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习题及答案【优秀10篇】正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习题及答案【优秀10篇】》

时间:

《郑子产相国》选自《左传》。《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既善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是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除此之外,《左传》中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习题及答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

【小题1】 C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记本文的通假字及含义即可。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次阿联的理解,联系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本文论证的重点是生于忧患故C项错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习题及答案 篇2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其目的或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孟子认为“炼”和“琢”就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两方面阐述这一道理,把前一句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议论的重心看,是“生于忧患”,但顺境成才的事实也不在少数,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引出下文,并可作为论证中心的论据。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内在、外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塞,才能奋发有为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是提醒不要被眼前的安逸所迷惑,要有危机意识,只要时常保持着忧患意识,顺境当然可以成才。(言之有理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练习题 篇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练习题

文言文。(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小题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而后作 ( ) (4)衡于虑 (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4】根据对文段的理解填空。(5分)

(1)“是人”经历磨炼,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选用文中三个字来回答)(3分)

(2)本文议论围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讲的主要是 和 两方面的问题。(2分)

答案

【小题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小题2】⑴违背 ⑵通“弼”,辅佐 ⑶奋起,有所作为 ⑷通“横”,梗塞,不顺。

【小题3】⑴(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⑵(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小题4】⑴改、作、喻 ⑵成才(人才、造就人才) 治国(国家、国家治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大致翻译一下句子,根据句意分析句子的结构,然后划分节奏。可以先将句子一分为二(在“也”字后划分),再对后半句继续划分节奏,注意“四字句”的特点。

考点:古文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熟悉的句子,句子的意思好理解。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

【小题2】

试题分析:按平时所学所记课文注释解释即可,注意通假字要写出相通字和词义。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基本是所学课文注释中字词,都是教师强调要记忆的字词。本题不难,学生对文本熟悉。理解古文字词,要在古汉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字生义,词性及用法的变化尤其要注意。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征:表现;色:脸色;发:发出;声:叹息声;然后;喻:了解。第二句,入:朝内;则:如果;法家:坚持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边境;无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战患;国:国家;恒:常常;亡:灭亡。

考点:古文翻译

点评:本文虽然是所学课文,但这两句不太好翻译,要直译意译结合。翻译古文句子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小到大”,直接解释句中字语的意思,连成句,二是“由大到小”,把句子“回位”到原文中去,联系前后语言环境,先将大致的意思顺出来,然后再捉摸其中的'字词含义。

【小题4】

试题分析:“改”,即通过改正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成为人才;“作”,即有所作为;“喻”,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而得到重用发挥自己的才干。“成才”与“治国”是有关系的,人才培养的目是为了“治国”。

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点评:此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难以找到文章的信息点得以提示。解答此类问题,还是要从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找到相关的文字段,反复阅读,体会文意,重点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其意作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 篇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一书是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___________________

(2)空乏其身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_

(3)衡于虑 衡: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后喻 喻: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以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战国 儒

2.(1)田间,田地。(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5.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强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意对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解析 篇5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

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注释

(1) 发:被起用。(2) 畎:田间水沟。(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士:狱官。

(7) 市:市场。(8) 故:所以。(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11) 必:一定。(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14) 志:志向。(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17) 体肤:身体。(18) 空乏:穷困缺乏。

(19) 拂:违反,阻挠。(20) 乱:扰乱。(21) 所以:用这些来……

(22) 动:使……惊动,使……震撼。(23) 忍:使……坚忍。(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26) 恒:常常。(27) 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

(28) 然后:这样以后。(29) 于:在。(30)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31) 作:奋起。(32) 征:征验,表现。(33) 发:吐发。

(34) 喻:了解,明白。(35) 入:在里面,指国内。(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辅弼,辅佐。(38)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身上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筋(jīn)骨 行拂(fú)乱其所为 衡(héng) 拂(bì)士

2.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 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③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①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② 名词用作形容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4.一词多义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

5.特殊句式:困于心:状语后置,“于心困”。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6.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 篇6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

(2)衡: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通“横”,梗塞,指不顺。

2.(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答案不唯一)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阅读习题及答案 篇8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这是 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2)而后作

3.≮≯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个人的实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文中第二自然段两个层次质检是什么关系?

5.文中讲述了人才成长的`经历,随着时代的发展,你是怎样看待成才这一问题的?

【参考答案】

1.孟子或孟子·告子下 儒

2.(1)通“增”,增加。(2)奋起,指有所作为。

3.为下文论述人才取得成功必须经历磨难准备了充分的事实论据,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4.在这段文字中由个人推及国家,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5.围绕“逆境出人才”来谈,或围绕顺境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以增强使命感来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及答案 篇9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必先苦其心志(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任务) (3)使困苦 (4)了解(明白)

2.D

3.(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郑人为盖习题及答案 篇10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郑人为盖习题及答案

【甲】《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郑人为盖》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②未几盗起 ▲

③鲜用盖者 ▲ ④劳其筋骨 ▲

1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郑之鄙人学为盖 为坛而盟

B. 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C. 越有善农者 京中有善口技者

D.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人谓宜泄水种黍

18.翻译下列句子(3分)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19.【乙】文中郑之鄙人无论是学习为盖,还是学习为桔槔,总是事到眼前才去想怎么办,结果都没有派上用场。而越之善农者却在大涝三年时想到有涝必有旱,坚持种水稻,结果丰年弥补了歉年,这说明了 ▲ 。 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甲】文中孟子就提出了 ▲ 的`观点。(2分)

20.根据两则文章主题,你觉得以下哪篇文章内容很好地印证了甲文的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A、《陈涉世家》 B、《邹忌讽齐王纳谏》 C、《出师表》

选( ▲ ) 理由: ▲

答案:

16.(4分)①被选拔 ②不久 ③少 ④使……劳累(一格一分)

17.(3分)B

18.(3分)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这真是世间的名言啊!”(译出判断句式特点;译出“故,所以;具:准备”的意思。少一点扣一分)

19.(2分)做事需要有前瞻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格一分)

20.(4分)

选B,邹忌从比美一事中得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结论,由此类比推理及威王被宫妇、群臣、百姓蒙蔽很深,因而劝谏威王颁布法令除蔽,最终使得齐国大治,各国朝齐。生活安乐时,邹忌却能从比美事件中想到国家治理的弊端。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时常谏言,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

选C,诸葛亮率师北上伐魏前,感蜀汉危急存亡,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刑赏分明、亲贤远佞三条建议,以史为鉴,激励后主励精图强。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谏言,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

(具体内容占两分,结合甲文的观点占两分)