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伯牙鼓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优秀9篇】正文

《《伯牙鼓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优秀9篇】》

时间: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这次为您整理了《伯牙鼓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伯牙鼓琴 篇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诺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诺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在无知音,乃破琴绝铉,终身不复鼓。 六年级:闵康

伯牙鼓琴 篇2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群臣直送到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剌”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叫左右:“与我上崖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罗唣,走近舱门,回嗔作喜的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绝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土,隔崖窎远,难以问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苾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珣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接的布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称,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一试。”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锺,名徽,贱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锺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借此攀话,休嫌简亵。”子期称:“不敢。”

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馀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了一会。

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锺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爇名香,就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子期让伯牙上坐,伯牙从其言。换了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馀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人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叫童子:“分付记室将锺贤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薄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双手捧定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

不题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之人。又行几日,舍舟登岸。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不在话下。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想着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分付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来,又值良夜。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会,想道:“我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命童子取琴卓安放船头,焚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岁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信于亲,所以不来也。来日天明,我亲上崖探望。”叫童子收拾琴卓,下舱就寝。润滑油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傥吾弟居丧,可为赙礼。”踹跳登崖,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子禀道:“老爷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贤村去?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儿退立于后。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举藤杖,右手携竹篮,徐步而来。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蓝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道:“请问两头路,那一条路,往集贤村去的?”老者道:“那两头路,就是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个集贤村?”伯牙默默无言,暗想道:“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伯牙却才沉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伯牙道:“便是。”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他住处了。”伯牙道:“学生要往锺家庄去。”老者闻“锺家庄”三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锺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却是为何?”老者道:“先生到锺家庄,要访何人?”伯牙道:“要访子期。”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锺徽,乃吾儿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锺公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谁?”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爷。”锺公道:“元来是吾儿好友。”扶起伯牙苏醒。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信,岂知已为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了!”锺公拭泪相劝。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锺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音。伯牙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柩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锺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于卧榻之前。亡儿遗语嘱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适才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锺徽之冢。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往坟前烧化,何期与先生相遇!”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坟前一拜。”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

锺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锺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锺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锺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锺公道:“老夫愿闻。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

学前班数学教案及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凑十”的思想。

3.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对不同的算式能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1.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课件:85页图1。

2.你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你们猜猜看谁会是第一名呢?谁猜

对了呢?让我们看看比赛的情况吧!

二、展开。

(一)列出算式。

1.估算:比赛结束了,现在你认为谁是第一名呢?(遥控)

2.有什么办法能够确切地知道谁第一呢?8+5 4+8 7+8 4+9 7+4

(二)算法多样化。

1.我们先算一算小猪的总成绩。会算的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不

会算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2.交流算法。

(1)8+5=9+1+1+1+1=13 数的

(2)8+5=8+2+3=13

问:为什么把5分成2和3,不分成1和4?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

(凑十法)

(3)8+5=5+5+3=13

问:为什么把8分成5和3?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凑十法)

(4)8+5=10+5-2=13

问: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去2?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多加再减)

(三) 凑十法。

1.观察比较:这两个凑十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用你喜欢的凑十法计算一下小兔的总成绩。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认为凑

十时是分大一点的数方便,还是分小一点的数方便?

3.用拆小数凑十的方法分别算一算其他三只小动物的总成绩。谁得第一名?

让我们祝贺它!(课件:填统计表 挂奖牌)

4.观察:4+8 7+4 4+9 三个算式中都有一个加数4,为什么有的把4

拆成2和2、有的拆成3和1、有的拆成1和3,根据是什么?

三、巩固。

1.看图填数。

2.帮小兔找家。

3.种花游戏。

游戏规则:每朵花上都有一个算式,请大家把他种到与这个算式得数相

同的花盆中。(遥控)

4. 13 = + 可以写多少个题目?怎样写又快又不遗漏?

备课意图:

20以内进位加法是学习多位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对这部分教学的研究历来倍受关注。首先体现新教材的编排上,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编排体系,其次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各不相同。我校采用的是《现代小学教学》教材,通过创设森林射击比赛的情况,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定名次)探索多种算法,在多种算法的交流、认同的过程中形成“凑十”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本节课的引入部分创设了森林王国中的小动物进行射击比赛的情境。一方面增添了课堂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自然地提出了数学问题——谁是射击比赛的冠军?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愿望,立即要解决谁是冠军这一数学问题。为探究新知识做好了准备。

2、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在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算法多样化”的活动,积极鼓励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由于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当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会产生更有效、更积极的效果。本节课在“算法多样化”这个环节教学*分以下三层:

(1)充分操作,**思考。学生用8个红圆片和5个黄圆片分别代替小猪两轮比赛中打的环数,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体会8+5的算法。这个环节中学生从动作中发现、思索,获得直观知识,初步获得8+5=13的思维过程。

(2)合作交流,探索多种算法。

伯牙鼓琴 篇4

什么是友谊? 友谊(friendship)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reciprocal)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罗杰斯(Rogers,1985)对这种亲密性作了三点概括:(1)能够向朋友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秘密;(2)对朋友充分信任,确信其“自我表白”将为朋友所尊重,不会被轻易外泄或用以反对自己;(3)限于被特殊评价的友谊关系中,即限于少数的密友或知己之间。

我记得有这样·的一个寓言故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篇5

伯牙子期的知音传说从古至今一直都在被世人传颂,相传,伯牙琴艺高超,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说。一次伯牙鼓琴时偶遇到樵夫钟子期,子期精通音律,当伯牙抚琴想表现高山的巍峨时,他就赞叹道琴声有高山般的气魄,当伯牙想表现流水时,子期就能听出琴声中浩瀚的江河之势。无论伯牙演奏什么,但凡心之所动,子期都能从琴声中感受到伯牙所想传达心声,令伯牙感叹万分。故二人结为知己,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后钟子期过世,伯牙伤心欲绝,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抚琴的人了,遂摔琴绝弦,终生不再操琴,以谢钟子期的知音之情。

这段知音传说歌颂了伯牙、钟子期二人因为对音乐的妙悟而成为人生知音,相惺相惜的友谊之情,这份知音之情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时空, 依然活在人们的心灵之上。

二、关于伯牙和子期的疑问

伯牙和子期的知音佳话娓娓动人,令人感叹,但笔者想问,这个传说中所歌颂的知己、知音的真情真如典籍史话当中记载的那般如出一辙吗?

1、伯牙子期互为知音否?

世人皆说伯牙子期二人是彼此知音,当真吗?伯牙姓伯名牙,善鼓琴且技艺高超。《荀子劝学篇》中曾说: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伯牙又有琴仙的美誉。钟子期,姓钟名期,子表尊敬。典籍中对其记载甚少,只之其精通音律,善听,他能听懂伯牙鼓琴时所表达的高山流水之意,能听得伯牙琴声里暗藏的心声。如是说,子期只是伯牙的音乐知音。但伯牙是子期的知音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何为知音?《现代汉语词典》中以典故高山流水解释并附加阐述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古代汉语词典》中对知音这样解释:精通音律;:相知的朋友。诚然,伯牙子期皆是精通音律之人,并且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但说到相知,笔者认为差的还很多。对伯牙来说,子期只是一个倾听者,懂自己琴声,理解自己。伯牙不了解子期,更没有试图去了解。没有人愿意一直做倾听者,子期善听,是因为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很高,如此,只要鼓琴者将自身心绪寄托于琴声中,子期都能听出来,不单单只能听伯牙的。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伯牙却不是子期的知音。

2、钟子期樵夫乎?

作为知音传说中的主人公之一,钟子期的身份一直扑朔迷离,明代文学家所著《警世通言》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将钟子期身份限定为山野樵夫。的确,精通音律的樵夫可以为小说增添几分神秘色彩,但从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钟子期绝不可能是樵夫。著名史学家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志》一书中结合史料文献对伯牙、钟子期的身份作出了推论与考证:文献所记以钟为氏的楚人共三位, 除钟仪、钟建之外, 还有一位钟子期。钟子期是否为乐尹史无明载,但从他精深的音乐素养来看, 或许是一位息影田园的乐尹。

且《吕氏春秋精通》中还记载:钟子期夜闻击磬声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是故悲也。故事中可见,击磬者为乐工,属于奴隶阶层。他与钟子期对话称臣,可见钟子期的社会地位不低。由此史书记载可看出,钟子期是一位乐官,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后退出朝野,回归故里,成为隐居贤者,绝非山野樵夫。

三、伯牙子期相遇的必然性

知音传说源于当今武汉市蔡甸、汉阳区,伯牙子期皆为楚人, 而且是楚怀王、顷襄王时人,二人于汉阳江头相遇,而这里正是楚文化的核心区域。有学者称二人是偶然相遇,笔者认为二人相遇有一定的必然性。

1、社会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 楚地依然是巫风弥漫、巫祀盛行, 浓郁的巫祀传统绵延不绝。这导致了音乐在国内掀起一阵波澜, 人们对音乐技艺趋之若鹜。《对楚王问》有载: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 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 国中属而和者, 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国中属而和者, 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 其和弥寡。仅仅这一小段文字就充分显示了楚国当时音乐生活的繁荣景象。在一个郢都,能够跟唱相和《下里》、《巴人》的居然有数千人之多,可见楚国音乐的普及程度之高。试想一下, 在繁华喧闹的都城, 少数人当街高歌, 很快发展成数百数千人的大合唱, 此起彼伏, 震彻云霄,这是何等热烈壮观的场面, 又是何等热爱音乐、热情飞扬的国度。在楚地这片歌舞盛行的热土之上, 孕育出了伯牙、钟子期这样的旷世音乐奇才可谓理所当然,二人必然会相遇。

2、琴乐之使然

天地之和莫先于乐, 穷乐之趣莫过于琴。自古以来, 琴便是人们最为喜爱的表情达意的乐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尚钟、擅琴是楚人酷爱音乐的集中表现。琴是传递心曲的最好途径。世间万物, 如琴与乐, 如字与文, 如墨与画, 如歌与舞, 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途径,通过这些东西,能够充分表达出人们能够说出来或者说不出来的情感和思绪。俗话说曲高和寡,但是曲子中所包含的情感世界却是容易被一双悉心聆听的耳朵所品味出来的,所以伯牙和钟子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而音乐和古琴就是他们沟通的语言,在他们之间搭起一道桥梁,直达内心深处。

伯牙鼓琴范文 篇6

1、《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2、《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3、“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来源:文章屋网 )

伯牙鼓琴 篇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琴的演奏艺术不断丰富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奏家和众多的艺术流派。但是不论哪家哪派,要想演奏好古琴,都十分重视对古琴曲的作品分析。

一、古琴作品分析的重要性

古琴作品分析,是演奏好古琴曲的基础与前提。

众所周知,古琴演奏是把纸上的古琴乐谱变成真正的声音艺术——琴曲的艺术创造过程。如果说,古琴作曲家是“音乐建筑”的“设计师”,古琴乐谱是“建筑设计图纸”的话,那么古琴演奏者就是“音乐建筑”的“施工者”,他必须在读懂“图纸”的基础上,再根据“图纸”的要求,制订出“施工计划书”。作品分析实质上就是这种“施工计划书”。

作品分析又如同是导演的“导导演演阐述”和演员的“角色自传”,都是“案头工作”。但是,这种“案头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因为在作品分析中,正是演奏者解读作品、领悟作品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演奏技术、技巧安排和情感表达方式与风格体现方法,从而使演奏过程成为真正的艺术创造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仿弹”与机械的“克隆”。

总之,作品分析对于古琴演奏而言,是不可或缺、不容小视的重要环节,是“二度创作”的重要保证。

二、古琴作品分析的主要内容

古琴作品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作曲者的生平、创作思想。

(二)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成就与影响。

(三)作品的各音乐要素的主要特点。其中主要有旋律特点、节奏特点、调式特点、调性特点、和弦特点、织体特点、复调特点,等等。

(四)作品的音乐韵味与音乐文化特点。其中主要有音乐意境、音乐形象、音乐语言、音乐思维、音乐逻辑、音乐语调、音乐含义、音乐韵味、音乐趣味、音乐哲理的特点,等等。

(五)音乐风格特点与表达方式的设计。

(六)情感情绪的特点及演奏者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所进行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情感表达的方式与手段。

(七)各种演奏技巧技术的运用安排。

(八)整体演奏节奏的把握。包括速度、力度的具体分步计划、重点与难点的处理、高潮的确定与表现,等等。

总之,古琴作品分析的内容,愈详尽愈具体愈好,唯其如此,才能确保古琴演奏者“胸有成竹”“心中有谱”,演奏起来才能充满自信,进入最佳状态。三、古琴作品分析示例

为了“解剖麻雀”,我们对古琴曲《流水》进行简要的艺术分析,以起到示例作用。

《流水》原与《高山》一起,合称《高山流水》,现《高山》曲谱已失传,只有《流水》曲谱保存下来。

原《高山流水》的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就有了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列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相关的记载:俞伯雅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钟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琴。故亦有《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的说法。《高山流水》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著的《神奇秘谱》,其解题为:“《高山》《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流水》,为八段。”现在流传的是近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流水》,见《天闻阁琴谱》。

两千年来,《高山》《流水》作为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虽有《流水》一曲流传下来,但从中仍可窥二曲之全貌。《流水》作为古琴曲的经典之作,也是民族器乐曲的代表作之一。1977年8月23日,美国向太空发射“航行者”号太空飞船上,置有一张铜唱片,《流水》就被录进唱片中,作为连通太空与地球的信息媒介与音乐“使者”。

《伯牙鼓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8

作品简介

《伯牙鼓琴》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作品原文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品注释

1、鼓:弹奏。

2、听:倾听。

3、绝:断绝。

4、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5、曰:说。

6、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7、峨峨:高。

8、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9、若:像……一样。

10、少选:一会儿,不久。

11、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12、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13、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作品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作品鉴赏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作品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人物简介

俞伯牙(前387年—前299年),伯氏,名牙,后讹传为俞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伯牙鼓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9

作品原文

伯牙善鼓琴

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作品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

5、若:好像

6、洋洋:盛大的样子

7、所念:心中想到的

8、必:一定

9、得:领会,听得出

10、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

11、阴:山的北面

12、卒(cù):通“猝”,突然。

13、援:拿,拿过来

14、鼓:弹

15、操:琴曲名。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逃,逃避。

作品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道理。

人物形象:钟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

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3)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