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古诗中的送别诗。

2、多媒体课件:古曲《阳关三叠》、《诗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熏陶,营造情境。

课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意图》。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和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我们在这样清新的春天,走进朝雨纷纷的渭城,去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三、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轻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指名一个一个地读课文,互相进行点评。

齐读课文。

(课件出示,课件范读古诗)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就必须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句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由字到句再到篇地分析一下古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后,小组对不懂之处进行讨论。

小组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解的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课文。

师:再读这首古诗之后,你对诗或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吗?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5、精讲全诗,体悟诗情

(1)师:诗的前两句是什么?(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齐读一遍,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呢?写这些景物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指名读这句诗)

这些景物都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清新明朗)(再齐读本诗前两句)

师:诗人笔下的景物,是有着盎然生机的春天的早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在为友人拂去满身的征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此景描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谐调,然而,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纵然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欣赏。(轮读大屏幕上诗的前两句,指名读本诗前两句。)

(2)纵有良辰胜景相伴,却无奈相聚无长,别离在即,所以,诗人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他对朋友说:“(大屏幕出示诗的后两句,生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倾注在“一杯酒”中,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饮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一斟一酌,虽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情却格外深重。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意生动地表现,再没人陪你喝酒了,诗句意味深长。一个“尽”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依依惜别的画面。(板书:惜别情深)那是故人一片真挚的心意!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屏幕出示地图,古诗后两句诗句,《阳关三叠》音乐响起,阳关安西荒凉图景出现,生表演读全诗后两句)

生轮读、齐读本诗后两句。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你再读一遍这句诗。

西出阳关之后,仅仅是“故人无”了吗?还从此没有了哪些?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6、师出示诗歌图解:

(王维的诗歌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其实也就是一部优美的情景短剧。课件出示如下内容,课件出示一段离愁别恨音乐)

剧目:《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场景:朝雨、浥轻尘

美工: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词: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元二:……

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7、生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主要练读诗的后两句,体味情感)

8、再读课文,深化认识。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非常精短的语言,就描绘出了如此深厚的情感的。(课件出示全诗诗句)

(小组读,轮读……)课件出现《阳关三叠》词曲合唱,学生轻轻唱诵、跟读。

四、对比探究,拓展研究读。

师:同学们演得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有真情在啊!(大屏幕出示赞《阳关三叠》的诗:阳关三叠唱不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也只有珍惜友情,珍视人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值得我们珍藏的旷世名篇。

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大屏幕出示《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二诗,齐读两诗)

生谈感受,分析异同。

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之处。(板书:景、情;别董大,凄清悲苦,豪情满怀。)

生再比较着读两诗。

五、诗句积累,交流品味。

师: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多少灿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主题就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大屏幕出示送别诗名句集锦)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学以致用,也用送别诗中的诗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的感情。

学生欣赏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也可谈自己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作诗,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要珍惜每份真挚情感。(若时间许可,可由学生说一说对朋友的祝福与送别,或者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七、作业设计,升华深化。

(大屏幕出示:)

作业超市: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名句,体会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3、六年小学生活,同学们很快就要进入初中学习,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可能也会步入不同的中学,请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同学,也写一首送别诗吧!

八、板书设计,比较研究。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景清新明朗凄清悲苦

情惜别情深豪情满怀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

一、 创设情境,由歌引入

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

4、课件出示古诗。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

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⑵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7、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8、交流:这两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了同样的情感——离别。再次指导读这两首折柳送别的古诗。可是作者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典故)

9、诗人王维也正是借柳惜别,借景抒情啊!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我们再来读读一、二句,该怎么读?配乐读。

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要送自己的朋友元二到哪里去?

2、当这一路上有的是什么呀?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沙尘滚滚,前尘漫漫,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对比品读。

3、元二这一路要经历三千多公里的跋涉,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再说,元二去安西是干什么的呀?“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去也许……

4、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5、但此时的王维纵有千言万语,也只是将这说不完的离别愁绪,道不完的深情厚意化做手中的这杯浓浓的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6、仅仅是一杯伤感离别的酒吗?师介绍有关资料。

7、小练笔:面对手中的这杯酒,王维想:——。

8、指导读:

说不完的离别愁绪,道不完的深情厚意,千言万语化做(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牵挂化做(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举杯消愁愁更愁。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读)——“劝君

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一唱三叹,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几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阳关三叠》)

2、师: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时空虽然把生死相隔,但是那千古不变的友情去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记住这美好的情意吧!

3、对于我们,友情究竟是什么?要靠我们用一生去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4、课外拓展:王维的《山中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